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而异,因实制宜:肾功能状态在不同年龄组对MI后死亡风险的影响不同

健康   2024-10-09 17:49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点上方蓝字国际循环关注我们,
然后点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编者按:

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CVD)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心肌梗死(MI)是CVD的主要表现形式。慢性肾脏病(CKD)和糖尿病(DM)不仅是CVD的危险因素,而且还会加剧心肌梗死后的不良预后。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分布和疾病特征正在发生变化。一项回顾性研究探讨了CKD和DM对不同年龄组MI后全因死亡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




1.研究背景

CKD和DM是全球性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们不仅对个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同时也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久坐、肥胖和不健康饮食习惯,CKD和DM的患病率预计将进一步增加。

CKD和DM均可独立增加CVD的发生风险,包括MI等严重事件。这两种疾病在病理生理上存在相互联系,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从而加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1-3]。此外,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疾病管理的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使得CKD和DM的长期并发症变得更加常见[1-3]


2.研究方法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爱沙尼亚心肌梗死注册处(EMIR)、爱沙尼亚人口注册处(EPR)以及爱沙尼亚六家医院,2012年至2019年间因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的患者。旨在评估CKD和DM在各年龄组对心肌梗死后死亡率的长期影响。

主要结局:心肌梗死患者的全因死亡率

研究分组:研究将患者根据年龄、肾功能和糖尿病状态分类

1)根据年龄分为四个组:22~49岁、50~64岁、65~79岁和80~102岁以上。

2)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的肾功能分为五组:正常(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90 ml/min/1.73 m2)、轻度下降(eGFR 60~89 ml/min/1.73 m2)、轻度至中度下降(eGFR 45~59 ml/min/1.73 m2)、中度至重度下降(eGFR 30~44 ml/min/1.73 m2)和重度下降(eGFR <30 ml/min/1.73 m2)。

3)糖尿病状态根据EMIR数据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为4组:无 DM(EMIR中先前未诊断出DM,HbA1c <5.7%)、糖尿病前期(EMIR中未诊断出糖尿病,HbA1c 5.7%~6.5%)、新诊断的DM(EMIR中未曾诊断过DM,HbA1c >6.5%)、已知DM(EMIR中曾确诊DM)。

分析方法:使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 CKD 状态和年龄组之间的短期和远期全因死亡风险,并根据性别和 DM 状态进行调整。


3.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17 08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 70.1 岁,其中年轻人群中男性患病率较高,吸烟和高脂血症是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比之下,老年人群表现出独特的特征,并发长期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包括DM、高血压和慢性心力衰竭(表1)。

表1. 各年龄组AMI 患者队列的基线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肾功能下降与MI后死亡风险存在显著负相关(图1)。在<65岁年龄组中,即使肾功能轻度下降也会显著增加短期(HR 2.79,95%CI:1.71~4.55)和长期(HR 1.24,95%CI:1.05~1.47)死亡风险。而对于50岁以下的个体,一项小样本量(37例患者)分析表明,轻度肾功能障碍对短期(HR 3.46,95%CI:1.06~11.4)和长期(HR 2.10,95%CI:1.28~3.42)死亡风险的也有明显影响。在65~79岁年龄组中,当eGFR降至60 ml/min/1.73 m2以下时,MI后死亡风险增加;而在>80岁人群中,当eGFR低于44 ml/min/ 1.73 m2 时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图 1. 不同肾功能和年龄组分类下患者的短期和长期MI死亡率


经调整年龄、性别和肾功能后,与葡萄糖代谢状态正常的患者相比,新诊断的DM患者的MI后全因死亡风险与既往诊断DM患者一样,死亡率均较高(平均HR 1.53,95%CI:1.45~1.62),但在糖尿病前期组没有发现显著差异(HR 0.98,95%CI:0.91~1.05)。而CKD对各年龄组死亡风险影响的分析显示,在所有糖尿病状态组中,肾功能下降与MI后长期死亡风险存在强烈的负相关,DM状态与肾衰竭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未显著影响死亡风险。因此,肾衰竭可能是MI后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3]

研究局限:关于肾功能作为年龄相关变量存在争议,其中较高的eGFR值在年轻个体中被认为是正常的,而在老年患者中较低的值被认为是正常的。这一观察结果可能归因于这样一种观念,即对于老年患者来说,eGFR的降低不一定表明器官患病,而是正常的生理变化;相反,对于年轻患者来说,即使eGFR略有下降也可能意味着相关的病理变化[3]


结论

文章深入探讨了MI后全因死亡风险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即使eGFR的轻微下降,年轻患者的死亡风险也会显著增加,而老年患者的安全阈值则相对较低。这一发现强调了个性化医疗干预的重要性,即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eGFR水平以及伴随的其他疾病。尽管如此,但eGFR与年龄的关系以及其对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机制仍然较为复杂,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这一领域,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参考文献:

1.Marassi M, et al. Cardiovasc Diabetol. 2023; 22(1): 195. 

2.Santopinto JJ, et al. Heart, 2003; 89(9): 1003-8. 

3.Asser P, et al. Scand Cardiovasc J. 2024; 58(1): 2395875.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于2004年创刊,由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循环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心脑血管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