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关于“慧远故里在原平”的考证

民生   文化   2024-10-24 20:20   山西  

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作者:李 淳


楼烦寺内


关于慧远出生故里,争议颇多,一说是在今天宁武县城附近,一说在今原平境内,一说在代县,还有说在朔州、岢岚、浑源,还有说是东晋在南方“侨置”的楼烦县。笔者经认真查证、研究,并到其出生故里考察,认定其出生故里在今山西原平市沿沟乡的茹岳村。


《资治通鉴卷八十七》载:(永嘉四年十月晋将刘)琨与(拓跋)猗卢结为兄弟,表猗卢为大单于,以代郡封之为代公。...(猗卢)乃帅部落万余家自云中入雁门,从琨求陉北之地(即雁门关以北之地)琨不能制,且欲倚之为援,乃徙楼烦、马邑、阴馆(注:即今代县之县城阴馆镇)、繁峙、崞五县民于陉南,以其地与猗卢”。


《魏书·穆帝纪》:“三年,(刘)琨乃徙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五县之民于陉南更立城邑”。刘琨270-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省无极县)人。西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西晋八王之乱时,效力于诸王,累迁并州刺史,封广武侯。永嘉307年)之乱,他坚守晋阳九年,抵御汉赵和后赵的入侵。晋愍帝即位,拜司空、大将军、都督并冀幽诸军事。并州为石勒所陷后,投奔幽州刺史,后惨遭杀害。太兴三年320年),平反昭雪,追赠侍中、太尉,谥号为愍。刘琨为并州刺史时迁楼烦、崞县等五县之民于雁门关(按:雁门关西有西陉岭,陉南即雁门关之南)之南更立城邑,以其地与猗卢。”这就是说此城邑已不是此前历史上经多次行政区沿革、治所多次变更的雁门关外的古楼烦县城。西晋永嘉四年310年)楼烦县已撤销了。


又,《括地志》:楼烦,在代州崞县界。《地形志》:雁门郡原平县有楼烦城。《通典·州郡典》:代州崞县(隋改原平为崞县)有汉楼烦古城,在今县(崞县)东。洪武《太原志》:楼烦城在崞县东一十五里(《永乐大典卷五二〇四》引)雍正《山西通志卷十六古迹》:楼烦城,(崞县)东十五里大阳都。这是权威的地理志和地方志记载原平(崞县)有楼烦城的确证。


又,明嘉靖《崞县志》:“楼烦城,县东十五里。《地理志》:雁门郡有楼烦县即此。”这后一句说“雁门郡有楼烦县即此”不准确,如前所述,崞县城东的楼烦城只是刘琨“侨置”的楼烦城,它以城邑存在,不是原来雁门郡时设于雁门关外或静乐、岚州、朔州等地的楼烦县城。


又,万历1572-1620年)年间《崞县志·典图》:楼烦城遗址位于县境滹沱河东畔。其《人物志》有慧远传记:“晋慧远,茹皋(按:即今茹岳村)贾氏子,性好释,有戒行。削发本县楼烦寺,修于白仁岩(按:今属代县,在县城西北三十里的山中,距原平县茹岳村约五十里),辟石为室,环墙为堵,所居之庵,枯萝拥护,尝说法于台,鸟兽谛听。后游庐阜结精舍。……这是县志关于慧远是原平县茹岳村人的明确记载。


茹岳村过街门楼


现在原平沿沟乡茹岳村有楼烦寺遗址。现寺内有许多残碑,有五通可识别文字,摘记有关内容如下:


“雁门关前三十余里,有古刹曰楼烦,即东晋匡庐(按:即庐山)远公法师……建刹曰胜井院”(明正德六年《重修楼烦寺铭有序》)


“古刹名楼烦,存旧制也……自东晋远公演教于此,嗣是而后,守其请戒,代不乏人”(明嘉靖二十七年《重修楼烦寺碑记》,由崞邑乡进士、奉训大夫、知景州事李本立撰文)


