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还是一体?

文摘   2024-10-16 05:00   湖南  



请点击阅读有声书









我们靠什么认识世界

We Misunderstand Ourselves



十、二元还是一体? 


济:东方的哲学和宗教中,印度教说梵我一如,儒家说天人合一,佛教说依正不二。所谓依正,即作为依报的山河大地,和作为正报的个体生命。宋明理学说,我心就是宇宙;佛教说,心的本质就是世界的本质。西方哲学中有这样的思想吗?西方的哲学包括宗教,会不会更偏向二元对立?

周:西方哲学强调理性,要在宇宙中寻找理性的根源。从柏拉图开始就有这个传统,他说,我们为什么会用抽象概念来归纳事物?因为这些我们以为是抽象概念的东西,在另一个世界是存在的。那就是理念世界,即纯粹精神的世界。我们曾在那里生活过,灵魂来自那里,现在投胎到这个世界时,还带着一些模糊的记忆。慢慢地,记忆清晰起来,我们就能用这些概念来认识事物。也就是说,认识能力是我们对理念世界的回忆。他是把人的认识能力和天连了起来。

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则说,人能用理性认识世界,因为人和宇宙之间存在前定的和谐。人生来就有这种和谐,在你的思维能力和宇宙规律之间,本来就是同样的结构,所以你才能认识。这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很像。

如果要为人的理性能力做认证的话,可能天人合一最方便证明这一点——老天给的,老天也是这样。这是最方便的一种解释,所以我觉得并不神秘,实际上是比较容易找到的解释。

济:这表达起来不是很清晰。

周:它没有明确地说:我心就是宇宙,万物皆备于我,万物与我为一。而中国的儒家、道家、孟子、庄子都这么说。

济:是不是可以说,西方从宗教到哲学的思维,总体还是偏向二元对立?

周:它是偏向二元对立,而且想从二走向一,极力把其他元素统一起来。而中国开始就是一,没有分离为二,不需要经过这个过程。

西方哲学的开端,是看到世界变化不定,所以它不是真实的,背后一定有真实的世界,是永恒、不动、不变的。哲学就是要寻找这个世界,可见它的前提就是二元。而中国道家开始就是“道”,没有把它分成二元。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比较兴旺的时期,还是把理作为最根本的本原。西方哲学的逻辑性特别强,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一定要用逻辑一步步推出来,解释得清清楚楚。这当然是一个优点,但也是弱点。因为世界究竟是什么,不可能从逻辑上推出来。

济:唯识宗也有这个特点。对整个世界怎么建立,有一套严谨的理论,说得清清楚楚。

周:问题是把它说清楚了吗?西方哲学最后说不下去了。玄奘把唯识宗带到中国,其实它后来在印度也没有很大的发展。

济:玄奘离开印度不久,印度佛教就进入了密宗时代。在此过程中,多少吸收了一些印度教的内容,信仰成分加重,教理部分减弱。唯识宗传入中国后,国人对如此哲学化的教义也不太感兴趣。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没有对心性和世界作系统性的思考。从哲学层面说,诸子百家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还是比较简单,提出一些概念,没有形成理论体系。

周:老子和庄子还是对世界作了解释,孔子没解释。我觉得这也是孔子的聪明之处,他知道解释不了。佛教传入后,中国哲学开始讨论这些玄的问题,所以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推动。我最近写了一本书,就讲到这个问题。王国维是国学大师,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学中最伟大的。他年轻时研究德国哲学,对康德、叔本华、尼采下了很大功夫,可根本没人理他,发表文章也没有任何反应。他可能灰心了,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不是哲学的民族。他当时用德国哲学的眼光来分析,认为中国没有纯粹的哲学,孔子、孟子、荀子这些人都是道德家、政治家,不是哲学家。因为哲学是两个东西,一是关注根本问题,宇宙的根本是什么;一是要有严格的理论体系,逻辑上要成立。但中国的理论体系中就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也很少对宇宙根本的思考,道家有一些,儒家基本没有,到宋明理学才有。


西方走了那么长时间的哲学理论,承认自己失败了。康德以后,西方哲学基本是很悲观的情绪,普遍知道理性是有局限的——哲学这条路走不通。所以开始讨论一些简单的,比如社会问题,不讨论根本问题了。


济:在东方,印度教差不多有三千多年历史。印度人很早就重视禅修,由此形成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所以各种宗教特别发达。


周:印度的宗教仍然发达吗?我看他们很分散,崇拜的偶像都不一样。


济:印度的宗教很多。比如耆那教,佛教称为苦行外道,现在还有大量信众。我们原来在佛经看到各种关于苦行的描写,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但现在用网络一搜,真的还有。这些人对信仰的坚定追求,在印度是受尊重的。当然从佛教角度来看,其中很多属于无益苦行。释迦牟尼出家后也参访了很多宗教,最后发现这些都不是他要的,不是真正的解脱和涅槃。所以,修行这条路并不容易。


录音 | 制作:果兴、净曦、子龙

排版 | 责编:智畅



一念慢生活
身在红尘间,心得半日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