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版)贾子钰、韩廷春|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财经   2024-09-30 10:30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

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作者简介

贾子钰(1995—),女,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通信作者;韩廷春(1962—),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数字普惠金融为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兴旺提供了重要机遇。利用2014—2019年县域非平衡面板数据,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整体上有助于促进中国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数字红利的作用。其中,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使用深度尚未产生显著影响。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县域第二产业的发展,对于以乡村旅游业为主的县域第三产业的影响则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融资约束的缓解和需求效应的刺激是其中重要的机制

关键词

乡村振兴;数字普惠金融;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兴旺;融资约束;需求效应

引用格式

贾子钰,韩廷春.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26(5):32-46.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 论文体例、参考文献格式等请参见本刊官网和公众号,投稿请前往

https://sdjm.cbpt.cnki.net


一、研究背景

贫困问题和“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持续关注的议题。在取得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后,中国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产业兴旺成为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在乡村振兴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的政策背景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助力支农兴农,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焦点,也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县域产业发展已成为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引擎,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中国乡村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农产品供需不匹配、农民收入增速放缓、生产要素流转不畅等,亟待结构性调整。资本作为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要素之一,与金融支持息息相关。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中国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农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将对中国农村经济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004—2024年,连续21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传统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金融排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由于乡村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农户和小微企业难以在传统金融体系中获得金融服务,常常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中国乡村产业发展。

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为破解这一局面提供了可能性。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发展而来的数字普惠金融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和交易成本,有效地解决了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将金融服务延伸至以往难以到达的领域和区域。然而,数字普惠金融本质是由数字技术的发展推进的,这就意味着与数字技术的连接将会为不同群体带来差异化的发展机会,可能带来数字红利,也可能带来数字鸿沟和数字不平等。普惠金融的初衷是打破金融排斥困境,数字技术是为了向金融服务匮乏的地区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务。因此,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微观机制,不仅有助于理解数字普惠金融能否真正打破金融排斥的局面,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也能够为解决乡村金融供给问题提供思路。

二、创新之处

本文与已有文献相比,可能存在以下边际贡献:从实践层面来讲,一方面,将产业结构升级聚焦在县域层面。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兴旺被置于重要位置,而乡村产业主要落地于县域,研究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实现中国乡村产业兴旺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深入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数字红利作用。资金短缺的问题长期困扰县域产业乃至乡村产业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本质是金融供给的一种重要形式,兼具普惠性和数字性,探究该问题能够有效验证数字普惠金融是否为解决乡村产业资金短缺问题的可行举措。从研究层面来讲,为了反映县域产业发展的多样性,更加准确地识别因果效应,本文尝试将数据下沉至县级层面。这是因为中国乡村产业发展差异较大,同一省份甚至同一城市的乡村产业也存在较大不同。以往研究主要采用省级或市级层面的数据,难以满足进一步研究的需要。县域是中国的基本行政区域,县域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县域的发展是乡村产业兴旺乃至乡村振兴强有力的引擎,因此选取县域数据更能反映现实情况。从研究内容来讲,本文着重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度发展等问题。数字普惠金融基于数字化技术,由传统金融发展而来,具有传统金融的特点,当金融发展过度时,会从正向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产生倒U型影响。虽然已有研究就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倒U型关系进行了讨论,但主要是基于省级或市级的样本,能否反映县域产业结构变化有待进一步探究。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理论分析,选取2014—2019年县域非平衡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果及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前阶段数字普惠金融仍处于快速发展中,尚未产生发展过度导致的非线性影响,发挥了数字红利的作用。其次,从数字普惠金融的具体维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使用深度目前尚未发挥明显影响。这一数字红利的影响能够突破地区资源禀赋的局限,对中国各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积极影响。再次,数字普惠金融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影响,但是对以乡村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未产生明显影响。最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通过提高金融可得性缓解了融资约束、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有效促进了县域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把握数字时代的机会,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探索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模式,抓住数字红利。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发展时间尚短,当前应先着力加快覆盖范围的推广,尤其是重点让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感受到数字普惠金融的红利。数字普惠金融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县域乃至乡村地区发展提供了破局的可能性,不仅能够提高中国县域的金融可得性,还能够有效刺激消费需求,这对于以往被金融排斥的区域而言,提供了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同时,发展相对滞后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可以紧紧把握数字技术发展的重要契机,利用好自己的后发优势,通过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推动本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地区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其次,鼓励各区域探索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县域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不断探索尝试的过程,当前很多地区盲目推行乡村旅游,并未带来良好的收益。乡村旅游对于当地资源禀赋要求较高,数字普惠金融更多地发挥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并未产生更多的影响。但是基于农产品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可能是一个普适性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发展模式。中国农耕历史悠久,各个乡村都有适种的农产品,因此探索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是行之有效的重要发展思路。

最后,地方政府要把握好干预力度,适度干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随着数字普惠金融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下一步就是深度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这将对相关数字化基础设施和用户群体金融素养的要求更高。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尤其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配套设施。另一方面,要加强软环境的建设。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地方政府和银行要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提高民众的金融素养和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年第5期第32—46页。

 ※ 阅读提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电子期刊已上线,新增目录链接功能,敬请扫码体验!

往期回顾

· 2024年第1期

· 2024年第2期

· 2024年第3期

· 2024年第4期

· 2024年第5期

· 2024年重点选题

· 2023年总目次


欢迎关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是由北京市重点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以经济管理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本刊选题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性,注重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研究方法注重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