“公乃此地贾氏子……”后面记述楼烦为古夷狄之国,至赵武灵王而有之,其英风猛烈,照辉千古(《远公楼烦寺像记》,明万历四十一年,山西布政使、右参政、兼按察使佥事广陵人阎士选撰文)


“崞,古楼烦也(按:不准确。如前述是西晋末年侨置的楼烦城)其他遗迹鲜有存者,邑之北三十里有寺在焉,厥(按:其)名楼烦,传者谓东晋时建之,释氏慧远演教于此(康熙十八年《重修楼烦寺碑记》,崞县人、福建漳州府海澄县知县王纬撰文)


“崞县之北,沱水(按:即滹沱河)之西,有楼烦焉。虽代远难稽,然寺门前有地名、城门洞,茹岳村有城隍庙,相传是其遗踪……”(清同治七年重修碑记)


这些碑记也足够证明慧远出生故里在崞县(今原平市)了。


现茹岳村楼烦寺,原名胜井院,以其原院内有一“胜井”。后因楼烦古城侨置于此,改名楼烦寺。明嘉靖年间,此寺被毁,后僧敬修复。康熙十八年1679)、雍正十三年1735),又对此寺维修扩建,以后又被毁。现存寺院基础,存山门一座,唐代经幢一座,金代秀塔一座,明代重塑慧远法师像碑记一通,明清重修寺碑记多通。


楼烦寺大殿


说慧远出生故里为朔州、宁武、岚县等地的,是不了解在西晋末年侨置楼烦城于雁门关以南之前的楼烦国、楼烦县的沿革历史。以下简述之。


《史记·匈奴列传》:“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正义》引《括地志》:“岚州,楼烦胡地也。”《风俗通》:“故楼烦,胡地也。”《通典·州郡典》楼烦郡:“岚州……晋(按: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后为胡地,有楼烦王居焉。其后赵武灵王破楼烦而取其地”。张琦《战国策·释地》:“今山西岢岚州以北,故楼烦地也。


《元和郡县志》岚州:“春秋时期属晋,晋灭后为胡楼烦王所居。赵武灵王破,以为县。


《太平寰宇记》河东道:“岚州楼烦县,今理宜芳县…晋灭后为胡楼烦王所居。赵文王(按:错,赵惠文王是武灵王之子,应为武灵王)灭楼烦而为县。”《汉书·地理志》:“雁门郡,领有楼烦县。”《元一统志》:“秦始皇十三年(按:公元前214年)移楼烦县于善无县,今勾注山北下馆是也。”《清统一志》宁武府神池县:“汉置楼烦县,属雁门郡,后汉末废。


这说明楼烦原是春秋时戎狄部落国,后为赵武灵王所灭,设置楼烦县。古楼烦县属雁门郡,县治所在地也多次迁徙过。


此后,楼烦又曾为县、郡名,其区划和范围也屡有变更:隋大业四年(608年)置楼烦郡,“以离石之汾源、临泉,雁门之秀容为楼烦郡”(《隋书·炀帝纪》)。“隋大业四年,于静乐县界置楼烦郡,乾元元年复为岚州(《元和郡县志·岚州》)。”又言静乐县:“伏戎城在县北八十里,隋楼烦郡所理也。”《清一统志》宁武府:“伏戎城,在宁武县西南。”《元和志》:伏戎城,“在静乐县北八十里,隋楼烦郡所治。”唐龙纪元年(889年)置楼烦县,属宪州,宋属岚州,金因之。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省入管州(《元一统志》)。


因历史区划沿革中的楼烦县、楼烦郡涉及善无(今朔州)、静乐、岚州、汾源(今宁武)、宁武(今宁武)、秀容(今忻府区一带),故有不少县认为慧远为“雁门郡楼烦人”,即是“我们”朔州、静乐、岚县、宁武等地的人,这是掌握材料不够或不准确,也或有各地争名人故里的因素。


