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你吃过煮窝窝与片儿汤吗?

民生   文化   2024-11-02 19:54   山西  

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作者:马志雄



插队时与村里的一些年龄相仿或相差在四五岁之内的孩子们逐渐相识并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这些朴实爽朗的孩子给我们艰苦的岁月增添了不少美好的色彩。在这些孩子当中,有召恒、根来、掌宝、凌维、新良、有为、宝根、寅生、喜运、小锁柱等等。


新良比我小四五岁,是我常常回想起来的小伙伴,说起来挺可笑,跟他关系好的起因与玉米面的一种吃法有关。一年的冬末春初,大队干部派我和他到公社去参加巡渠的工作。巡渠就是当水库放水时,拿着铁锹和长竹竿沿着干渠走动巡视,一方面注意是否有漏水之处,如果有就及时修补。另一方面,若发现冰凌拥挤在一起,就将其捅开疏散,以免撞坏水渠。为了顺利地进行“春灌”,各个大队都要派人到公社,由公社有关人员统一支配。那一年我们村被派往公社去巡渠的就是我和新良,我们住在尚家庄,负责从尚家庄到另一个村庄之间的大约有三公里长的一段水渠。


我们在一起生活劳动了十来天,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做饭吃饭了。临去之前,被通知要自带粮食,我从知青食堂按比例领到一些米面,白面和小米非常少,大约占20%,另外80%都是玉米面。问题就出在玉米面上,这么多怎么吃呢?要是蒸玉米面窝窝,不仅费时费事,而且用碱量的大小很不好掌握,蒸出来往往不是酸就是苦。


新良教给了我一种方法,用比较热的水和面,然后揪出一块块的小面团,揉成球,然后在两掌之间压成直径约三厘米、厚度约半厘米的小圆饼,扔到水已经沸腾的大锅里,再随便放点儿菜,最后放些酱油、醋和素油就可以了。我尝了尝,连干带稀、有面有菜,果然好吃!碰巧我从北京回来不久,带来了一罐头瓶的牛油,挖上两小勺放里面,香味都把房东吸引来了。我和新良在一起巡渠的十来天,天天吃这种它称之为“煮窝窝”的饭,百吃不厌。


多年后我回到北京,有一天心血来潮,特意买来一点儿玉米面,给我爱人和孩子做了一次“煮窝窝”,听我吹嘘那样好吃,他们都期待着,结果,不知是北京的水不行呢还是面差劲,拍好的小饼子放到开水里都散开了,结果那天吃了一顿玉米面糊糊。


新良自那次巡渠之后不久就不见了,听说他接父亲的班,到另外一个县当工人了。



关于“吃”,还有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一年春节即将来到,同学们先后离开村庄,回京探亲,只剩下了几个人,于是伙房停伙,每人分得几斤白面、几斤小米和若干玉米面,让自己开灶或者找老乡家入伙。我和另一个知青高兴得很,看着领回来的难得的一点儿白面,第一顿吃什么呢?我们想到了一起:“包饺子”。很久没有吃饺子了,太想了!我们手边唯一的“菜”是白萝卜,三下五除二,将几个白萝卜洗了切了剁了,放上胡麻油、酱油和咸盐,馅儿一拌好,香喷喷的味道逗引得我们直咽口水。


此时村里放了寒假的中学生凌维来串门,我们和他父亲是一个小队的,关系都不错。凌维比我们小五六岁,不笑不说话,一笑两只小眼睛就快没了,我们都很喜欢他。看到我们要包饺子,他自告奋勇帮忙。


虽然比我们小了好几岁,却很能干。我们是捏饺子,每个饺子至少要捏六七下。而他是挤饺子,只见把面皮里放上馅儿以后,双手合拢,拇指食指一用力,只一下,就完事。不一会儿几十个饺子便放在了面板上。


饺子下锅后,我们围着火炉子说着笑着,想象着一个个饱满的大饺子就要吃到嘴里了,兴奋异常。可是七八分钟过去了,锅里的水还没有开,饺子躺在锅底,没有丝毫动静。我们端起锅来,看到炉子里的火已经奄奄一息。凌维赶紧从外面抱来房东的一些干玉米棒子,借助一些废纸点燃在炉子里,又过了好几分钟,锅里的水才开。可是,此时的饺子都成了面片儿,漂了起来。


我们的煤太差了,煤石多,不耐烧,看着火挺旺,一会儿就乏了,添上煤半天也不起火。


“这日子过的,”我说,“真不红火!什么时候我们能像城里的有钱人家用上大块的好煤?”我曾看到过城里的一些居民用卡车买来大块的油亮油亮的好煤。


“别着急,”凌维说,“将来等我有钱了,我给你们买最好的大同煤。不用引火的木柴,用几张纸就能把煤点着。


“真的?”我很惊讶,“竟有那样好的煤?


那一锅没滋少味的片儿汤就是在我们的美好遐想中吃下肚子里去的。


转眼十年过去了。


我已经是原平一中的教师,搬到学校新建的平房家属宿舍区一明一暗两居室里,感觉非常惬意,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住上了分配给自己的新房。在那之前,结婚后我一直在县城附近的班村租房,后来虽然搬到了学校,也是蜗居在一间破旧的小平房里。搬到新房后不久的一天,凌维来访,多年不见,看上去出息了许多。说起我们的房子,我满心高兴,夸赞不已,但是他不以为然,说质量一般。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这几栋房子的工程就是他揽下再找建筑队干的,尽管紧盯慢盯,工程做得还是不太理想。


进一步聊起来,得知他早就不在村里干农活了,起初跟着一个建筑队干活,后来自己组队,再后来就只干揽活儿的营生了。


“你小子赚了不少钱吧?”我笑着问他。他笑而不答。


“天快冷了,我给你们拉一车煤吧?”他很真诚地对我说。那时候新学年开学不久,的确天已渐凉。


“不用,”我说,“我在化肥厂有同学,他已经答应帮我拉一车阳泉的无烟煤。


凌维虽然没有给我拉煤,我心里还是暖暖的,十年前的一句话他仍然记得。


转眼又过了二十多年。


前年我从北京回原平看望乡亲们,又见到了凌维,此时他更令人刮目相看了,在城里的“永康路”富人聚集的小区里买了房。他不再搞包工,而是销售锅炉和钢材之类的工业产品。遗憾的是我没能到他的豪宅看看。他邀请了我,当时恰巧有老学生的宴请,我脱不开身,后来我有空闲了却找不到他了,直到我离开原平,他都一直在华北各地忙着生意。


现在无论是山西的他家还是北京的我家都早已不用煤炉来取暖做饭了,但是,我时常会想起三十多年前在村里奄奄一息的火炉上煮饺子的情景,还记得那个农村大男孩的那一番有钱以后给我们买用纸就能点燃的好煤的豪言壮语。


江湖游侠  摄影

End




作者

简介

马志雄,北京市英语特级教师。1968年至1991年在山西原平工作生活了23年,其间,在曹三泉村务农6年,在原平农机具厂务工6年,在原平一中和范亭中学任教11年。




原平故事
阐发原平语音、凝聚家乡人气、讲述原平故事、弘扬地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