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期《心闻周刊》为大家带来心血管领域最新7篇临床研究,5条行业资讯,同时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戴宇翔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共同解读原创研究。
每周心评论
嘉宾:戴宇翔、陈仁杰
评析新观点,论说新动向。气候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现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戴宇翔教授等人联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等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非最佳气温对冠脉阻塞性心梗(MI-CAD)和冠脉非阻塞性心梗(MINOCA)的影响明显不同。本期《心闻周刊》特别邀请到两位通讯作者戴宇翔教授与陈仁杰教授,请他们深度解析该研究。
心闻进行时
国
际
心
研
究
01 JAMA:T-TEER联合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指标
相较于单独使用优化药物治疗(OMT),三尖瓣经导管缘对缘修复(T-TEER)联合OMT是否能改善重度症状性三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结局?11月27日,JAMA发表一项研究对该问题进行探索。研究纳入300名患者,152名患者被分配至T-TEER+OMT组,148名患者被分配至OMT治疗组。主要终点为1年内复合临床结局,包括纽约心功能分级、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等。随访1年,结果显示,T-TEER+OMT组和OMT组复合评分有改善的患者分别为74.1%和40.6%,出现严重或大量三尖瓣反流的患者分别为6.8%和53.5%,平均KCCQ评分分别为69.9和55.4。复合次要结局的胜率比为2.06。因此,T-TEER治疗能有效改善三尖瓣反流,并通过改善患者自评的结局指标,显著提升三尖瓣重度症状性反流患者的复合评分。
原文链接: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827209
02 EHJ:高风险NSTEMI患者,CABG优于PCI
关于PCI与CABG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且伴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中的长期结局,依然存在争议。11月27日,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CABG能够降低NSTEMI患者的死亡率、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心力衰竭的风险,但随着预期寿命的缩短,其生存获益逐渐减少。该研究数据来自SWEDHEART注册研究,共纳入57,097名接受血运重建的N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接受PCI和CABG治疗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3.9%(N=42,190)和26.1%(N=14,907)。PCI组的患者通常年龄较大,且既往心血管事件更多;而CABG组则更多有糖尿病、高血压、左主干病变、三支血管病变及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中位随访7.1年,结果显示,PCI与较高的死亡风险(aOR=1.67)以及心肌梗死(aOR=1.51)相关,但与卒中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CI组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是CABG组的三倍(aOR=3.01),心力衰竭的风险也增加了15%(aOR=1.15)。CABG在15年的随访期内有更长的生存期,尤其是对于70岁以下、伴有左主干病变或左室功能障碍的患者,但这种生存益处在较短的时间跨度内逐渐减弱。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doi/10.1093/eurheartj/ehae700/7909400?searchresult=1
03 EHJ:加速心房起搏可降低HFpEF患者左室充盈压
与常规低速起搏相比,加速房性起搏可能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房颤患者带来潜在益处。11月26日,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一项研究,探讨了房性起搏速率与左室充盈压的关联。该研究纳入75例接受房颤导管消融的患者,在窦性心律和加速房性起搏下,评估平均左心房压(mLAP)与房室传导PR间期。起搏速率从基础心率开始,每次递增10 bpm,直到发生Wenckebach阻滞。结果显示,最优的起搏速率为100 bpm,可显著将mLAP从窦性心律下的12.8 mmHg降低到10.4 mmHg,而较高的起搏速率(130 bpm)可使mLAP显著升高至14.7 mmHg。此外,随着起搏速率的增加,PR间期逐步延长。因此,对接受房颤导管消融的HFpEF患者,加速房性起搏能够快速降低左心房充盈压,可能成为缓解充血症状的潜在治疗策略。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doi/10.1093/eurheartj/ehae718/7904731?searchresult=1
04 JAMA Cardiology:替代性LDL-C降低策略可减少新发糖尿病
11月20日,JAMA Cardiology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高强度他汀治疗策略相比,替代性LDL-C降低策略在ASCVD患者中的三年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似,并有效减少新发糖尿病和药物不耐受的风险。该研究纳入RACING研究和LODESTAR研究的个体患者数据,主要复合终点为三年内发生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或冠脉血运重建事件。结果显示,替代策略组与高强度他汀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7.5% vs 7.7%)。治疗期间,两组的LDL-C水平也相似(64.8mg/dL vs. 68.5mg/dL);但替代策略组的新发糖尿病发生率较低(10.2% vs 11.9%),新发糖尿病患者启动降糖药物治疗的比例也更低(6.5% vs 8.2%),且因他汀不耐受导致中断治疗或减少剂量的发生率更低(4.0% vs 6.7%)。
原文链接: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cardiology/article-abstract/2826516
05 JACC: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hs-cTnT水平
