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 or 睡眠,哪种行为可有助降压?

健康   健康   2024-12-11 18:12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点上方蓝字国际循环关注我们,
然后点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研究发现,有组织的运动可降低血压。然而,在自由生活环境中捕获的24小时运动行为对血压的影响受到的关注较少。近日,Circulation杂志发表的一项横断面研究调查了24小时6种行为组成(睡眠、久坐行为、站立、慢走、快走和联合运动样活动[例如跑步和骑自行车])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之间的关系。



运动与血压关系的探索







高血压以持续升高的血压水平为特征,是一重大全球健康问题。尽管药物研究取得了进步,但近几十年来高血压的患病率保持稳定(1999年和2019年分别为32%和34%),大约每年有770~1040万人死于高血压。鉴于全球负担较重,因此有必要确定人口水平上可改变的风险因素。


运动水平与低血压密切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综述的因果证据表明,运动具有强大的降血压作用(收缩压/舒张压>5/2.5 mm Hg)。来自自由生活环境中身体活动(PA)的观察证据也证明了与血压的关联,尽管每日PA模式(包括类型、强度等)对血压影响的证据还不充分。除运动或单纯PA, 24 h运动模式已成为心血管健康的潜在关键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指南和研究机构将24 h的一天定义为4种不同的行为:睡眠、久坐行为、轻度PA和中度至剧烈PA。


这项横断面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由睡眠、久坐行为、站立、慢走、快走和联合运动类活动(例如跑步和骑自行车)组成的6部分24 h运动组合如何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关联。此外,研究还模拟了将时间从一种行为重新分配到另一种行为(跨越任何一对行为)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之间的关系。


锻炼或睡眠与较低血压有关







研究者从前瞻性身体活动、坐姿和睡眠联盟(ProPASS)的6个队列中收集了穿戴式加速度计和血压测量数据(n=14761;平均±SD,54.2±9.6岁)。使用组分数据分析进行个体参与者分析,并对相关协变量进行校正。基于平均样本组成、再分配图,通过行为替代检验了BP的降低;确定了最佳(即有临床意义的收缩压[2mm Hg]或舒张压[1mm Hg]改善)和最小(即5分钟重新分配)行为替代的理论获益。


图1. 根据人口平均构成的行为评估收缩压变化(n= 14761)


结果显示,24 h的平均活动组成包括睡眠(7.13±1.19 h)、久坐行为(10.7±1.9 h)、站立(3.2±1.1 h)、慢走(1.6±0.6 h)、快走(1.1±0.5 h)、运动样活动(16.0±16.3 min)。与其他行为相比,花更多时间锻炼或睡眠与较低的血压有关。另外,5 min运动样活动与-0.68 mm Hg(95%CI:-0.15~-1.21)的收缩压降低、-0.54 mm Hg(95%CI:-0.19~0.89)的舒张压降低相关。在20 ~ 27 min后评估收缩压和舒张压有临床意义的改善,10~15 min的时间在其他行为中重新分配为额外的锻炼。虽然久坐时间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负相关,但站立或行走的影响最小。


研究结果重申了运动对控制血压的重要性,表明在自由生活的环境中,少量的额外运动与降低血压有关。


结语







研究者进行了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数据分析,以探索血压与6种日常运动行为之间的新关联:睡眠、久坐行为、站立、慢走、快走和运动类活动。研究结果证实了运动类活动降血压效果的重要性,表明少量额外的运动类活动与血压降低有关,而与它所取代的行为无关。例如,额外运动5 min,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0.68和0.54 mm Hg。需将更多的睡眠、久坐行为、站立或步行时间重新分配到类似运动的活动中,才能实现有临床意义的血压降低(收缩压,20~27 min/d;舒张压10~15 min/d)。虽然研究结果表明,长时间久坐对血压有不利影响,而多睡对血压有积极影响。研究结果强调了每天少量运动类活动在个人和人群水平上帮助血压管理的潜力,同时提供了改变睡眠、站立、行走或久坐行为对优化血压影响的更初步观点。

参考文献:Joanna M. Blodgett , Matthew N. Ahmadi , Andrew J. Atkin,etal.Device-Measured 24-Hour Movement Behaviors and Blood Pressure: A 6-Part Compositional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Analysis in the ProPASS Consortium.Circulation. 2024;150:00–00.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24.069820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凡原创文章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于2004年创刊,由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循环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心脑血管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