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体和用

文摘   2024-09-11 05:00   湖南  



请点击阅读有声书









我们靠什么认识世界

We Misunderstand Ourselves



五、智慧的体和用 


济:我们刚才所说的理性,是属于意识层面的,无法直接抵达空性。那智慧又是什么?和理性是什么关系?首先,智慧是超越理性的。佛法中常常说到,以智慧通达空性(这个智慧属于般若,不是理性层面的认知)。大家会觉得是两个东西,一是主观,一是客观;一是能,一是所,其实不然。

般若思想传入中国初期,僧肇大师曾撰写《肇论》,被誉为“秦人解空第一”。其中的“物不迁论”说明,事物的流动变化是一种假象,只是我们把它联系起来;“不真空论”说明,一切现象都不真实,只是假象而已,所以是空;还有“般若无知论”,所谓无知,其实是超越妄知的遍知,即“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是从体和用的角度说明般若和空性的关系——“言用即同而异,言寂即异而同”。“同而异”是说本质相同,但表现在作用上似乎是两个,一是智慧,一是空性;“异而同”是从它的体而言,虽然有两个名字,但本质是相同的。简单地说,智慧来自空性,反过来又体认空性。就像我们经常说,心的本质就是世界的本质,其实并不是两个东西。

空性有什么特点呢?一是空,空旷无限,可以把山河大地容纳其中,也可以产生山河大地;二是明,了了明知,不是死的、没知觉的;三是乐,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喜悦和快乐。如何通达空性?除了如理思维,还要超越分别,所以般若又称无分别智。这种智慧属于遍知,就像镜子一样,本身就能对一切一目了然,不是靠思考、判断得来的。

周:这种智慧的状态,是不是像庄子说的万物与我为一?我和宇宙合为一体了,所以它是同一个东西,我就是空性,我就是宇宙。

济:在这个层面是不二的,在差别的层面,就各是各的。

周:这两个层面是一高一低,还是同时存在、统一的?

济:在佛法中,对空性的体认有两个层面,一是根本智,一是差别智。通过根本智体认无差别的层面,但这种无差别又不妨碍差别。如果你已体认空性智慧,就能同时活在两个层面,既了知万物差别,又能超越差别,那就自在无碍了。而普通人总是陷入相对层面的执著,就会卡在局部现象中,就像当局者迷那样,其实是看不清的。只有体认到绝对的层面,才能真正看清,种种相对的现象只是假象而已。


周:看见假象,就可以对假象抱有自由的心态,一种游戏的态度。我跟你玩玩,我知道你是假的。


录音 | 制作:果兴、净曦、子龙

排版 | 责编:智畅



一念慢生活
身在红尘间,心得半日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