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 2024丨马长生教授专访:聚焦房颤管理,展望AI应用

健康   2024-10-22 17:21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点上方蓝字国际循环关注我们,
然后点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第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将于2024年11月4日~10日以线上、线下两种方式举行。本次大会以“创新创造,关心关爱”为主题,深刻体现了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中的创新与人文关怀。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在专访中阐述了公立医院“顶天”与“立地”的深刻内涵,分享了房颤管理的临床策略,并介绍与展望了人工智能(AI)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的应用。



本届长城会主题是“创新创造,关心关爱”。您曾经说过,“对于大型公立医院来说,既要‘顶天’,又要‘立地’。‘顶天’体现在创新上,‘立地’体现在帮扶上。”您的这一观点与本届长城会主题有很大契合之处。请您谈谈这两方面的深刻内涵。



马长生教授:与十年前相比,目前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患者满意度大幅提高。对于大型公立医院,“顶天”意味着对创新的不懈追求,要把中国经验转化为高质量的研究和创新成果,在全世界发出更多的声音,最终达到改变指南和更好地提高医疗质量的目标。“立地”则意味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公立医院,也需要不断改善服务态度。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善、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临床医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对提高患者的医疗质量和满意度充满信心。

作为中国房颤领域的领军人物,您一路见证了我国心脏电生理的崛起,请问目前房颤治疗的理念和手段是什么?我国面临的挑战有哪些,该如何解决?



马长生教授:房颤管理主要的手段是节律控制。在2020年,一项名为EAST-AFNET 4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近期诊断房颤的患者进行节律控制的策略与常规护理(大多数进行心率控制)的效果,这项研究首次证实房颤诊断一年之内进行节律控制可以显著地改善预后,这使得节律控制成为目前房颤管理的首要选择。同时,抗凝治疗在中国的普及率和疗效逐渐提高,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门诊的抗凝治疗率达到70%~80%,这一比例已与发达国家基本相当。当然,由于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我国农村地区的抗凝治疗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长远目标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病人群在不断增多,因此房颤仍需要加强综合管理,包括血压、血脂、血糖以及合并症的管理。总体上,我们需要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在这一方面,北京安贞医院目前的发展良好。以房颤导管消融手术的安全系数为例,自2023年初至今,北京安贞医院完成了17 000例房颤消融手术,在这期间实现了零开胸的目标。而在十年前,北京安贞医院每完成17 000例房颤消融手术平均有15~17例会因为心脏压塞导致紧急开胸抢救。这一进步意味着房颤治疗的安全系数得到了大幅提高。未来,我们希望县医院也可以达成房颤消融手术零开胸的目标,随着我国房颤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充满信心。

近年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AI)在医疗领域有了很大的创新应用,请您分享一下该技术在房颤管理领域具体有哪些价值?本届长城会上是否有该领域内容呈现?


马长生教授:今年长城会开幕式上将发布AI心脏医生1.0版。AI心脏医生1.0版目前可以做到对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脏康复等提出明确可靠的建议,而且达到心脏专科医生的水平。随着AI的不断升级,我们希望在3~5年后,AI心脏医生可以达到与人类医生相当的水平,并负担心血管病门诊80%~90%的工作量。因此,可以预见到未来十年,心血管诊疗领域的“游戏规则”将会彻底改变,就如汽车的无人驾驶一样,未来我们的常见病,包括心血管病的诊断、管理和用药也可以由机器完全可以胜任。我们对此充满期待,也非常有信心能够做到。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凡原创文章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于2004年创刊,由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循环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心脑血管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