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境为先导的艺术表现

文摘   2024-10-17 05:00   福建  


以意境为先导

了直接服务佛教外,佛法的思想高度,也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全面影响。对重写意而轻写实、重表现而轻再现的中国画来说,作者有什么心境,对世界有什么认识,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作品中,故有画品即人品之说。这个人品不仅指道德修养,更包括眼光和境界。正因为如此,古人才会格外推崇文人画,强调作品的立意和神韵,而不以形似和技巧论高下。

佛法无我无相的空性思想,可以让人修养心性,在作品中呈现寂静、超然的意境。被尊为文人画鼻祖的王维,就是虔诚的佛教徒。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提升,充满世俗心和对相的执着,如何传达空灵的境界?

此外,源于中国而盛行于日本的茶道,最初也是出自寺院。因为与修行结合,使得这项日常行为得以升华,成为以茶修身的方式、生活美学的典范。包括由此衍生的花道等,内成于心,外化于形,都是承载佛法内涵并代代传承的文化。当这些行为被赋予禅的意境,喝茶不再是普通的喝茶,插花不再是普通的插花,而是成为悟道助缘,并起到表法作用,使人安住其中,收摄妄心。



 

法无定法论自由

虽说佛教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但在全面现代化并盛行西方艺术的今天,这种古老的东方智慧还能给我们带来养分吗?会与现代人崇尚的自由相悖吗?

西方艺术自文艺复兴后,从神本转向人本,赞美人的价值,倡导个性解放,带来科学、文化的全面繁荣。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及“一战”“二战”的爆发,艺术家们发现,人性并不是那么美好,反而存在种种问题。所谓的个性解放,在开发人类潜能的同时,也极大地助长了贪婪、仇恨、对立等负面心理,给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种种问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艺术家们开始寻找新的突破,作品中出现了更多的质疑和反思。相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从审美到表现方式有了极大的、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改变。如果说传统艺术追求的是美,那么当代艺术更追求的是真。而在表现手法上,在作为分水岭的印象派出现后,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等新兴流派层出不穷,并从架上绘画发展到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等,甚至直接使用了现成品。

当创作形式被不断突破,技巧功力也不那么重要时,艺术不再局限于某种边界,而有了无限的可能。甚至有评论家提出,“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这一观点看似激进,却与禅宗有某种契合。在佛教中,禅宗以法无定法、打破一切形式,有别于教下各宗的修行。比如有人问禅师“什么是禅”,回答往往出人意料,可能是麻三斤,是庭前柏树子,也可能什么都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禅宗修行是直接打破能所,着力点因人而异,并不顺应修学常道,才会看起来语出格外。但这种做法只有明眼人才能拿捏得当,否则就会流于狂禅和口头禅,所以禅法不在形式、不在公案,而在禅师的证量和善巧。当代艺术也有类似特点。究竟是垃圾还是艺术,区别在于眼界。你是什么,就能赋予作品什么内涵。

西方文化追求自由,但总体是社会性的,如信仰自由、言论自由、环境自由、财务自由等。但在佛法看来,心的自由最为重要。这就必须摆脱生命内在的迷惑和烦恼,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外在自由反而会助长负面心理,使人失去约束,陷入癫狂、混乱、极端。事实上,从整个社会到艺术领域,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乱象。自由带来的不是自在,而是自大和自嗨,是假自由之名的争名夺利,群魔乱舞。


音频 :慈妙/朱震

图片 :观轩

排版 :如嬉

责编 :心圆


一念慢生活
身在红尘间,心得半日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