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
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协同创新——基于创新链升级与供应链优化视角
作者简介
摘要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着眼于企业研发合作趋势加强的基本事实,从创新链升级与供应链优化双重视角切入,选取中国地级市与上市公司的匹配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且正向效应在国有企业和数字化转型企业中更为突出。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协同创新绩效提升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加强跨组织研发协作的广度和深度来实现创新链升级,二是提高客户集中度和降低供应商集中度来实现供应链优化。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回归的拓展性分析结果表明,创新链视角下企业协同创新绩效与研发合作存在门槛效应,二者互动存在最优区间。本文研究结论为当前跨组织研发合作与企业创新绩效相关领域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
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创新链;供应链;跨组织研发合作;创新绩效
引用格式
伍静,纪祥裕.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协同创新——基于创新链升级与供应链优化视角[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26(2):3-18.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 论文体例、参考文献格式等请参见本刊官网和公众号,投稿请前往:
https://sdjm.cbpt.cnki.net
创新不仅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更是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然而,技术创新并不能一蹴而就,既要求资金支持必须具备持续性与稳定性,又需要企业拥有开发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加大研发投入以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是较为传统的方式,而在技术结构日趋复杂、创新周期逐渐缩短以及新兴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单个企业的创新活动面临更高的风险。为迅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获取更多研发创新所需的知识与技术,企业之间寻求协同创新已然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单打独斗式创新方式相比,齐心协力式创新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知识溢出、研发成本节约以及研发风险共担等方面均存在突出优势,也能产生更可观的规模经济与协同效应。然而,企业协同创新在中国的发展仍较为滞后,其中不乏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人才流动性差、协调、沟通风险等制约因素。由此,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是:到底什么因素能够促进企业协同创新呢?
现阶段对企业行为影响因素的探讨无法绕开数字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形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不仅凭借虚拟性、高渗透性、外部性等特质,颠覆了制造业研发模式,进而打破创新链瓶颈并优化供应链效率,同时催生数字化治理、无人经济、产业平台化等新业态,重塑了产业价值链,进而提升了传统产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分析数字经济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文献呈持续增加趋势,不少研究发现二者具有正向关系。然而,现有文献更多强调单个企业内部创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不同企业之间协同创新却鲜有涉及,基于创新链和供应链视角分析二者背后作用机制的文献更是少见。鉴于此,本文尝试回答以下重要问题: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是否驱动了企业协同创新?如何从创新链升级和供应链优化双重视角解释数字经济红利对企业协同创新的赋能效应?上述效应是否存在地区或企业层面的异质性特征?准确评价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效应及背后作用机理,有助于为完善数字经济布局提供新思路,为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和政策制定提供新参考。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数字化基础产业,形成数字化产业集群。重点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力度,在补齐数字化基础设施短板的基础上,培育新型数字化产业集群,依托数字化资源与跨界融合机制,最大限度破除创新资源配置的组织界限、行业壁垒与空间限制,提升协同式创新水平。
第二,推进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化平台建设。不仅要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生产方式进行数字化变革,以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打通上下游的业务流与数据流,提升全产业链的资源协同与集成应用能力,而且要搭建跨领域的产业数字化平台体系,充分利用知识图谱、扁平化网络治理结构等平台优势促进跨行业创新资源流动,降低信息共享与协同办公等研发成本,为企业协同创新提速增效。
第三,企业应重视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自身数字化转型对协同创新的强大促进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数字化平台,突破组织界限和地理空间的约束,与更多不同背景的企业实现信息、知识与技术的快速交流,进而在创新链上达到协作广度与协同深度的双重提升;另一方面,借助数字经济的信息流通与动态匹配机制推动供应链协同机制建设,不仅要与上游供应商建立供需匹配与供应质量双重优化的稳定合作伙伴关系,而且要利用数字技术与平台准确追踪和深挖下游客户需求,进而促进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共享、研发创新等协同式活动。
第四,企业应遵循跨组织研发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与协同创新的动态演化规律,保持适度规模的合作伙伴数量及合作频次,抓住协同创新的契机,形成一个不断动态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的内外部良好循环的协同模式。
(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年第2期第3—18页。)
※ 阅读提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电子期刊已上线,新增目录链接功能,敬请扫码体验!
+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