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半个地球来看你:北庄文化古迹探寻(一)

民生   文化   2024-11-07 20:03   山西  



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作者:王跃建

 

引言

2024年,一款3A游戏带火了山西旅游。

低调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山西古建,终于迎来了应有的关注和泼天的流量,每个景点都熙熙攘攘,人气爆棚。

游戏和山西古建,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互不相干,但就在这特定的时代节点上,两者连接在了一起,并且互相成就。游戏需要山西古建来丰富内容,增强视觉震撼,山西古建也需要游戏来引流,提高知名度。

很快,网络上就出现了大量的旅游攻略,有的建议从北部大同出发,也有的力荐从南部的运城开始。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我的探寻之旅应该始于何地?

左图:大哥王跃进陪同我参观原平市博物馆

右图:二哥王跃正和我一起游览村里的古建和文化遗迹。

回国前,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很多人,也包括我,有一种好高骛远,舍近求远,忽视当下的习性。比如,家门口的风景,即使美若画卷,也容易被视而不见;身边的亲人,即使才华横溢,也容易被置若罔闻。因为熟视无睹,唾手可得,就得不到应有的珍惜。

其实,景随心动,只要有一颗安静脱俗的心灵,一双懂美会欣赏的眼睛,不必翻山越岭,也无需舟车劳顿,所在之地即是风景。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这绝不是一句浪得虚名的口号。三晋大地,处处有古迹,村村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甚至撒落于田间地头的小碎片,都可能是唐宋遗存。如果把这些毫不起眼的小东西,摆放在博物馆里,那就是妥妥的文物,绝对配得上游客在聚光灯下细细观赏和慢慢品味。很多时候,事物的价值取决于其所处的平台和环境,比如鲍鱼燕窝,盛在五星级酒店的盘子里,那是人见人爱的珍馐海味,但如果掉在地上,就成了人见人烦的乐色垃圾。

北庄,是我的生命源头,也是我的人生起点,而且是古村落,很有看头。有多古老?请看下面引自《原平史鉴》第473页的一段话:“北庄遗址(楼板寨乡北庄村东约50米·新石器时代,战国,汉),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0.5米。采集有龙山文化白燕类型的夹砂褐陶绳纹袋足鬲和蓝纹罐,战国的泥质灰陶盖,汉代的泥质灰陶卷沿盆和罐等残片。”

故以此为始,开启我的探寻之旅,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穿越半个地球,回到家乡的第二天,就漫步于街头巷尾,重新省察这片土地。

古堡、关公庙、门楼,还有那棵核桃树,依旧在,看上去也没有什么变化,但感觉不一样了。

究竟是我变了,还是这些景物变了,抑或是两者都变了?

人肯定在变,几岁到十几岁,再到几十岁,从肉体形态,到情感认知,都在变。其实景物也在变,十年建筑记录的是浅浅的光阴故事,千年古建则犹如一条深邃时空隧道,里面铭刻着时光流转,历史轮回,还有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

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古老建筑,凝固的则是从古到今的时代乐章。林徽因先生,于1937年在五台山的佛光寺,隐隐约约看到大梁上“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时候,那种兴奋,无以言表,因为这行文字表明南禅寺建于857年,是货真价实的唐代建筑。

1300多年的悠悠岁月,一分一秒都没有错过,全部记录在这座南禅寺的里里外外。正因如此,今天我们才有机会看见唐朝,对话唐朝,感悟唐朝。这就是古建的魅力。

我的旅行从一座门楼开始。

门楼

 

门楼位于村中央,应该是村里最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建筑了。建于何时,已无人知晓。

那天我们去探访时,主人正在院子里,清洗晾晒刚刚打下来的核桃。看到我的到来,他显露出几分惊讶,急切地问:“三毛,你甚时候回来得?” 毕竟十五年没见面了,突然出现在眼前,还是有点出乎意料。寒暄之后,这位本家大哥向我诉说,他如何精心地维护着这座门楼,甚至几年前,一位古董收藏家,愿意出资收购,也被他拒绝了。

