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作者: 爱琴海
有故乡的人回望故乡,无故乡的人远走他乡。人们为何对故乡牵肠挂肚,因为故乡有念兹在兹的父母,有赋予生命的水土,有青梅竹马的初恋,有教唱儿歌的父老乡亲,有灵魂归宿的精神家园,而这一切少不了方言乡音维系,万语千言总是情,这说明乡音、方言是有情感的、有温度的。
唐朝诗人宋之问写道:“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先生,也曾写道:“乡音——世上最美的音乐”,“这是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听到的声音;是妈妈唤你的声音;是你牙牙学语的声音;是三伏天,你躺在小凉席上,奶奶给你哼唱催眠曲的声音;是三九天,你钻进爷爷被窝,听老人讲古的声音;是严父庭训的声音,是你与青梅竹马的他(她)同唱那首儿歌的声音,也是你梦中呓语甚至临终前呢喃的声音……”
乡音方言因认同而罗织起丰富的情感世界,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族群的生命解码。这恐怕是所有方言的共性,原平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尤甚。这里地处边关要塞,先人们戍边守土,不是因为老乡观念有多么强,而是在战争环境下,人们开门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语言鉴别成为保障安全的本能。原平方言就是原平人心灵交感的秘史,是意会暗示的密码,“豺狼来了有猎枪”,朋友来了当然有好酒。语言相通相近,就接上了口令,就是亲人、同胞,就是那份挡不住的亲情、热情。
方言作为情感寄托,本身就是一个族群的精神食粮,如果没有方言,就不会有以方言为载体的北路梆子、原平民歌,也不会有晋剧、京戏,就不会有感人肺腑的音韵和鸣!
方言的情感升华,源自祖先的声音,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烘托的是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所以,为了民族文化的未来,我们要善待方言、保护方言、传承方言。
前不久,把一些原平方言的意义和来源做过较为详细的介绍,目的是让广大读者明白,原平方言并不土得掉渣,而是来历不凡,其出处皆有文化的根底。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我们再次整理10个原平方言词汇,让广大游子和本土乡亲不那么自卑,重树我们的文化自信。
将养(jiang yang)
“将养”一词,在原平民间老年人口语中尚见使用,青年一代则多用“保养”代之。如,同去探望病人,临别时老者多以“好好将养”为嘱,青年则多以“保养”为嘱,二者义则全同。今人们对“保养”不难理解,对“将养”则不熟悉。其实,这是个古词。《诗·小雅·四牡》:“不遑将父。”《大雅·桑柔》:“天不我将。”毛《传》郑《笺》并云:“将,养也。”《墨子·尚贤篇》云:“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将养”并用。《广雅·释诂》:“将,养也。”将养,亦作“将息”。如李清照《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将息,谓调养也。
可可(ke ke)
原平俗语称恰巧为“可可”,读如ke.ke。如“这双鞋我穿着可可的”“你来的不巧,可可他不在。”此词宋元以降,白话作品中颇为流行。如宋《朱子语类》九十七:“况范蜀公之乐也,可可地用之。”又如元杂剧《灰阑记》一折旦白:“可可的我妹子正在门首,待我去相见咱!”《生金阁》剧二折:“今日买卖十分苦,可可撞见大官府,一个钱儿赚不的,不如关门学擂鼓。”凌蒙初《醒世恒言》第三十四回:“今番打听着在此做官,可可的来了。”《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及至他昨晚得了信,今日天不亮便往这里赶,赶到青云堡褚家庄,可可儿的大家都进山来了。”
喇忽 (la hu)
