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
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有助于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吗?
作者简介
摘要
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20年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国家级城市群设立这一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具有促进作用,且该政策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推广效应;绿色创新、经济集聚和交通基础设施是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促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机制;在东部地区、多中心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较高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城市,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关键词
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减污降碳协同;绿色创新;经济集聚;交通基础设施
引用格式
张彩平,罗丞志.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有助于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吗?[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26(5):64-80.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 论文体例、参考文献格式等请参见本刊官网和公众号,投稿请前往:
https://sdjm.cbpt.cnki.net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然而,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中国仍面临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环保压力未能彻底解决的挑战。面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交织的严峻形势,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减污降碳旨在引导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以平衡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创新之处
本文的边际贡献可能在于:第一,从研究内容上,探索了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与减污降碳协同的内在联系及作用路径,丰富了城市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从指标测度上,兼顾污染的多元性与协同的整体性,全面审视并测度地级市减污与降碳的协同水平,旨在更为准确地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动关系及对政策响应的整体效果;第三,研究方法上,引入历史古都这一工具变量和借助重设双重机器学习模型来进行稳健性检验,排除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及人为设定模型偏误等问题,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本文基于2007—2020年中国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将城市群政策实施视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来检验城市群政策对减污降碳协同影响效应,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城市群政策能够促进减污降碳协同,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且该政策效应存在着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推广效应;第二,城市绿色创新、经济集聚和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群政策促进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机制;第三,城市群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促进作用在多中心城市群、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高和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城市中明显,而在单中心城市群、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低和人力资本水平低的城市则不明显。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二,充分发挥绿色创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机制在城市群建设对减污降碳协同中的促进作用。就城市绿色创新而言,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建联合创新平台,加快绿色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同时设立双创孵化基地,提供资金、资源和优惠政策支持,保障土地、劳动力和基础设施供应,促进绿色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强化对绿色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确保创新主体的权益,激发创新活力,加速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效能提升。就经济集聚而言,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简化审批等政策工具,扶持绿色产权园区建设,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形成集聚效应;另一方面,组织多元化的行业交流活动,构建高效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体系,强化企业间开展深度的技术合作与项目对接,实现城市群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和低碳产业协同发展,有效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就交通基础设施而言,一方面,推进城市群内部城市间交通一体化,整合地铁、城轨等设施,实现高效对接,增强跨城交通便利性;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跨区域公共交通系统无缝衔接,如构建联合调度系统和无界支付平台,提升公共交通使用便利度,从而有效引导公众采纳绿色出行方式,降低交通排放,助力减污降碳协同实现。
第三,关注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不同类型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异质性影响,因地制宜地推进城市群建设。对于环境规制强度带来的异质性影响,政府可以构建惩罚与补偿相结合的双轨调控机制。一方面,依托统一监测、执法与评价体系,实行跨界联防联控和联合惩戒,量化减污降碳评估指标,对比城市群内部及跨区域治理效果,及时调整环境管理措施、强化治理,推进城市群绿色发展;另一方面,借助市场构建公正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明确补偿主体、标准及形式,并与碳交易等政策工具整合,激励多元主体投身减污降碳协同行动,以期实质性改善生态环境。针对人力资本水平的异质性表现,可以着眼于教育优化与人才吸引两个维度。首先,在教育层面,应优化教育资源投入和配置,提升区域内教育质量和覆盖面。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城市,应积极推动其与城市群内人力资本密集城市的战略合作,引入优质高校资源,通过设立分校或共建教育平台,实现知识外溢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以协同提升城市群内各城市人力资本水平,从而催化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其次,在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应引导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人力资本相对匮乏的地区延伸,通过住房补贴、宽松落户等多元化人才吸引机制,吸纳外部人才流入并稳定当地人才储备,进而催生更多的绿色技术创新,赋能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年第5期第64—80页。)
※ 阅读提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电子期刊已上线,新增目录链接功能,敬请扫码体验!
+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