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版)李国平、吕爽|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财经   2024-05-31 11:30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

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

李国平(1961—),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爽(1998—),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通信作者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诸多进展,致力于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但仍然面临创新资源分布失衡、创新能级差距过大、北京创新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创新链与产业链不匹配、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立足和巩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积极成果,根据京津冀创新基础和现状格局,建立起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以实现“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新要求

关键词

京津冀;科技创新;产业协同;产业链;创新链

引用格式

李国平,吕爽.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26(3):27-37.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 论文体例、参考文献格式等请参见本刊官网和公众号,投稿请前往

https://sdjm.cbpt.cnki.net


一、研究背景

京津冀地区作为创新资源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之一,在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征程中应该走在前列,发挥重要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后,发展蓝图逐步清晰。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各阶段重点任务,持续增强协同联动。京津冀地区在创新实力、创新活力、创新绩效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北京在原始创新和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京津冀三地的科技创新资源分布高度不均衡,北京科技创新成果在津冀地区转化比例过低,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因此,加快推动京津冀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做好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衔接,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对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至关重要。

二、创新之处

现有研究对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展开了较为丰富的讨论,但鲜有对二者结合的探讨。在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和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形成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对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日益增强,创新将成为现阶段经济发展中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动力。因此,本文的讨论更加关注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内在关系,讨论如何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这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打造以北京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网络。发挥北京的创新优势,强化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以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为依托,加强北京与津冀两地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品中试与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广泛合作,形成分工有序、区域联动的创新链分工与融合发展格局,使北京创新成果在区域内转化有基础、有支撑、可落地、可转化、可共享。借助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契机,推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在京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平台在津冀建设分院分园并深化异地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分院分园建设带动北京创新成果向津冀两地流动、转移和扩散,为创新成果孵化落地形成津冀的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支撑

着力提升河北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同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京津冀内部创新投入、创新资源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河北近年来创新投入虽有较快增加,但占比仍然偏低,因此应努力提高河北的研发投入。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向雄安新区集聚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河北创新资源缺乏的状况,这将有利于优化京津冀创新资源布局。

(二)构建“一心、三核、三带、多园区”的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空间格局,科学布局京津雄创新“金三角”及科创走廊

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依托,以中关村、天津滨海高新区、雄安新区为重要节点,以在多地共建园区为手段,强化北京创新环节对津冀的辐射作用。通过园区共建,积极探索跨省市科技园区联合共建新机制、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推进机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协同布局重大创新资源,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平台,推动北京的高校、研究机构在各园区设立分支机构、研发平台和转化基地,在各园区重点布局中关村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环节,推动中关村与各地园区形成“研发-孵化-转化”的产业链合作关系。

借鉴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等发展经验,科学布局京津雄创新“金三角”及科创走廊。京津雄创新“金三角”以北京为核心、津雄为支撑,依托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和雄安新区承接北京科创功能转移等创新联动优势,打通京津雄创新干线,协同发挥京津雄创新金三角的引擎作用,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先实现京津雄创新要素自由流通和创新成果共享。“科创走廊”建设依托各地产业优势,如打造京张大数据科创走廊、京雄石生物医药科技走廊、京津沧重化工业绿色科技创新走廊等。

(三)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合力打造一批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是科技、产业及政府部门重点关注的话题。创新资源是北京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但创新链的传递和延伸无法脱离产业链,因此加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关键是要建立起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衔接,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具体而言,需要推动三地间基于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分工协作,建立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体系,加强北京创新在京津冀区域内的应用转化。首先,要围绕北京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方面的原始创新优势,推动这些创新链对应的产业链环节和相关企业在天津、河北建立相应的中试、孵化和生产基地。与此同时,要扶持培养京津冀在这些领域的本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加快培育本地的技术人才,做大做强相关产业集群;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京津高技术创新成果在节点城市转化。另外,天津、河北要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根据自身基础推动产业链向高技术、高价值环节攀升,突破制造业低端锁定,推出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产业、人才、服务政策

(四)优先布局新兴重点产业链,重点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制造业产业链条较长,容易形成区域分工与合作,是城市群中心城市带动周边腹地发展的重要基础。从专业化分工来看,北京和天津在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方面都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具有分工合作和协同发展的基础,可以在仪器仪表、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等领域加强两地间的产业和创新合作,发挥京津冀协同中京津联动的主引擎作用。同时,需要打破京津冀既有的垂直分工格局,通过京津联动辐射引领河北,突破河北制造业低端锁定。河北在金属制品、仪器仪表、电气机械、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以及医药制造业等领域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可以在这些行业推动京冀、津冀产业联动发展,建设一批发展水平和集聚能力较强的产业园区和平台,形成京津冀创新-产业新型联动发展的典型示范。

优先布局新兴重点产业链,重点领域继续发力,加快北京对津冀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中关村、科技型央企国企等实体平台,推动相关科技领域重大成果在津冀落地孵化;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氢能、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链,根据北京创新基础与优势产业培育和带动津冀做大做强相关产业,通过发挥产业的前、后和旁侧关联效应,立足京津冀三地的比较优势,以链条与网络化思维统筹谋划京津冀的产业布局,形成产业有序分工、高度链接、有效联动、充分耦合的网络化发展模式和空间关联格局。
稳步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好北京作为主要创新源头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新技术联动津冀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的协同发展,以新成果驱动津冀地区研发转化基地的功能建设,以新业态带动津冀地区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兴起,以新科技带动津冀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从而将京津冀打造成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第27—37页。

 ※ 阅读提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电子期刊已上线,新增目录链接功能,敬请扫码体验!

往期回顾

· 2024年第1期

· 2024年第2期

· 2024年第3期

· 2024年重点选题

· 2023年总目次


欢迎关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是由北京市重点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以经济管理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本刊选题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性,注重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研究方法注重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