正因为大哥的看顾和守护,这座门楼才得以保存得如此完好如初。

轻抚墙壁,仔细端详,门楼高耸稳重,散发着岁月的沧桑。顶部的檐板和垂木如展翅高飞的雄鹰,给人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正中间精雕细琢的菱格和花鸟图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寓意,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这座门楼的存在感远不止于此,它不仅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还经受了战火的洗礼。那是1940年前后的日踞时期,一场大火从邻居家蔓延而来,烧毁了院内的一切建筑,唯独这座门楼毫发无损。那么,这场大火究竟是如何引起得?众说纷纭,难有定论。有的说是日本人放的,也有人认为是晋绥军所为,但这些说法都难以考证,已成历史谜团了。

我转身离去的时候,门楼静静地矗立在秋日的阳光中,敦厚沉稳,仿佛一位老者在与归来的游子告别,我更似乎听到了他的谆谆告诫,不仅要展望未来,珍惜当下,还要思考历史。

古堡与庙

 

离开门楼,我们去攀登古堡。

这古堡,位于村落的北面,地势很高,站在上面,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远眺四方,永兴河峡谷及观上水库,都尽收眼底。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北宋时期就在此建立城堡,来守卫从太原、忻州通往宁武,甚至大同、内蒙的战略要道。

空山寂寂,风雨潇潇,近千年过后,城垣的遗迹还在,甚至它的纹理层级以及嵌在里面的青石,依旧清晰可见。

古堡脚下是村庄,房舍街道沿着地形分布开来,错落有致。没有寒风的冬日里,金色的阳光,普照大地,村庄偎依着古堡,炊烟袅袅,羊声咩咩,一派祥和。

古堡的边上有一座关公庙,原建于民国时期,文革期间被拆毁。1994年,乡亲们齐心协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自己规划,自己组织,在原址复建。听老人们说,建造这座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永兴河对岸的小阳坡上有一块坟地,里面的坟墓对村里的风水不好,尤其影响年轻人的运势,会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所以建造这座庙是为了避邪,为了规避那块坟地的煞气。

复建后的庙内,供奉着三尊塑像,关公位居正中,两侧分别是周仓和关平。关公身着大红袍,手执卷宗,脸上泛着红光,眼神坚毅,眉毛高挑,表情庄重严肃。周仓手持兵器,瞪大眼睛,张着嘴露出惊讶之态。关平则慈眉善目,面带微笑,显得和善温婉。塑像的背后是壁画和功德版,屋脊的大梁上记载着竣工时间,以及泥瓦工和木工的名字。

这座庙今年正好30岁,相比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刹,看上去有些青涩,塑像的细节和颜色尚未完全沉淀,给人一种初出茅庐的感觉。像人一样,塑像也有气质,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100年甚至更久之后,经过岁月的洗礼,塑像将变得沉稳、老练、豁达,散发出平和慈悲的光芒。

关公庙是村里唯一现存的小庙。曾经,村里还有另外八座寺庙,从西至东分布有,文昌庙、老君庙、阁爷庙、五道庙、圆通院、观音庙,以及北庄、下庄、楼板寨三村共有的财神庙,还有一座庙在民国时期就被改造成学校,其名字也已无人知晓了。

(未完待续)

图片由作者提供

End




特约

作者

王跃建,原平市北庄村人。范亭中学搬迁到原平县城后的第一届学生。大学毕业后,入职中国核工业旗下的一家研究设计院。在这期间,边工作,边学习英语,先后通过了托福(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和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考试。在获得全额奖学金的支持下,于2000年赴美留学,相继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进行了两站的博士后研究工作。自2011年起,在密歇根州的一所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


原平故事
阐发原平语音、凝聚家乡人气、讲述原平故事、弘扬地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