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作用和局限

文摘   2024-09-04 05:00   湖南  



请点击阅读有声书









我们靠什么认识世界

We Misunderstand Ourselves



四、理性的作用和局限 


济:关于“我们靠什么认识世界”,周老师讲到理性和直觉,佛教也很看重这两点。佛教重视人的身份,认为真理和智慧属于人间,就是因为人有理性。六道中,天人太快乐了,不必动什么脑筋;恶道众生太痛苦、太愚痴了,没能力动脑筋。而人有苦有乐,才会对生命和世界加以思考,寻找改变处境的方法。

佛法认为,我们的烦恼、造业、轮回都和意识活动有关,根源就在于错误认识。如何改变?必须靠理性重新探索和思考世界。所以佛教特别重视无倒作意,将此作为修行关键,比如闻思修的思,八正道的正思维。在四法行中,亲近善知识是为了听闻正法,然后通过如理作意,才能法随法行。但理性只是意识层面的活动,无法直接抵达真理,也无法究竟解决人生烦恼。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生命就像大海,意识活动只是浮在海面的冰山,潜意识才是深入海底的巨大山体。在认识过程中,一般人会卡在念头中,无法深入。从表面看,每个人是活在这个世界,其实是活在各自的念头中。当某个念头被无限夸大或强化后,一个念头就会成为我们的整个世界,甚至一生就为这个念头活着。而现代人往往是另一个极端,外境的诱惑、声色的刺激,使人被此起彼伏的念头重重包围。时而被这个念头控制,时而被那个念头控制,我们以为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其实却在不断地被控,被左右。

怎样才能跳出念头,超越理性的局限?必须通过禅修,开发内心本具的圆满智慧。这是一条向内找寻的道路,也是佛教和西方哲学最大的不同。在禅修训练中,修行者会进入不同状态,产生相应觉受。尤其是定乐,远远超过欲望带来的快乐。如果沉浸其中,同样会被卡住,成为修行障碍。所以对禅修来说,一方面要让心定下来,一方面要有指导修行的正见。只有具备认识的高度,才能抵达生命的深度。

其实禅修并非佛教所特有,而是印度各宗教共同重视的。尤其是神通,是修定后出现的。宿命通可以看到过去无数生,天眼通可以看到未来将要发生的事,还有神足通、天耳通等。其实这些能力并不神奇,正是说明生命的巨大潜能。当然,佛教并不以神通为究竟,而是重视智慧。因为神通是双刃剑,在人格不完善的情况下,有了这种能力破坏性更大。

西方的认识系统,从最初重视对世界本体的探索,到十六世纪开始重视认识论,包括经验论、理性论。此后,存在主义关注的是存在。不论哪一种,用的都是理性,由此产生的认识也存在局限。


周:其实康德就知道理性的局限,所以试图突破局限,开发非理性的精神能力,包括内心体验、潜意识的感悟等。存在主义是重视这一点的。我想知道在佛教中,智慧和理性的界限在哪里?理性肯定是意识层面的,可以说是比量,这是统一区别的概念。那么智慧是不是要突破理性的局限,深入潜意识,把那种能力开发出来?智慧也好,比量也好,是不是都属于潜意识,或潜意识和意识的结合?


录音 | 制作:果兴、净曦、子龙

排版 | 责编:智畅



一念慢生活
身在红尘间,心得半日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