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和觉醒

文摘   2024-09-25 05:00   湖南  



请点击阅读有声书









我们靠什么认识世界

We Misunderstand Ourselves



七、幸福和觉醒 


济:希望过得幸福快乐,包括趋利避害、离苦得乐,都是生命的本能。如果我们通过理性思考,认识到真善美可以使人趋利避害、离苦得乐,自然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周:这是靠理性来认识,追求真善美和幸福快乐之间的连接。

济:因为他认识到这样做才能有长久的快乐。就像西方的伊壁鸠鲁认为,一个人满足欲望会快乐,但需要有节制,快乐才能长久。

周:这就承认快乐是更加根本的东西,真善美成为手段。伊壁鸠鲁是这样的,快乐本身就是目的,是最高价值。为了得到快乐,所以要躲避假恶丑,追求真善美。完善主义则认为,真善美本身就是最高价值,体现了人的尊严,是神圣的。可能你在追求过程中伴随着快乐,但这只是副产品,不是最高目的。这两派都承认真善美是好的,但为什么好的理由不一样,一个是手段,一个是目的本身。按照佛教来说,应该接近完善主义——这些价值都是好的。

济:佛法看重的是生命品质,不是简单地说快乐。佛法认为,任何一种行为和品质,与苦乐是有内在因果的。行为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要遵循道德?因为这是造就高尚生命品质的材料。用好这些材料,生命才会不断增上。

我们现在说到幸福,更多会依赖环境,认为得到什么才能幸福。这样的幸福其实很脆弱,因为环境会不断改变。当不如人意的改变发生时,幸福就会随之失去。所以,真正的幸福是源于内在生命品质。如果你的存在是慈悲和智慧,就会源源不断地带来喜悦。佛法的因果观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观念和行为,就会造就相应的心态、人格乃至生命品质。

周:品质是因,幸福不幸福是果。

济:也不是说因果,应该是它直接派生的,是这种品质产生的作用。

周:它是一个副产品,是附加的。

济:佛法也会从苦乐感受来谈。因为对很多人来说,生命品质听起来有点抽象,但苦乐就很直接。

周:释迦牟尼出家的开端就是因为苦吧?因为要解决苦的问题。

济:佛陀出家是因为看到老病死,这些都是苦。

周:幸福和觉醒到底有什么关系?我想到三个问题。第一是生命层面,有平常心,可以得到平凡的幸福;第二是社会层面,要有进取心,可以得到世间的幸福;第三是灵性层面,要有觉悟和菩提心,可以得到超越的幸福。


中国古代没有幸福的概念,只有“福”。英文中也没有,happy不是幸福,是快乐。德文是 Glück,是幸运、好运的抽象名词,可以翻译成幸福。最早讨论幸福问题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所用的词翻译成英文,并不是幸福和快乐,而是一种好的存在。有人译为良好生活,我觉得比较准确。生命处于一种好的状态,就是幸福了吧。关于什么状态是好的,会有不同看法,但都是用“幸福”这个词来体现。


济:我作过几次关于幸福的讲座,题目是“心灵创造幸福”,主要讲到几点。首先是如何面对逆境,天有不测风云,很多人的幸福往往会被逆境打破,所以要学会和逆境相处。其次是幸福要有福,主要讲到五福临门。我觉得古人说的五福比较全面,一是长寿;二是富贵,不仅指物质富有和地位尊贵,也包括精神的富有,生命品质的高贵;三是康宁,身体健康,内心安宁;四是有德,这是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五是善终,能安详地离开人世。相比之下,现代人对幸福的理解反而单一,无非是各种享乐。


录音 | 制作:果兴、净曦、子龙

排版 | 责编:智畅



一念慢生活
身在红尘间,心得半日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