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量和比量

文摘   2024-08-28 05:00   湖南  



请点击阅读有声书









我们靠什么认识世界

We Misunderstand Ourselves



三、现量和比量 


济:通过因明建立的只是闻思正见,属于意识的认知。而佛法所说的正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闻思正见,属于比量;一是内在正见,属于现量,是心本身具备的,但它是微妙的,不容易被感受到,需要通过禅修开启。因明早期说三种量,除了现量、比量,还有圣言量,即以经教作为建立理论或反驳他人的依据,后来主要说现量和比量。

周:这很有意思,是唯识宗说的吗?

济:唯识宗运用因明的方法论,形成佛教的逻辑学。因明本身属于印度传统的辩论术。印度的宗教哲学非常发达,各宗之间经常展开辩论,输了就要改宗,甚至砍头。在印度早期的六派哲学中,正理派特别重视正理(相当于因明)的研究,《正理经》即此派创始人所撰写的。对因明的借鉴和运用,使唯识宗具有缜密的逻辑性。

周:玄奘当时就和所有人辩过了。

济:玄奘三藏在印度求学期间,常有外道来挑战,佛教大小乘之间也会互相辩论。当时的国王戒日王推崇大乘,特别组织了一场面向全印度各宗派的大辩论。在这场辩论中,玄奘三藏所立的宗(命题)是“真故极成色,非定离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并提出,此言如有不妥或被驳倒,愿斩首相谢。结果十八天没人能更改一字,玄奘三藏因此受到各宗的一致推崇。在这种环境中传播的佛教,重视思辨且逻辑严谨。因为很多论点已经过反复辩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用现在的话说,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周:汉传佛教辩论的传统不明显,我看藏传还是很兴盛的,现在还有。

济:因明进入汉传佛教和唯识宗有很大关系,所以它的受重视程度,也和唯识宗的命运息息相关。玄奘三藏西行求法,历尽艰辛,把《瑜伽师地论》等经论翻译到中国,形成唯识宗。虽然位列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但仅仅传了二三传,就后继乏人,几至湮没了。直到民国期间才有复兴之势,可还是未能形成气候。因为没有用武之地,我们现在学到的因明只是书本上的,不是应用中的,而因明的重点在于应用。

周:现量和比量很有意思。实际上是认识的两种状态,一种是靠经验、逻辑思维去认识,一般人都这样;另一种是靠内在的智慧、天才的直觉去认识,这是极少数人。其中是有鸿沟的,一般人达不到现量,再努力也达不到。

济:佛法认为,六识中前五识的认识就属于现量,即耳识、眼识、鼻识、舌识、身识。但这种直觉非常短,只是刹那而已。一旦前五识活动,马上有与之同步的五俱意识产生作用,使我们落入意识状态,前五识的现量直觉作用就不明显了。

周:你说的前五识的直觉成分,其实就是无意识和潜意识。

济:前五识不是潜意识,是属于意识的范畴。唯识宗讲八识,意识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潜意识是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

周:就是五官的感觉带有直觉成分。

济:前五识的作用属于现量,但它们活动时,意识立刻随之出现,把各种信息塞进来,对认识形成干扰,使前五识的所见、所闻、所感知,成为被意识改造过的所见、所闻、所感知。


《瑜伽师地论》说,世上有四种真实。一是世间极成真实,即大众共同认可的;二是道理极成真实,即哲人通过逻辑思考建立的;三是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即摆脱烦恼后看到的世界;四是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是彻底摆脱无明后看到的世界真相。在四种真实中,后两种进入了圣贤境界。而凡夫的认识会受到情绪、烦恼等因素的影响,不论自以为多么理性,都无法避免这种干扰。很多时候,我们的理性还会为烦恼服务,形成所谓的立场,也就是我执。


周:我们也可以承认前两种有存在价值。各种真实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如果只承认后两种真实,认为前两种是虚假的,普通人就无法生活了。


济:四种真实只是说明认识的不同层次,在不同阶段都是有价值的。在佛法中,如实智非常重要,告诉我们世界和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了这样的指引,我们才能对自己的心行作出抉择。


录音 | 制作:果兴、净曦、子龙

排版 | 责编:智畅



一念慢生活
身在红尘间,心得半日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