东晋谢灵运为慧远作《远公诔》,其中说:远公是“雁门楼烦人”。此楼烦若指侨置于原平县之楼烦城,就是对的;如果是指楼烦县城,则不对。亦可视为“俗称地名滞后”现象。西晋末已废楼烦县,东晋公元317年建立,慧远334年出生,其时已无楼烦县,仍称“雁门楼烦”是因撤县不久而仍用旧名,这在今天亦不乏例。不能因为谢的这句话,就认定当时还有楼烦县。


对于谢灵运的“诔”,唐时注《昭明文选》的李善有注文:“慧远,雁门人”,这个说法更准确。李善是知识十分渊博的“书簏”,曾注文选30卷,宋苏轼认为在诸家注释《文选》者中,他是最好的。他离东晋较近,他不说楼烦而只说雁门,是准确的,他知道慧远出生年代已无楼烦县,而雁门郡管辖慧远出生地崞县。


慧远大师青年时木雕像

现在有人说慧远是代县人,也有一定的根据,一因代县是古代州的州治所在地,在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代州都一直设置,不少朝代是辖崞县、繁峙、五台三县的,说慧远是代州人也完全正确,当然代州不等同于今天的代县。二是因为慧远出家、建寺的白仁岩寺,现属代县管辖,且离县城只三十里,距原平慧远出生故里茹岳村只有二十里左右。茹岳即茹山,因在茹山之南而得名茹岳村。


明代弋谦(按:明朝代州人,永乐九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副都御史、交趾右布政史等)撰写的《重修白仁岩禅寺记》载:“代郡西行三十余里则抵茹山,自茹山迳入,又西行五里许而抵崞,亦代之属邑,其上有岩,名曰白仁岩;有寺,名曰白仁岩禅寺,实晋浮屠远公之所肇造也。……远公辟石为室,环堵为扃,所居之庵,松萝拥护;演法之台,鸟兽谛听;又有灵泉龙洞……其寺楼观、台榭、殿廊、门庑、僧轩、厨库,绘塑之容,陶埴之属,靡不备悉。”(乾隆《代州志》)


还有一种说法,是慧远出生于东晋侨置于南方广陵郡的雁门楼烦郡楼烦县,慧远的祖籍在今天山西宁武,慧远的祖辈是永嘉之乱后南渡江左的。这否定了慧远出生在崞县(今原平市)的结论,但这种说法缺乏证据。


实际情况是:慧远出生于崞县(今原平市)茹岳村官宦人家,(亦云“冠族”、“书香之家”),本姓贾(现茹岳村尚有他的贾姓族人),少年时熟读儒家经典,遍通老庄,13岁游学,20岁前曾创建并修行于白仁岩寺(在今代县),21岁到恒山(今河北曲阳县西北的五台山东麓),从道安大师学佛,以后随道安南游许昌、洛阳,24岁就开始登台讲经,后随师南下襄阳;前秦苻坚于建元九年(373年)攻占襄阳,道安被前秦胁迫至长安,慧远率弟子数十人南下荆州,住在上明寺。后欲往罗浮山(按:今广东惠州,面临西湖,坐临南海大亚湾),太元八年(383年)走到江西省,见庐山风景好而停在龙泉寺,后当地太守(刺史)桓伊为之建东林寺,驻锡庐山,三十二年,直到416年圆寂。


关于慧远到庐山的年份,1979年版《辞源》说是“太元九年(382年)入庐山”,1999年版《辞源》说是太元六年(381年),而慧远年谱说是太元八年(383年),今参证多方,认定年谱太元八年(383年)是正确的。


End




作者

简介

李淳,代县人,原任中共山西省委常务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曾服务过八任省委书记,从事政策咨询、决策参谋、文稿起草、文化及理论研究、新闻宣传工作,长达四十年。是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特聘教授。著有《李淳自选集》(四卷)等著作十多部,约一千二百多万字。有数十篇论文、策论在全国获特等奖、一等奖和优秀奖,被中央转发全国,刊登于国家一级报刊及供中央领导参阅的内部刊物上。退休后,从事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工作,有《工合今夕》《雁门冯氏群贤谱》等新作问世。



原平故事
阐发原平语音、凝聚家乡人气、讲述原平故事、弘扬地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