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这是六七十年代,红歌里的一句歌词,也是从工人到农民的一句流行语。八大样板戏是中央规定,占领戏剧舞台文化主阵地的革命现代戏,像演革命影片一样,开演前必定先演一个新闻简报纪录片。
我也记不清,是上面有红头文件,还是文化领域自然形成的革命宣传行动。我们县剧团,一定是原平40多万人这个大县的文艺宣传排头兵!
县委县政府对剧团的政治文化学习要求很严。自然,《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文化界的必修课程,每日学习雷打不动。
一次,在团长裴绘的主持下,由县委宣传部长给我们作下乡送戏动员报告。他说:剧团要声势浩大地把样板戏、革命歌送到原平的农村和工厂,送进全县的千家万户,把原平的文化建设真正地搞起来,使原平人民的文化生活有一个大的飞跃!
从那天起,我们进入了紧张的排练阶段。尤其是主要演员的唱段和作曲对接,是很伤脑筋的事。因为样板戏的主旋律绝对不能改变,要把京剧唱腔移植成晋剧,流水、平板、夹板、二性、介板等板式及声韵,还必须得跟京剧唱腔基本吻合,对排戏来说太不容易了。
八大样板戏排好汇报演出完,就开始送戏下乡了。
记得第一个地点是去苏龙口镇演出,一进村干部群众的欢迎场面很热情。装台大多是我们年轻人的事,装好台就开饭,老百姓是勒紧裤腰带给我们改善伙食,大盆菜往桌上一端,主食韭菜猪肉包子,保温桶内是蛋汤。说真的,大伙儿那个吃相真是狼吞虎咽。我吃了5个大包子,但还有比我能吃的。那时的生活虽说好了点,但还是很艰苦,我们剧团的生活只要下乡就不一样了,乡亲们挑着花样给我们吃好的,跟过年似的非常丰盛。
大队广播放首歌,然后就把通知说。
全体村民注意听,剧团来到咱们镇。
今晚上演红灯记,明日午后娘子军。
上午农活集中干,长乐河边修水田。
下午咱把假来放,大家乐呵把戏看。
明天继续修田地,演员田间来清唱。
笛子独奏快板书,扬鞭催马运粮忙。
学习大寨干劲高,表苏龙口公社好!
这样的送戏下乡活动,基本走到哪演到哪,都是激情豪放!
样板戏《杜鹃山》剧照,贾所兰饰柯湘
上一篇说了,我们伙房很简陋,团长趁着县领导来团检查工作的机会,向领导提出增加几间伙房,饭厅也能当排练厅。因为那时我们排戏是先在宿舍对台词练唱,乐队的同志各自在家练习曲子,每场戏到合成的时候才到大院排练合乐,排戏时很多人来看热闹,观众们都说这排戏条件也太差了。
后来经过县常委会研究,批下了盖伙房的经费。要知道七十年代买砖还好,买木材那是需要指标的,很难买。
每一出戏排好后,要向县里进行汇报演出。我记得,先是在东方红影剧院,后来隔壁剧场盖好了,我们排戏和汇报演出就到了现在的剧场——红旗礼堂!
我们学员在剧中的角色,也就是老百姓口中常说的——跑龙套的!在戏中,我们可能一会儿演群众,一会儿就是匪兵。当时年龄小觉得很好玩,有时候走到大街上,人家说看那是剧团的小伙子和姑娘。我们听了走路都带风,也挺神气,感觉比主演还牛。现在想起来真好笑,一不是主要演员,二没有唱出名气,混几年改了行,还起个艺名瓜子生,想着想着,一个人也能把牙笑掉。
说起艺名,那是旧时对名家的尊称,有的是跟着师傅传下来的,大多是唱的好,受到百姓的喜爱便送个名号,艺名就延续下来了。从破四旧、立四新开始,这些所谓的牛鬼蛇神的东西就随之消失了,团里也随着演现代革命戏的转变,不让对外叫艺名了。可老百姓的嘴你是永远堵不住的,只要你唱的好、演的好,他们就会给你编送个艺名!
我这个艺名是团里开玩笑得来的,在72个人的县剧团,就成了大家顺口叫的小名了。剧团外面的人不会知道的,我也是随手一写逗个乐!
文中老照片由温峰著收藏
作者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