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服膺的一些后话

民生   文化   2024-11-14 19:58   山西  


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特约作者:郝荣廉

自从我在《原平故亊》上发表了《千古奇冤李服膺》后,受到很多朋友的支持和称赞,还有不少热心朋友发来一些有关李服膺的故事,特别是原兰村中学老校长王生才更是给予不少帮助。现在就把李服膺的一些轶闻佚亊和其后人的亊迹补白如下,以飨读者。

                                                                                             ——题记

兰村位于崞县南乡阎庄镇东南,与忻州接壤,地处云中河平原上,灌溉便利,土地肥沃,旱涝保收。相传,此地李姓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洪洞县迁来,成为村中第一大姓。

李家出了李服膺这个大官,李姓人自然又风光又有理。但李服膺每次回老家兰村时,一走到村口,他就下马步行,看见村里父老乡亲就打招呼,对乡亲们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常说;我在外边是军官,在家和大家一样。由于他没一点架子,乡亲们和他谈家常,没有一点拘束感,每次回家总是一屋子人。他的父亲李增祥去世时, 李服膺正在北平警备司令任上,他为父亲举办了盛大葬礼,并请京剧名角在兰村唱了半月大戏。他给兰村毎户人家发放一块大洋,让他们招待亲戚们来看戏,出殡前三天,全村人坐席三天。现在老人们说起来,都赞不绝口地一个劲夸,都说李服膺孝顺厚道。

李服膺因为家境贫寒尝够了没有多读书之苦,终身遗憾,因此教育子女们要好好读书,勤俭节约, 做社会的有用之材。他发达后,经常资助家乡穷苦学生上大学,其中有他的外甥、南怀化村的赵正楹、赵正楷兄弟,有北三泉的赵连举(近仁) ,还有杨达三(山西大学副教授) 、王桥(大学老师)、 聂文郁(西常村人,青海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等人。

1933年,68师分驻防本省大同、原平、代县、繁峙等地。这一时期没有战事,比较消闲,将军回到家乡, 收购了邻村几百亩土地,并对李家古宅进行大规模扩建。看见村中李氏祠堂破落不堪,他倡议族人募捐,并自捐二千大洋,重修了李氏祠堂。

1934年, 李服膺见结拜弟兄赵承绶投资四万大洋在家乡建了个槐荫小学,曾任晋北镇守使的文殊庄张汉杰邀他共同筹办原平高级小学,触动了他为家乡筹建学校的念头,他就专程去中泥河拜访隐居多年的原晋南镇守使张培梅,张热情接待了他。李服膺说明来意;鹤峰老前辈,咱南乡七十余村,地大物博,人口数万,号称“鱼米之乡”, 但是,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学堂,致使家乡子弟没有一个安心读书的地方, 小弟想,你我忝为南乡人物,咱俩联手办一所学校,为桑梓子弟尽绵薄之力,你老前辈挂帅,小弟鼎力辅佐,不知前辈意下如何?张培梅闻言,双手合什,连连称善,他推辞说;慕颜老弟有此义念义举,实在是崞县之福,南乡之福,但老朽一个隐退在家之人,实在难以担此重任,望贤弟另择贤能,造福一方!李服膺见张不答应,大失所望,只好怏怏而归。归家之后,他思之再三,独自出资二万大洋,购买土地30余亩,在兰村大兴土木,建设学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学校建成, 命名为“兰馨学堂”,可容纳4个班。 当时建设时按二年制规划,四栋教室,四排宿舍,两排办公室,礼堂、伙房、饭厅俱全。聘任永兴村郭荫楠为校长,第一年招一个班,1936年又增招一个班,兰村父老乡亲为了纪念李将军功德,特意修了一个纪念碑,碑文由省主席赵戴文撰,由著名书法家赵铁山书,纪念碑建有碑亭。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被迫停学。解放后,学校由政府接管,先后更名为崞县第五高级小学、兰村中学、雷锋中学,后又恢复为兰村中学,并对学校进行扩建,占地面积扩大到73亩。学制由最初的高小,到初中、高中,后又恢复初中,成为原平南乡的文化教育中心,培育了不少人才,原武警部队副司令何鸿业就是“兰馨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1949年,兰村中学恢复开学,校长就是兰馨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兰俊彦。

兰村中学

1937年9月的盘山、天镇之战,尽管超时限完成了阎锡山下达“坚守六天”的作战任务,但李服膺的心情却十分沉重,整天闷闷不乐。他自知舆论对自己不利,就给南京的军委会军法执行总监唐生智去电,要求派人来山西调查。戎马倥偬之中,他抽空写了二首诗,用来抒发心中的惆怅。

东征未遂杀敌愿,班师犹存荡虏心。

寄语亲朋齐努力莫教国耻年年深

鼙鼓声声振戍楼,长城万里战方稠。

几时杀得胡儿去,破碎山河得整修。

李服膺在退往雁门关的途中,收到阎锡山叫他到太和岭口参加会议的命令。副军长贾学明劝他不要去,他自以为无事,就从繁峙县沙河起身赴太和岭口去了。谁知,李服膺刚到太和岭口,一下汽车,几个宪兵就不由分说地把他扣押了。李服膺被捕后,大女儿李撷秀和弟弟李仁生曾去岭口看望,见面后,相抱而哭,李撷秀向父亲提出要去延安参加革命,李服膺表示同意,然后,哭泣而别。临行前,李服膺把自己写的二首诗交给女儿,做为留念。

