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

民生   文化   2024-11-06 20:04   山西  



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特约作者: 王彦斌

一部《黑神话:悟空》的走红,让更多国人走进山西,近距离接触了解了山西。

进庙不拍照

“山西的朋友真是有点怪,开始有点嘴严,不告我山西有什么好玩的。”

“我在里面玩,她在外面等,说是不敢给寺庙拍照!”

的确如此。

山西人不好宣扬,在寺庙也一般不拍照。大人们从小教育我们不能在道观寺庙内及周围指指点点、大声喧哗,不能在那里说脏话,再后来不能在那里拍照,更不用说毁损破坏。大人们也不告原因,孩子们听就得了。遇到不敬的、调皮捣蛋的,大人们常以“小心爷爷(指各路神灵)割耳朵”相“威胁”。

山西村村有庙有戏台,处处有古迹,古迹旁又多植松柏槐楸树等,日久年长不但对庙本身,对庙旁的树木都顶礼膜拜,敬为神灵。

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如遗传基因,刻在了骨子里。唯其骨子里的敬畏,古建筑、古神像、古树木人为破坏的很少,再加上山西气候平稳,极端天气少,受到大自然破坏的也就少。如此,大量文物古建便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所以山西的古迹留存是最多最好的!

午睡签条

山西人午睡不叫午睡,叫“歇晌”。

夏天,大人们吃过午饭后,没有特殊之事,一般要“歇晌”。在学校,在城市工厂上正常班,上班时间一般为上午8点—12点,下午14点—18点。五一节后至国庆节,就有了“歇晌”,因而要改作息时间,下午改为14:30或15点上班。

在我的记忆中一直如此。因为在山西的县城或省城上班,通勤时间短,所以一般不执行大城市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中午要回家,吃完饭时间尚早,于是就“歇晌”。想当年山西督军阎锡山,对“歇晌”颇有研究。阎锡山午饭之后必“歇晌”,一般要睡一两个小时。他的“歇晌”和别人不一样,他要脱掉衣服睡觉,即裸睡,并称之为“子午觉”,他说这是一种养生妙法,一天可以获得两个早晨,睡起来后精神饱满。哈哈,山西人是懂午睡的。

孩子不愿“歇晌”,调皮捣蛋,家长反映给学校,学校于是采用家校共管模式,行签字制度。每天孩子带条子回来,“歇晌”没“歇晌”,也成了一项家长签字的内容。这可是一条新“习俗”。

餐桌醋壶

不知你发现没有,走进山西的饭馆,来到家中的餐厅,桌子上一般都放着一把醋壶。山西人爱吃醋,和盐一样,是饭菜中必不可少的一味,餐桌上放醋壶,口味自调,方便随时取用。

记得一次去太原饭店上肆筵,十人一桌,每人面前一小碟子醋,有位餐友很快用完,向服务员要醋,服务员马上给拿过一瓶来,像可乐饮料似的一瓶。

送帖白洋

一对已确定婚恋关系的男女,不久就要步入婚姻殿堂。这时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商定彩礼及乡俗事宜。由谁去谈去沟通?当然是媒人。天下无媒不成亲,她的重要性就在于此。谈妥后这桩婚姻就算定下来了,双方择吉日互换庚帖。吉日到,媒人持帖到女方家,这叫“下帖”,也叫“送帖”。女方收到庚帖后,将帖留下,同时将写着女方同样内容的“庚帖”带回,叫“回帖”。

过去的庚帖,民间多以自制手写,红纸墨书,上写男女双方名字、生辰、大人名字、媒人名字、立书时间等。男方向女方家送出聘金、礼品等,其聘金是协商好的“彩礼”的一半,另一半等完婚时给清。这礼品中常常包含两个白洋,即银元。女方家呢,亦以衣物鞋帽等回赠男方。

赶乱婚

每年腊月,过了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后,诸神都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再刻意的挑选良辰吉日了,哪天都是好日子,哪天都可以结婚。

正所谓“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

这习俗一直保留自今,在山西,称其为“赶乱婚”。

慎请首席

山西红白肆筵,在开席用餐之前,有一项重要的礼仪,即“请首席”。首席一般男女各设一桌。首席不开,其他下面的亲戚来宾决不能动筷饮酒。

“请首席”是整个肆筵中非常慎重的一环。酒席宴前争高低,平常好说,肆筵上最易产生矛盾。安排不周,引发纷争产生仇恨都是常有的,更有甚者,当场拂袖而去。为此,总管与东家事先要反复商量,谁首谁副谁陪席,要弄的明明白白。

