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2022年2月28日,艳阳高照,天际瓦蓝,有冷风习习,吹动着干枯的树枝在高处摇曳。
我们一行数人,向子干村东的一座小山上进发,只为探访山顶上那座堡垒的秘密。
这是近日在子干村采访才得知的。很奇怪,这座堡垒在新旧县志里没有记载,在文物部门的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中也无踪影。
正因为如此,才越发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原平故事》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探索发现原平大地上的历史文化遗迹,赶快行动吧!
老乡们说,这座山叫油篓山,因远望像是一个大油篓而名。
这就有意思了,距此不远的红旗桥西有一座小山,名为双山,也被人俗称为“油篓山”。那油篓山上有个古代土堡,旧志记载是唐代的魏徵堡。
那么,这个油篓山上的堡垒又是何时的产物呢?
我们从小山的东南方向攀登,这边就是一个硕大面积的缓坡,上山不大费力气。
山坡上,风势明显大了,呼呼作响,有点冻手冻耳朵,大家捂住衣领和帽耳,顶风向上。停下脚步回身望时,东面和南面的山梁、山沟、梯田、树木等,都变得清晰起来,子干村和东南贾村的万亩梨园连成一片,绵延不绝。如果是在春夏之交,站在这个位置看到的,一定是色彩斑斓的壮美景象。
距离山顶越来越近,那长长的堡墙清楚地映入眼帘——原来是就地取材,全由片石垒砌——东面墙体很长,最高处有一丈开外。
走到近前仔细端详,这些垒垛着的石头,呈黑紫颜色。片石之间并无白灰和细土粘连,是完完全全、硬硬朗朗的石筑墙。
从一个豁口处进入墙内,方知山顶仍存,岩石崚嶒,只不过被墙体围了起来。
此刻,居高临下,放眼四望,视野愈加开阔,十几里外的田畴、村落和冰河尽收眼底。
西北方有天涯山,东北方有奎光岭,东南方有善护山,西南方有滹沱河湾。能见度高的时候,这里无疑是一处极好的制高点,足以控制四面八方,怪不得古人选择在此建设营寨。
山顶——海拔高度950.4米。
方位——东经112°50',北纬38°41'。
我在军寨的四下里走了一圈,大致了解了其结构。它为不规则的长条状,长约88米,最宽处约35米。细看,各面均有少许坍塌,落下去的片石散布在墙体外面的山坡上。在西墙上开有一门,门顶部搭盖一块薄片长条石,而别的部位未发现再有像门的口子。就在这一面内里,还有疑似墙基的地方,初时应该是有过房舍的。绕过南面,在一块大青石上,存留着一个刀斧刻划的棋盘,是最为简易的四子棋。
看来,这是当年军寨守兵的一种娱乐方式。
为什么要定义其为军寨?
一个最简单、直接的理由是,在原平所有的古代寨堡中,只有军寨是石砌的,官方有此实力;而土堡大多是明朝建造的,属于民用建筑。
原平历史上的军寨,以北宋军寨为主,专门用于抵御辽国兵马。
辽国,即为契丹。
“辽”、“契丹”两个国号,辽国反复互用。其本义,“契丹”可解为“镔铁”,乃民族之号;“辽”则国号,得名于辽水。
辽朝全盛时,疆域东北至今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涿州、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宋朝相对峙,形成南北朝对峙之势,《辽史》称“幅员万里”。
辽朝初期的疆域在今辽河流域上游一带,在辽太祖及辽太宗时期不断对外扩张,辽太祖时征服奚(今河北北部)、乌古、黑车子室韦(今内蒙古东部呼伦湖东南)、鞑靼、回鹘与渤海国。契丹会同元年(938年,后晋天福三年)辽太宗时取得燕云十六州,并一度占有中原。统和二十四年(1005年,北宋景德二年)辽圣宗与北宋签定“澶渊之盟”,确定了辽宋的边界,两国有了长达一百二十年的和平生息时期。
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辽为雪满城之耻,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附马、侍中萧咄李率兵10万杀奔雁门关,又一次大举攻宋。宋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杨业,率数百精骑绕过辽军,在敌后迂回,出其不意,由雁门关北口南向袭击辽军。辽军攻关受挫,“后院起火”,顿时溃乱。雁门关守军趁势开关掩杀过来,前后夹击,辽军大败溃逃,雁门关大捷的指挥者扬业,原名刘继业,北汉勇将,号称“无敌”。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宋伐北汉,刘继元献城投降后,刘继业还继续据城苦战。宋太宗爱其忠勇双全,很想收归己用,于是命刘继元招抚刘继业。刘继业为保全城中百姓,开城受降,迎接宋军。宋太宗授右领军卫大将军,复姓杨氏,名业。后又任命杨业为郑州防御使。十一月,宋太宗委以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的要职。
杨业不负宋太宗厚望,在不长的时间里,在代州境内修建了许多营寨,堵住了辽军出入的要道。其中,仅原平境内就修筑了5座,即崞寨、阳武寨、土磴寨、石趺寨、楼板寨。
以上军寨,均见于史志,至今都可找到其遗迹。
与杨业建造的以上5座军寨相比,子干村东油篓山上的这个军寨距雁门关确实稍远一点,位于辽宋边界一线的纵深处,所以未曾有过资料记载。但如果以这里作为出击的跳板,以奎光岭作为退守的要塞,与西山5寨形成犄角之势,雁门确乎无忧矣!
有读者可能会反诘:说不定这是明朝后期为躲避俺答袭扰所建呢!
是的,在明嘉靖、万历年间,俺答铁骑无数次冲进雁门关,杀戮劫掠百姓,那时在原平境内修筑了许多避乱的土堡,老百姓依托土堡保全生命和财产。
但,子干油篓山的军寨绝对不会是民用的。它具有近千米的高度,攀爬存在一定难度,会耗费许多时间,而且入寨无有水源,往上背粮带水有困难。
我们知道的是,这个村躲避战乱另有去处。就在油篓山南的根部,有一道深不足15米、最宽处近10米的山沟,两边挖有一串串土窑洞,洞口虽不大,但内里皆有“乾坤”,即纵深的直洞两面有多个横向分支窑洞。而这个小沟,浅而隐蔽,弯而深远,可以快速藏身于此,老百姓俗称“玄窑沟”。
对于油篓山上的军寨,我们知之甚少,但它绝对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