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是重要的修行

文摘   2024-09-30 05:23   泰国  


过去禅宗祖师们的修行就是搬柴、运水、除灰、拾稻。在搬柴中,在运水中,在待人接物中,在服务大众中,我们发的是什么心,用的是什么心,这才是关键所在。


就像是我们平时吃饭,用的是什么心呢?遇到好吃的想要吃得更多,遇到不好吃的又不喜欢,遇到想吃的吃不上了还生气,甚至于吃饭不是吃饭,吃完了食之无味,根本不知道自己都吃了什么,是什么味道。所以要学会用心,就是需要在生活的每一个当下,训练相应的正念心理。



方面,在吃饭的过程中能够保有一种威仪、形象。


包括怎么拿筷子,怎么拿碗,以及使用碗筷不出声。其实这个过程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心到底细不细, 是不是在一种没有正知正念的状态。一个人的心如果很细、很安静,他的动作自然也会很轻柔;如果他的心很粗,那也就会显得笨手笨脚,一拿碗筷吃起来响得稀里哗啦。外在的威仪也体现了内心的真实状况。


平常人的心是自由散漫,所以身体呈现出来是不正确的姿势。不正确的姿势会变成不良习惯,会影响到身体健康。这种身体的姿势也会影响到心,我们的心念。古人讲要“正襟危坐”,身体正了,心就会正,气就会正,气正了,心就会安宁。所以大家要坐得端正。身体端正了,我们就有精神;身体端正了,身上的气脉就会流畅;气脉通畅了,内心就会安定。



接下来就是用心。用心就是专注地吃,所谓专注就是学会专心地吃饭。现在的人很少专心地吃饭,吃饭的时候看电视、看手机,胡思乱想,挑肥拣瘦。虽然在吃饭,但心不在饭上,这是我们需要改变的习惯。我们要学会专心,专心地做好每一件事。佛经里面讲“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专注在一个点上,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因为只有专注,心才能有力量,才能把心带回当下,才能让心宁静觉察。专注的时候,心才会安静下来,安静下来才能生起觉察的力量。所谓正念,就是要安住于当下,不去追忆过去,也不去幻想未来。


正念的修行,其实就是训练两种能力,一种是专注的能力,一种是觉察的能力。



这个觉察就是在吃饭的过程中能够保有一种了了明知、清清楚楚。不是说吃什么都不知道味道,而是说甜的知道甜的,酸的知道酸的,辣的知道辣的。同时我们内心有对这些味道的反应,喜欢、不喜欢。也不是说不能反应,因为我们心性不能做到不能反应,可能会喜欢,不喜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内心里要装一个“监控系统”,觉察力其实就相当于一个监控系统。你看这个监控系统,小偷到你家里来了,这个监控系统只是知道,如实地记录,如实地观照当下发生的。我们这个觉察心也是这样,我们对一切现象都不做评判。一方面专注地在吃,一方面清清楚楚地了解当下发生的一切。


正念吃饭不是说一说就能做到,也不是偶尔练一下就能做到。因为每个人都有强大的串习,所以每一种心行的获得、培养、建立、训练、熟悉,需要通过百千万次不断地践行。每天的吃饭就是培养利他心、慈悲心,更重要的是培养正知正念的一次修行机会。要把吃饭看作是一个重要的修行机会,每天在吃饭的过程中都能够带着一份专注和觉察。专注,就是专注地吃饭,安住在吃饭的当下,不要让心跑到过去,也不要让心进入到未来;觉察,就是对吃饭的每一种感受、每一个动作、每一种心理状态的出现,都能够清清楚楚。我们每天都要不断接受这样一种训练。这样训练下去,我们很快就会感受到禅修带来的利益。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可能还是在一个不知不觉的状态。或者说,我们还没有学会真正去面对自己的内心,没有真正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内心,所以我们需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内心,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到管理自己的内心。


所以修行的关键点还在于发心和每个当下的用心。发心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我们的动机。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用菩提心、利他的心。就像吃饭,是为了生存,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为了满足贪嗔痴,还是为成道业?为了能够走向觉醒,还是为了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发心非常重要,除此以外,就是每个当下的用心。我们要学会把修行带到生活中去。


 撰稿 | 静心蔬食  排版/责编 | 妙炜



一念慢生活
身在红尘间,心得半日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