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手段的局限

文摘   2024-10-02 05:00   湖南  



请点击阅读有声书









我们靠什么认识世界

We Misunderstand Ourselves



八、认识手段的局限 


济:认识世界的手段,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程度。

周:对个人来说,这种手段是不可能自由选择的。也就是说,他想用正确的、直达本质的手段,但没这个自由。他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怎么认识世界。作为人的限度,就是他认识世界的限度。因为悟性是天生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一定高度,但这个高度其实已经规定了,差距很大。

济:佛法认为,业力构成的色身有很大局限性。在物质层面,我们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身体感受到的,其实都很迟钝。在精神层面,意识和潜意识的活动会积累种种经验,进而形成感受,带来爱取有,干扰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人受制于自身系统,只能这样看世界,看自己。好在人有理性,可以接受智慧文化,所以读书和思考特别重要,会让我们看到自身不足。只要有开放的心,都可以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所有的文化传承,佛法也好,西方哲学也好,能否对生命系统产生作用,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认可。这种认可来自你的选择和判断,如果你特别自我,固执己见,即使学习也难以提升。

周:从人类整体来说,受到认识器官和认识能力的限制,这是必然的,不可摆脱。设想有另一种存在,比如外星人,拥有比人类理性更高级的认识,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所以我们一定是在局限中看世界,而且不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里。因为我们不可能跳出现有认识,以另一种认识能力来看,然后再作比较。有些哲学家是这样解释的:人的这种能力对于生存来说已经足够,更多的能力是不必要的,也就不会具备。

从个人来说,我觉得两方面都很重要。一方面是自身悟性,人的灵性程度、把握生活本质的能力很不一样,有些人会表现出非常好的直觉。另一方面,接受人类积累的经验也很重要。阅读无非是把人类积累的经验放在自己面前,看哪些对自己有参考价值。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内心没有需求,即使摆在面前,他也是看不到的。比如一个人从来不思考人生意义,你给他看佛经,看哲学书,他看了完全不明白,和他没关系。所以对人类经验的接受,也受到他所具备的素质支配,这是循环的关系。

济:确实如此,我们在弘法过程中经常遇到。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需求和认知中,如果所说超出需求范围,不是他关心的,他是听不进的。但人并不是没有这些问题,所以需要启发。通过有效的启发让他认识到:人生确实有这些问题,而且特别重要,因为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如果在以前的时代,或许还能安于现状,混混沌沌地活着。但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世界,我们比以往更能感受到作为个体的渺小和脆弱,也比以往更浮躁,更缺乏安全感。在这种背景下,给他一些提醒,可以引发思考。

周:我的意思是说,对于处理阅读和自己内心经验的关系上,更看重内心经验,那是一个基础。我很赞成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过的一句话:要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那些东西是来注解你的,但你必须有正文。如果你没有正文的话,注解放在哪儿?没地方放。


济:如果太看重自己的经验和感觉,会不会受制于此?因为经验和感觉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周:我是这样看的,很多人所谓的经验和感觉都是假的。他经历了一些事,但从中得出的东西,并不是从事情本身,经过感受和思考得来的。他在经历过程中,头脑中往往已经有了从外部接受的观念,始终是用现成观念解释这些事,最后得到的仍是观念。这种情况很多。你在这里活着,但没有真正经历过,没有用心体验你的经历。


录音 | 制作:果兴、净曦、子龙

排版 | 责编:智畅



一念慢生活
身在红尘间,心得半日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