在“请入座”之前,总管还要苦口婆心一番,将责任总揽,让东家“置身事外”:“不看轩岗的山,不看原平的川,荞麦三棱麦穗尖,十里乡俗不一般。到一地行一礼,本地乡俗不可违。若有错,也是总管的错,与东家无关。”又刚柔相济,打一番亲情牌:“亲的惹不下,惹下的都是不亲的。”

如此这般,被请到的人客客气气礼让一番,而后各就各位。红肆筵娘舅为主首席,白肆筵“人主家”为主首席。

丑孝子黑人主

在山西农村,父母亡,要在自家院中设灵棚(堂)。出殡前一天,孝子及五服内众侄儿应通宵达旦在灵棚内“跪灵”。男女孝子披麻戴孝,手握哭丧棒,跪于灵柩两侧,低头痛哭。这又叫“下头”。

孝子着孝衫孝裤孝帽,幔白鞋,里外穿素色,不得见红,是为重孝。男女孝衫均为中式款,前襟侧开,不缀扣子,裤口袖口毛边向外,腰系编织的粗麻绳,吊至足跟。孝子穿得宽松肥大,又趿拉着鞋,上下操劳且不得剃须,模样自是不堪,俗称“丑孝子”。

死者是男的,其姥爷姥娘、舅妗及表兄弟为“人主家”;死者是女的,其娘家父母、兄弟姐妹、侄儿、姑姑、姨姨等为“人主家”。所谓“人主”就是死者最亲近的,来给死者做主的人。“人主家”穿的长袍孝衣孝帽都是亡家给送的,吃饭入席必须安排到首席位。至出殡,“人主家”至少三次上亡家门,第一次,三天内烧纸祭奠,一为哀悼,二为检查,检查死者是否非正常死亡。第二次,出殡前一天晚上,必须是太阳落山后,即使是本村,也不能早来,俗称“黑人主家”。第三次,出殡这天。尤以第二次最为隆重,这天晚上备车马,穿孝衣,拉纸扎,舁食盝,前来吊祭。到达后,孝子出灵棚跪门前夹道相迎,这时,吹鼓手起奏,哀乐齐鸣。“人主家”由最长者领头列纵队哭着鱼贯而入,至灵棚前作揖、下跪、磕头、上香、奠酒……

斯文方言

听山西方言好象土得掉渣,然而细细研究起来,其实一点不土,文绉绉的,古老而雅致,颇显斯文。原平人形容心神不宁,心里烦躁,有一句常挂嘴边的话,叫“颇烦”;火柴叫“取灯儿”;灯灭了叫“灯谢了”“吹谢灯”;丈夫叫“汉”;累得很叫“累煞”;不干净叫“邋遢 ”;夹上菜吃叫“攲(ji)上菜吃”;下饭馆叫“咥(die)馆”;饭菜没有味道,境况一般,叫“寡”、“寡气”;晋北一带奚落讽刺人或受到伤害、出事常用到“柲柢”二字,如“柲柢人没深浅”“快行柲柢呀”。《方言》卷十二:“柲,柢,刺也。”柲和柢本系两种类似矛的器械,用以刺人,使受到伤害;缺乏教养,说话粗鲁,脾气暴躁易怒易情绪失控,人骂之曰“初转人”;欠下别人钱,叫“塌下饥荒”,还欠账,叫“打饥荒”;用苇席、茭秆等临时搭成的供看瓜、牧羊人居住的简易栖身之所叫“庵瓮”,把自己的住房谦称为“茅庵草舍”;非专业,技术二流,叫“二把刀”……

有人说“普通话是工具,方言是文化”,不无道理。

生活中的山西人有很多规矩,贯穿于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方方面面,所以养成了循规蹈矩的习惯。

山西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儒释道思想精髓对山西人影响根深蒂固。对儒家的尊崇,让其更加注重培养君子的品德修为(仁义礼智信);对佛教的接纳,内化成特别强调内心的平和与觉悟。对道教的敬重,形成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低调、内敛、含蓄、矜持构成了山西人普遍具有的性格特点,只不过身处其中不自知罢了。

山西有点怪吗?不怪,消逝了的中华文明在这里仍有留存,如同山西的古建一样,处处映照着我们老祖宗的曾经!

来山西吧,有点意思!

图片由作者提供

End





作者

简介

王彦斌,山西原平人,会计。数字文字两只手,数字干累了就玩玩文字。将搁浅在苍白流年里的记忆变成美,我同样用洪荒之力。


原平故事
阐发原平语音、凝聚家乡人气、讲述原平故事、弘扬地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