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作者:原平故事
连日来,中阳乡颇富历史文化气息的南头村,请工匠对村中心的过街古戏台进行修缮和彩画,进一步彰显了南头村重视文物保护、传承古迹修复的良好风貌。
古时,南头村是名门望族张氏人家的地庄。清代崞县(今原平市)第一名门望族大阳张家,号称“清河张氏”,从明代定居崞城之东后逐渐繁盛起来,拥有广袤的土地,周边数村均为其地庄,有东庄(曰上庄,今称金庄)、西庄(曰西头,今称西荣)、北庄(后改大阳)、南庄(后称南头)、中庄等。
南头村的居民族群除“清河世业”的大阳张氏始祖世广九世孙表公的后裔外,还有来自代州鹿蹄涧村的杨姓人家。
历史上的南头村,曾有标识醒目的东西南三座门楼、建筑严整的杨家祠堂、巍然高耸的观音阁、横跨街巷的大戏台、南北通透的德盛街、碑石林立的杨家坟、建筑恢宏的节孝坊、神秘莫测的六郎围、传说古老的歇马殿……
久远的岁月长河,让一切在不断变化,南头村浓郁的古代色彩也在不断变淡,所能留存至今日的古迹越来越少。但是,百多年来,南头村一代代民众,对自己所居住的这个村落珍爱有加,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保护和修复着这些残存的古迹,让整个村庄始终葆有较为厚重的文化气息。
位于南头村中央的观音阁,是一座二层木结构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前檐设廊,有木质围栏和木质楼板,单檐硬山顶。正对着观音阁的即为高大的过街戏台。这两座古代建筑的最后修盖年代是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在观音阁中,存有当年的一通《重修神亭、观音阁、戏台碑记》,记载了修复盛况,有数十家买卖、60多人捐资兴工,由此可见南头村人具有维修古迹的良好传统。
这座过街戏台经受过1937年日本鬼子的报复性(因八路军115师344旅徐海东部队在此打胜了南头阻击战)轰击,经受过很长时期的冷落待遇,致使隔板壁残缺、匾额破损、雀替丢失、华彩退化,一副灰头土脸被严重废弃的样子。
时间进入今年秋季,南头村的观音阁管理者决定对过街戏台给于修缮和彩画,请来了木匠和美工匠人,并按照民国十九年时的规格和标准,重新突出了匾额的修复和展示,使一座古戏台焕然一新、匾文醒目。
戏台前脸正中悬挂木刻匾额,上有“鼎新楼”三字。
鼎新din xin
词语出处:出自成语革故鼎新,或鼎新革故。
成语典故:大禹建国后,继承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和黄帝铸鼎的传统,并发展创新。夏朝建立之后有德政,按照贡赋制度,九州的州牧(官)向朝廷进贡金(当时把铜称作金)。大禹用九州进贡来的这些金(铜),铸成九个大鼎,把各州的有害生物和恶兽神怪都铸在鼎上。这九个鼎都放在朝廷大门外,让民众知晓。于是民众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迷路,就会避开那些有毒生物和恶兽神怪。大禹用九鼎来协调朝廷和九州民众的关系,以承接天意。因此,在《周易·杂卦》中记载:“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以此表示除旧布新。
成语寓意:革故和鼎新是事物变化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过程,革故是鼎新的前提,鼎新是革故的结果。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强调的是革故,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则说的是鼎新。鼎新革故是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更替,是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变化和发展的结果。正如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在其著作《太玄·玄摛》中所言:“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
戏台隔板壁正中嵌有匾额,雕刻有“遏云楼”三字。
遏云 e yin
词语出处:出自成语响遏行云。
成语典故:《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许浑《陪王尚书泛舟莲池》诗:“舞疑回雪态,歌转遏云声。”高启《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诗:“遏云妙响发朱唇,不数开元许永新。”
成语寓意:以“响遏行云”形容嘹亮优美的歌声。
隔板壁左右依戏台传统惯例,应有“出将”“入相”二门连接后台,这里却分别写着“寓褒贬”“别善恶”六个字。
寓褒贬,别善恶yu bao bian, bie shan e
词语出处:出自《三字经》,原句为: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引用寓意:《诗三百》已经失传,到春秋时代才又开始兴起。那些诗歌中含有褒扬和贬斥,能够区分善恶之事。这句话强调了春秋时代作为古代文学的重要时期,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春秋时代,诗歌逐渐发展成为古代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不仅表达美好事物,还能够批评和警示不良行为。这些诗歌往往含有深刻的道德和社会意义。而将“寓褒贬,别善恶”用在戏台上,可以彰显戏剧在民间具有的最重要功能,即它的宣传教化作用绝不亚于诗歌。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