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
“强省会”战略促进非省会城市消费吗?
作者简介
摘要
立足于虹吸效应和扩散效应,利用2006—2020年中国25个省份的246个非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强省会”战略对非省会城市的消费率和人均消费的非线性影响。参数估计结果显示,非省会城市的消费率和人均消费均与省会首位度呈现U型关系,而平均边际效应为负。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省份首位度对非省会城市消费率和人均消费的平均边际影响在无强核和单强核省份均为正,在多强核省份皆为负。非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当省份首位度处于适当低的水平时,非省会城市消费率与其呈U型关系,但过高的省份首位度具有虹吸效应,不利于提升非省会城市消费率;而人均消费与其总体上呈U型关系,较高的省份首位度对非省会城市人均消费具有扩散效应。各地要因地制宜实施“强省会”战略,释放消费潜力,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强省会”战略;城市消费;非省会城市消费;省会首位度;高质量发展
引用格式
周先波,沈秀亨.“强省会”战略促进非省会城市消费吗?[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26(2):64-79.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 论文体例、参考文献格式等请参见本刊官网和公众号,投稿请前往:
https://sdjm.cbpt.cnki.net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家对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能力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地方政府也越来越重视中心城市发展,尤其是做大做强省会城市。目前已有湖南、贵州、广西、黑龙江、山东、福建、河北等省份明确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旨在通过加大对省会城市的支持力度,强化省会城市对省份整体经济和其他非省会城市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此背景下,众多学者探讨了“强省会”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增长、创新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效应,较全面地评估了“强省会”战略的经济效果。
消费是全面反映个体福利的直接度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更好满足的重要体现。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日益强劲的支撑促进作用,可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省会城市通过优惠政策的实施和资源要素的集中固然能使自身达到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提档升级的目的,但是对于非省会城市来说,要素流失导致经济预期的下降可能使本地区消费潜力难以释放。从消费层面看,“强省会”战略的实施是以抑制非省会城市消费为代价的“一枝独秀”,还是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带动非省会城市协同发展、提振消费的“万花齐放”?“强省会”战略与非省会城市消费之间是否存在更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基于此,本文拟以“强省会”战略与非省会城市消费之间的关系为着眼点,探索“强省会”战略对非省会城市的消费率和人均消费的影响方式,在明确省会城市的功能定位、探索城市间网络的形成模式、扩展“强省会”战略政策效应的研究范围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在二次函数参数回归模型设定下,应用固定效应模型两阶段最小二乘(2SLS)法估计发现:第一,平均来看,“强省会”战略可以促进非省会城市的消费率和人均消费。第二,非省会城市的消费率和人均消费与“强省会”战略均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随着省会首位度的提升,非省会城市的消费率和人均消费先下降后上升。第三,不同省域空间发展格局下“强省会”战略对非省会城市消费率和人均消费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性。对于无强核和单强核省份,省会首位度的平均边际影响为正,而在多强核省份,省会首位度的平均边际影响为负;不同省域空间发展格局下“强省会”战略与非省会城市消费率和人均消费的非线性关系没有统一的形式。
在部分线性非参数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设定下,应用非参数估计发现:第一,消费率关于PCP的变化在PCP较小(如PCP<0.53)时总体呈U型非线性关系,但具有波动性,而在PCP较大(如PCP>0.53)时,消费率关于PCP是逐渐下降的;省会首位度对非省会城市消费率的边际影响在0附近呈波动式变化,但当PCP超过0.53后持续为负,过高省会首位度不利于非省会城市消费率的提升,这补充了参数估计的结果。第二,人均消费关于PCP的非参数函数m(PCP)曲线总体上呈U型非线性特征,其值在0.4上下波动。省会首位度对非省会城市人均消费的边际影响在0附近呈波动式变化,但当PCP超过0.5时持续为正,即省会首位度会促进非省会城市的人均消费,这与参数估计结果一致。
虽然本文参数与半参数模型设定得出的结论不完全相同,但因为前者用工具变量估计,后者用非参数差分核估计,故在数值上没有可比性,但消费关于PCP的非线性函数关系、PCP对消费的影响方向等可以比较。两者一致的实证结论是,“强省会”战略对非省会城市消费的影响呈现较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对消费率的影响方向在PCP极高时不同,但对人均消费的影响总体上都呈U型关系。
本文的实证结论对“强省会”战略的实施具有政策上的启示:
第一,把握“强省会”战略内核,切忌单纯追求省会城市的发展而忽略非省会城市的发展,顾此失彼。既要意识到省会虹吸效应在区域层面产生的结构性破坏,也要注重省会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溢出效应,激发非省会城市的消费潜力。
第二,因地制宜实施“强省会”战略,避免“一刀切”。对于多强核省份,得益于多中心发展的模式,“强省会”战略的实施可能会破坏省域原有的生态,不利于非省会城市消费潜力的释放。但对于无强核和单强核省份来说,大部分省份资源缺乏整合,经济发展缺乏着力点,因此实施“强省会”战略可以趁势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非省会城市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提升。
(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年第2期第64—79页。)
※ 阅读提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电子期刊已上线,新增目录链接功能,敬请扫码体验!
+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