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
承接产业转移政策能够提升转入城市经济韧性吗?
作者简介
摘要
基于2007—2021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探究了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多维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能提升城市经济韧性。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提升创新水平、促进企业集聚和优化要素结构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强化城市经济韧性的主要渠道。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表现出一定的“益贫”特质,其对非资源型、胡焕庸线西侧和低市场化水平的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研究结论验证了示范区政策对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积极作用,为中国经济强韧性背后的制度优势这一论断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韧性;要素结构;资源禀赋;制度优势
引用格式
熊彬,王志伟.承接产业转移政策能够提升转入城市经济韧性吗?[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26(6):63-78.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 论文体例、参考文献格式等请参见本刊官网和公众号,投稿请前往:
https://sdjm.cbpt.cnki.net
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检验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城市经济韧性的赋能效果,加深了对产业转移政策与经济韧性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为中国经济强韧性背后的制度优势这一论断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第二,结合现有对城市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从提升创新水平、促进企业集聚和优化要素结构三个渠道丰富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相关研究,与示范区建设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趋势更为契合。第三,揭示了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下的示范区政策效果的异质性事实。本文结合城市发展方式的差异,从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及市场化水平等三重维度,考察了示范区建设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动态异质性,这有助于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进一步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本文基于2007—2021年中国27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探索了示范区建设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整体而言,承接产业示范区设立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促进作用;第二,示范区政策可以通过提高城市创新水平、企业集聚以及要素结构优化三条路径有效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第三,承接产业示范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益贫”政策的特质,对非资源型、胡焕庸线西侧和低市场化水平城市的经济韧性具有提升作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综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继续加快高水平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及时总结并推广前几批示范区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将更多城市纳入试点范围。一方面,持续推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推进政策先行先试,形成并推广更多有效的经验和模式,让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给承接地带来的经济韧性提升作用惠及更多城市。另一方面,重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与承接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是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为契机,推动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落地,建设现代产业集群,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以技术创新赋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重构和增长路径转换,不断提升承接地的经济韧性。此外,中国已进入以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为特征的人口发展新常态,示范区应动态调整外来人口的落户条件,通过增强劳动力市场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进一步挖掘城市的发展潜力,进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第二,高效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离不开牢固的外部桥梁作为支撑,要不断优化融合环境,充分创造示范区政策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条件。现阶段要注重发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在提高城市创新水平、促进企业集聚与要素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进而更好地发挥提升经济韧性效能。具体而言,大力扶持新材料、先进制造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产业关联产生创新溢出效应,积极为示范区政策提升经济韧性搭建可靠的创新桥梁;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政府作为政策供给者,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方面,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释放市场潜力和优化要素结构,共同助力经济韧性的提升。
第三,不断完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因地制宜、因需而变,充分发挥政策的“示范效应”。其一,非资源型城市应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建设,吸引产业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等风险投资,通过产业结构的“腾笼换鸟”,实现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助推效能提升;资源型城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动能,积极培育与扶持新产业发展,逐步摆脱资源依赖型的发展路径,降低以资源为主导单一产业的经济系统脆弱性,更好地发挥示范区政策对经济韧性的赋能效应。其二,胡焕庸线东侧地区应发挥初始条件的优势,成为探寻经济发展新路径的前沿阵地,为胡焕庸线西侧城市提供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经验和样本;胡焕庸线西侧地区则应紧抓制度创新机遇,完善国际化人才引进制度和激励保障措施,充分发挥政策赋能的后发优势,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韧性的提升。其三,高市场化水平地区重点提高技术创新中的自主创新水平,力求经济韧性的进一步“升质”;低市场化水平地区应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持续提高示范区政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靶向性”。
(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年第6期第63—78页。)
※ 阅读提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电子期刊已上线,新增目录链接功能,敬请扫码体验!
+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