太原保卫战时,守城部队除了傅作义的第三十五军主力孙兰峰、董其武两个旅外,还有原61军的杨维垣213旅两个团。213旅从天镇撤退下来,协助傅作义三十五军防守太原南城,杨维垣思前想后,不惧阎锡山忌讳,率全旅军官,乘车至首义门外满洲坟故军长李服膺坟前,杨维垣带头行军礼奠酒,大哭三声,众军官跪下一大片,如丧考妣,大放悲声,礼毕,回营。

李服膺当了晋绥军师长后,兰村的年青人找他去混饭吃的不少,他就量才录用,先安排当个连排长,以后按军功升迁。结果,在61军就有兰村的下级军官二三十个。太原沦陷前, 他部下的兰村人担心李的坟墓被日军干扰受害, 而且子女以后上坟祭奠也不方便,大家集体商量后,决定秘密将其遗体运回兰村安葬,并为李将军立了碑,文革时, 坟碑被红卫兵破坏。

李服膺和大夫人胡德芳、二夫人共有子女七人,令李服膺将军欣慰的是,他的七个子女没有辜负父亲的殷切希望,都成为新中国的有用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仅工作干得出色,七人中有六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10月2日晚上, 是李撷英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得到父亲被枪毙的消息后,如同一声晴空霹雳,把她炸蒙了。她不敢相信,亲她爱她的父亲怎么说没就没了, 父亲多年死心塌地跟随阎锡山,最后却落了为阎锡山背锅替罪,公开枪决,父亲死得冤枉,死不瞑目。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她不敢把消息告诉母亲,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来到大校场,草草将父亲安葬。她带着父亲留下的一把手枪,怀着对阎锡山的满腔仇恨, 毅然投奔了中共山西省委领导的决死队工卫旅,走上了抗日前线。1937年10月,从太原撤退后参加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工作。她改名李刚,加入了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她曾任洛阳拖拉机厂党委书记,其丈夫担任国家商业部部长后,她被调到北京市口腔医院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文革时期,他的大儿子李仁生被从太原五一路小学下放回老家兰村,接受劳动改造。因为李服膺在兰村口碑好,所以兰村的父老乡亲们对李仁生非常照顾,大队安派他去村中学校教书。乡亲们很尊敬他,他也十分感恩家乡人,没有受大的罪。70年落实政策后,李仁生返回太原五一路小学任教。临走时,大队派马车把他送回五一路小学。李仁生回到太原后,仍然念念不忘老家,毎年假期总要回村住几天。

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放宽,李服膺将军的大女儿李刚(撷英) 一直有一个信念,她要为父亲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洗掉蒙蔽多年的不白之冤和不实之词,恢复父亲抗日将领名誉。经她多方奔走,与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为此展开调查,由此揭开了“大同会战”和李服膺被杀的内幕,《山西日報》《山西政协報》《中华英烈》等报刊杂志先后于2000年公开发表文章,当年一些知情人,特别是原部分晋绥军高级将领, 陆续写了一些回忆文章,揭露李服膺被冤杀事实真相,才使阎锡山导演的千古奇冤大白于天下。还原了李服膺是一位为抗日的爱国将领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从战场上贪生怕死的“逃跑将军”,使将军含笑于九泉之下。

1991年秋,李服膺子女李刚、李仁生、李撷珍等为祭奠父亲回到兰村,由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李淑英、教育局党委副书记任义英陪同,在李服膺将军坟前立了一块水泥碑,碑上书“爱国将领李服膺之墓。” 他们又到父亲捐资建立的兰村中学看望,校长王生才热情招待了他们。李仁生坦言愿继承其父之志,为家乡教育尽绵薄之力,拟筹资万元建一个图书馆,并当场捐现金三千元,以解师资之急。临行时,李刚手书“继往开来,造福桑梓” 八字以赠,其后,李刚、李仁生姐弟俩不顾年迈,为筹资告会亲友,走访故旧。远在台湾的外甥赵正楷闻讯后,捐资一千美金,并捐献了不少珍贵图书。1992年6月,图书馆建成,藏书达万册以上,起名“慕颜图书馆”,《山西日报》在头版作了报道。

慕颜图书馆

李刚夫妇、李仁生夫妇、李撷珍在兰村图书馆前

李仁生在座谈会发言

1993年冬天,李仁生因肺癌一病不起,溘然去世。时任兰村中学校长王生才,亲自参加了李仁生追悼会,并亲自写祭文一篇,纪念李仁生先生忠孝节义,无愧于抗日名将李服膺之后。

图片由作者提供

End





作者

简介

郝荣廉,小名五芒。东社镇东山底村人,现在原平工信局工作。爱好历史文化,偶尔写些家乡故事。主要作品有《东山底史话》、《同川史话》和长篇人物传记《赵尔陆》初稿。



原平故事
阐发原平语音、凝聚家乡人气、讲述原平故事、弘扬地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