(精华版)周密等|共同富裕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财经   2024-05-30 18:30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

共同富裕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

周密(1980—),女,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付应铎(1998—),女,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威华(1994—),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开拓适宜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与宏伟蓝图,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共同富裕为线索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厘清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又要构建完整的理论逻辑框架,阐明评价的目的、原则与标准。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包含目标、能力、潜力三个维度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深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相应建议。在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围绕共同富裕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表现与历史使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怀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评价指标;目标导向;发展能力

引用格式

周密,付应铎,王威华.共同富裕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26(3):3-15.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 论文体例、参考文献格式等请参见本刊官网和公众号,投稿请前往

https://sdjm.cbpt.cnki.net


一、研究背景

当前,蓬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引领中国稳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为中国打造了适宜国情、稳中有进的发展道路,又为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建设性的、具有借鉴意义的中国智慧与实践方案。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中国式的特征愈发显著,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五个特征凝练地概括了中国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更对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进行了全面规范。其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抓住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创新之处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目标使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想信念和崇高追求,具有统领号召、引领发展的导向意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价值特色。在共同富裕视角下评价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把握全体人民的理想和追求,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变化趋势,形成系统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本文将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切入点,多维度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相应建议。

三、共同富裕视角下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发展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党的创新理论在指导实践中产生更大的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定不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使党始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构建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以更加公平的发展、更加有效的治理、更加合理的制度为目标,打造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

民生建设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拓宽社会保障种类,着重关注乡村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覆盖和落实情况,力争为相关群体提供切实的帮助与扶持,致力于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战略,加强科普宣传力度,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支持健康、体育、医疗等产业发展,促进全社会健康水平提升;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增加针对欠发达地区及相关群体的教育财政投入,引导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开展更加公平高效的素质教育。

成果共享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协调幸福发展。畅通城乡发展交流渠道,出台招商引资、扶农助农政策,鼓励农民以托管、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土地流转,引导城市资本流向乡村,支持农业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人才深入基层;打破地方保护、行政壁垒对生产要素、产业发展的分割,探索建立“城市群-省份-区域-跨区域-全国”的要素交易市场,构建城市间、区域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打造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重视居民对于城市生活的主观评价,积极接收来自人民群众的建议反馈,依照群众意见进行相应整改和完善,致力于建设宜居宜业、幸福感高的城市。

(二)以提高能力为锚点,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基础

经济发展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增强发展综合实力。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从经济领域入手,增强现代化建设的实力,为未来的现代化建设打下根基;在筑牢产业基础的同时,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整合产业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各环节的联结,优化生产力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释放国内对高端产品的需求;引入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能源利用能力提升,响应时代需求,追求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基础设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发展支持基础。加强燃气、饮水、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破除生产生活中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安全存在隐患、更新不够及时等问题;深入贯彻落实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提高城乡、城际、省际交通的效率和便捷程度,分区域、分层次逐步完善交通网络的构建,推动交通现代化进程;增加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的覆盖率,为人民群众参与文体活动提供便利、合规的场所。

治理能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完善发展多元机制。持续提高民主选举的规范、公开、透明程度,通过多种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素养,赋予人民群众更多参与机会,拓宽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对人民群众提出的建议意见进行及时响应反馈;打造精准、高效、满意度高的公共服务体系,运用情景规划等方法,切实解决问题、改善体验,着力整改公共服务顽疾,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改革,建立公共服务动态监测系统,打造供需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法律体系,建设严格执法的体制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规范,深入实施普法、法律援助等工程,推动法治思想深入人心,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武器。

(三)以激发潜力为动能,释放中国式现代化活力

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塑造核心竞争力。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原始创新,不断提高关键核心领域的创新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机制建设,培养具备高瞻远瞩能力的战略科学家团队,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时代变革;重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财税普惠性政策支持企业,发挥高水平大学的支撑作用,深化产学研的合作交流,构建创新合作交流平台;引导全社会尊重创新、重视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注重创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构造与维护,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与环境。

文化铸魂中国式现代化,打造关键软实力。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维度推动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加强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符合需求的文化服务,重视乡村文明建设,保护、挖掘乡村文化遗产,鼓励支持文化传承、创意企业的发展,为文化相关产业营造更好的经营环境;深度开发各地的文旅资源,设计推出优秀的文化体验项目,开展多样化的文娱休闲活动,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提升居民的文化感知能力;加大对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支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国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影响力与自豪感。

开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提升国际影响力。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之中,积极维护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关系,推动中国贸易稳定增长,推动“走出去”更好实现;完善中国外商投资的体制机制,促进资本在国内外更好地流动,提高外资的利用效率,让“引进来”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制定多层次的深入合作战略,以全局关照、目光长远的顶层设计推进合作交流、互利共赢;积极发起和参与国际科研交流合作计划,承担国际科技合作任务,拓展民间科技交流渠道,发挥各地科技协会的作用。

环保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美丽新中国。在城市规划中重视城市环境的打造,科学设计修建公园、绿地、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打造现代化宜居城市;健全源头预防体系,严格把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准入,引导重点行业、企业率先开展清洁生产、绿色技术的改造,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停批停建,加强城市间、区域间的联防联控,重视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增加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运用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合理排污、治污,增加污染治理相关科研的经费投入,提高中国污染治理效率。

(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第3—15页。

 ※ 阅读提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电子期刊已上线,新增目录链接功能,敬请扫码体验!

往期回顾

· 2024年第1期

· 2024年第2期

· 2024年第3期

· 2024年重点选题

· 2023年总目次


欢迎关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是由北京市重点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以经济管理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本刊选题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性,注重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研究方法注重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