NT-proBNP和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与心血管结局密切相关。11月26日,JACC发表一项研究显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ILI)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hs-cTnT水平,且NT-proBNP和hs-cTnT的纵向评估为其ASCVD风险提供有效的预后信息。该研究纳入Look AHEAD试验中的参与者,在基线、1年和4年时,测量其NT-proBNP和hs-cTnT水平,并以DSE(diabetes support and education)作为对照,评估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对心脏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结果显示,与DSE(diabetes support and education)相比,1年时,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增加NT-proBNP水平,但在4年时下降;在降低hs-cTnT方面,1年时和4年时,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均可显著降低hs-cTnT,减重幅度较大的参与者中,上述关联更为显著。NT-proBNP和hs-cTnT的增加均与ASCVD复合结局的较高风险显著相关,NT-proBNP的变化能够预测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原文链接: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c.2024.11.004
06 JACC:AI-ECG预测的LVDF分级,可独立预测MR患者全因死亡
在二尖瓣反流(MR)患者中,通过AI-ECG(人工智能支持的心电图)评估其基于左心室舒张功能(LVDF)诊断的心肌病(MD)等级是否可行。近日,JACC发表一项回顾性研究对一种AI-ECG算法进行了验证。该研究纳入4,019名严重MR患者,根据AI-ECG算法评估的LVDF状态,1,175名(29.2%)患者为MD-1,1,881名(46.8%)为MD-2,963名(24.0%)为MD-3。中位随访3.5年期间,共有1,636名患者死亡。调整多种风险因素的多变量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LVDF分级与更高的死亡风险独立相关,MD-2与MD-3调整后的风险比分别为1.99和2.65。将二尖瓣手术干预措施纳入评估范畴内,并在多种敏感性和亚组分析中,这一结果依然得到一致验证。因此,对于严重MR患者,基于AI-ECG评估的LVDF分级是全因死亡率的重要独立预测因子。
原文链接: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c.2024.06.054
07 Eur. J Heart Failure:TSAT和血清铁与心衰门诊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心力衰竭患者铁缺乏症(ID)的定义尚未统一。11月28日,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发表一项研究,评估了不同定义的铁缺乏症与心衰门诊患者的心脏功能、充血、运动耐力等之间的关系。纳入评估的几种定义包括指南定义的铁缺乏症(G-ID),以及基于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血清铁和铁蛋白定义的铁缺乏症。研究纳入1502名患者(72%为左室射血分数≥50%),471名患者的TSAT<20%,728名患者符合G-ID标准。结果发现,TSAT<20%和G-ID患者的左心房体积较大,但左室射血分数相似。中位随访18个月期间,在调整临床变量的模型中,TSAT<20%和血清铁≤13 μmol/L与较差的预后显著相关,风险比分别为2.48和1.93,而G-ID和铁蛋白<100或<300 ng/ml则未显示出相关性。因此,TSAT<20%和血清铁≤13 μmol/L能够预测心衰门诊患者的较差预后,而G-ID或基于铁蛋白定义的铁缺乏症则无法提供此类预后信息。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ejhf.3534
行
业
心
动
态
01 国际共识:心肺复苏难以展开,最新共识有何建议?
近日,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在Circulation发表《2024心肺复苏和紧急心血管护理科学国际共识及治疗建议》。该共识涉及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儿科生命支持、新生儿生命支持、教育、实施和团队、以及急救几大板块内容。共识指出,旁观者使用AED与院外心脏骤停(OHCA)的高生存率相关,但目前其使用频率较低。共识建议,一旦在急救电话中明确有心脏骤停患者并已开始心肺复苏,调度员应询问现场有无可立即使用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在拿到AED时提供最新信息。针对超便携或袖珍自动体外除颤器,共识认为其临床有效性证据不足,无法提出治疗建议。
原文链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abs/10.1161/CIR.0000000000001288
02 FDA新药,10分钟可控制室上速
11月27日,FDA批准超短效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Rapiblyk在医院重症护理环境中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此项批准是基于5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的数据,其结果表明,Rapiblyk能够快速控制心率,40%-90%的患者在10分钟内心率下降。该药具有快速起效的特点,能够迅速降低心率,同时对血压的降低影响有限。
03 首个治疗ATTR-CM药物获批FDA
近日,治疗心脏淀粉样变性的药物,acoramidis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伴有心肌病的转甲状腺素蛋白介导的淀粉样变性(ATTR-CM)成人患者,以减少心血管死亡和心血管相关住院率。该药的主要研究——ATTRibute-CM研究结果于今年1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acoramidis治疗组的全因死亡和反复发生的心血管相关住院事件较安慰剂组减少42%。据报道,该药物是目前唯一一种标签显示转甲状腺素蛋白几乎完全稳定的药物。
04 重新编程皮肤细胞以制造与人类兼容的猪心脏瓣膜
猪心脏瓣膜是重要的生物瓣膜来源之一。近日,美国东北大学、中国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联合发表相关最新科研成果,研究人员成功将人类皮肤细胞重新编程为心脏瓣膜细胞,并利用这些细胞实现了猪心脏瓣膜在啮齿动物体内的移植。研究者表示,通过重新编程皮肤细胞使猪心脏瓣膜能够与人体免疫系统兼容,这类瓣膜能够随着患者的生长自然扩展,避免了传统瓣膜无法适应生长的难题。
05 新版医保药品目录新增9个心血管疾病用药
11月28日,国家医保局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此次调整共有91个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心血管疾病用药新增了玛伐凯泰胶囊、依普利酮片、托莱西单抗注射液等9个药品。新版目录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每周五晚18:00
锁定CCA TV
“心血管远程平台”(公众号、视频号)
首发《心闻周刊》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心血管健康联盟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