原平人称道那些凡事不会斤斤计较,与人相处大大咧咧极热情者,为“喇忽”,读la hu。此词当系女真语汇之遗。关于这一点,袁家骅先生主编的《汉语方言概要》和高名凯先生主编的《语言学概论》等著作中都曾明确指出过。《语言学概论》讲得更具体些:“语言的统一过程中,胜利的、继续为人们的交际服务的语言可以从逐渐消亡的语言中吸取一些成分,以丰富自己。例如,汉语的北方方言,特别是东北方言中的‘邋遢’(脏)‘温朴’(一种蜜饯)‘萨其马’(一种甜点心)‘察喇’(勇敢)‘洛索’(不利落)‘埋汰’(肮脏)‘喇忽’(疏忽)等词和一些地名如‘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是‘江’的意思)等,便是满语遗留在汉语中的一些成分。”喇忽一词并非仅见于东北方言,山西方言中也有,这该如何解释呢?原来,满族的祖先女真族在宋、元之际入主中原,统治了大片汉族地区。他们象许多征服者一样,企图用行政力量来推行自己的语言,因而难免一些女真族语汇遗落到这一些地区的方言中。原平在金元时,曾处于金、元统治之下,因而原平方言也不可能不受其语言词汇的影响,“喇忽”之存在就是一个例证。
撩乱(liáo luan)
“没谱,瞎撩乱一气。”“紧撩乱,慢撩乱,还是误了车!”“撩乱”一词,在原平人口语中极为习见。从上述两例可知。它的意思是“动作”“收拾”。然细细考究,则知不尽如此。其实,“撩”“乱”二字古代均有“治理”之义。《说文》:“撩,理也。”“乱”今义为“治”之反义,而古代亦训“治”“理”。《尔雅》:“乱,治也。”《说文》:“乱,治也;一曰理也。”《广雅》:“料、乱…….撩、统,理也。”《通俗文》:“理乱谓之撩理”。古代乐章之终结有“乱”,诗歌的终结亦有“乱”,“乱”都是理的意思。《离骚》中每篇结尾有“乱曰”一段,王逸注曰:“乱,理也。所以发理辞指,总撮其要也。”以此可知,今原平方言所谓“撩乱”一词,当系同义并列结构。
恶水 (e sui)
泔水,原平俗称“恶水”,读音为e shui。称“泔水缸”为“恶水缸”,还有“恶水盔”的说法。此词宋元以来白话作品多有。元曲《秋胡戏妻》剧二折正旦云:“自从秋胡去了,不觉十年光景;我与人家担好水换恶水,养活着俺奶奶。”又如《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一回:“自古宰相肚里好行船,当家人是个恶水缸儿,好的也放在你心里,歹的也放在你心里。”又如《红楼梦》第六十八回:“自古说道:‘当家人,恶水缸’。我要真有不容人的地方儿,上头三层婆婆,当中好几位姐姐妹妹妯娌们,怎么能容得我到今儿?”
年时(nian si)
张相先生《诗词曲语辞汇释》“年时”条释曰:“年时,犹云当年或那时也。”此释不错。然“年时”尚有确指“去年”一义。今原平就保留此用法,称去年为“年时”。《董西厢》卷七。“攧损金莲,搓损葱枝手。从别后,脸儿清秀,比是年时瘦。”此系写张生赴京赶考一年后回来见到莺莺时的情景,“年时”当指“去年”,与剧情正切合,可为之一证。
眼扎毛 (yan za mao)
睫毛,原平人俗称为眼扎毛,发音yan za mao,原平的同川人发音 njän za mao。
《释名·释形体第八》:“睫,插也,接也。插于眼眶而相接也。”扎与插系一音之转,眼扎毛即“眼插毛”也。元曲中多见此词。如《金线池》剧三折石榴花曲:“那时节眼扎毛和他厮拴定,矮房里相扑着闷怀萦。”又《生金阁》剧三折张千云:“你若着人偷了鞍子,剪了马尾去,我儿也,你眼扎毛我都挦掉了你的。”又《单鞭夺槊》剧三折元吉回云:“我也不听他说,是我把右手带住马,左手揪住他眼扎毛,顺手牵羊一般牵他回来了。”
兀突(u tu)
不新鲜、发馊的水、饭、酒,原平俗称为“兀秃”,读u tu。如说:“这开水是昨天打的,兀秃了,不要喝。”此词元杂剧中颇多见。如《生金阁》剧三折店小二白:“我如今可鲡些不冷不热兀兀秃秃的酒与他吃。”
早起 zao qi
早晨,原平口语称为“早起”(zao qi),此词多见于元曲。如秦简夫《东堂老》剧一折柳隐卿云:“哥,你在那里来?俺等了你一早起了。”关汉卿《救风尘》剧三折周舍云:“哦,早起杭州散了,赶到陕西,客火里吃酒,我不与了大姐一份饭来?”“早起”均指“早晨”。此词唐五代已有之。如《敦煌变文·燕子赋》:
“本典云:‘你是王法罪人,凤凰命我责问。明日早起过案,必是更着一顿,杖十已过关天,去死不过半寸。但办脊背祇承,何用密草相齴。’”明日早起,即明天早上。可知此词在口语中流传已久。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