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清贫,无人能解

文摘   2024-11-06 17:34   浙江  

文/景志祥

01

清代短篇小说家蒲松龄,其过人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很早就为科举考试而努力,取得了成果也很耀眼,19岁就连考县、府、道童子试第一名(今山东省-淄川区---济南市),补博士弟子员,其制艺《蚤起》《一勺之多》,为山东学政施闰章所赏识,称其文章“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

此时此刻,任谁都可以看得出,蒲松龄未来的道路一定会是通天大道。

但历史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刚刚铺就的通天大道迅速变成了羊肠小道,还带刺。

19岁的那年的县、府、道童子试第一名,似乎耗尽了蒲松龄一生考运,此后,但凡他的考试,一直都没取得过成功,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的举人却始终未能如愿。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他27岁那年,那一场考试,蒲松龄的答卷相当出色,考官极为欣赏,甚至内定蒲松龄为头名人选,不想蒲松龄突发急症,无法继续参加考试,至此他的考试之路始终伴随着失败二字。

一直到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才按例补了一个贡生的科举名,这一年他72岁了,这个迟来的功名,对于年迈的蒲松龄来说意义不大,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朝廷要给贡生四两银子,可就这四两银子,却也拿得极为艰难,县官不知是哪里看不上蒲松龄,既不按规矩给蒲松龄发放这四两银子,害得蒲松龄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提交呈文去讨要这四两银子。

生活的困苦,早让他顾不得读书人的脸面,伸手要这少得可怜的四两文银。

02

我们细细品味蒲松龄的一生,伴随着唯有八个字:读书、清贫、著书、科考。其中清贫占据了他大半辈子,根据史料记载,二十五岁那年蒲松龄开始和家里的两个哥哥分家,他得到的家产是农场老屋三间,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这些粮食只能为此一家人吃三个月,为了养家糊口,蒲松龄不得不去了几十里外的西铺村世代名宦毕际友家做塾师。

所谓的塾师,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私塾先生,说得更"新潮"些,就是往日民办教育机构里的老师,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是公职,一个私人的,这种老师,拿到手的工资并不高,一年八两银子。

读过曹雪芹先生《红楼梦》的都应该有些印象,书中有一个章节叫《村姥姥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说的就是贾府吃螃蟹,看到螃蟹,刚进入大观园的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换句话说,蒲松龄辛辛苦苦教书一年,其到手的工资,还不如贾府餐桌上的一顿螃蟹,可想贫穷到什么程度了。

最关键是的他有四个孩子,父亲去世后,还要赡养他的老母亲,靠几亩薄田和教书到手的工资,根本养不活一大家子,所以我们看到的蒲松龄的人生最显著的两个字眼就是贫穷。

这一点蒲松龄也颇有感受,他曾写过一首诗,诗叫《日中饭》全文如下;

黄沙迷眼骄风吹,六月奇热如笼炊。

午饭无米煮麦粥,沸汤灼人汗簌簌。

儿童不解燠与寒,蚁聚喧哗满堂屋:

大男挥勺鸣鼎铛,狼藉流饮声枨枨;

中男尚无力,携盘觅箸相叫争;

小男始学步,翻盆倒盏如饿鹰。

弱女踟躇望颜色,老夫感此心茕茕。

于今盛夏旱如此,晚禾未种早禾死。

诗并不长,记录的是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夏天淄川(今天山东淄博市中部)天干大旱时,他一家人所面临的困境。

03

眼看着快到收麦子的时候,可家里已经没有粮食了,饿得不行的一家人,只好煮了一锅麦粥来充饥,四个孩子(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闻着饭香来了,大儿子抢先把勺子抢到手里面,为了吃饱,先去锅底下找最稠的麦粥往自己的碗里边放,二儿子一看立马不干了,端着碗筷就上前和哥哥抢,而小女儿力气小,抢不过两个哥哥,只能可怜巴巴地站站在远处看着自己的父亲。

这一幕,让蒲松龄非常心疼,发出了“老夫感此心茕茕”的感慨,就这一声叹息,读来让人无比地动容,生活的穷苦所带来的无力感,让这位饱读诗书的老父亲,只能心茕茕了。

想要改变这种人生困境,唯独考中举人,获取功名。

这一点蒲松龄心知肚明,所以他一边在淄川大家毕际有府上教书,一边参加科举考试。

可考运这东西,似乎彻底遗忘了蒲松龄。

史料记载,蒲松龄三试第一后,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连一个举人都没考上。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的秋天,48岁的蒲松龄精心准备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考试,这一次他很有信心,文章写得很快,而且自认为文采飞扬,只可惜,命运并没有因此而眷顾他,在他即将写完时,忽然发现自己“闱中越幅”了。

“越幅”是一个科举名词,按照当时的科考规矩;考生所答试卷,有一定格式。卷面有红线画出的横直格,每页的行数及每行的字数均有规定,如超越行、格随意书写者即为越幅。

凡越幅者,即以违式论,试卷贴出,不准继续参加这一科的考试。

48岁的蒲松龄在考场答卷时,文章写得太快,以至于第一页写完时,直接把第二页翻过去了,写到第三页上了,这就隔了一幅,让文字不相接连,坏了规矩,最终被黜。

对于这次的失误, 蒲松龄十分后悔,在其词《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有作》称:“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飘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心中的懊悔,和无力改变命运的颓废全都融入了这几句话里了。

科举的失败,与中年蒲松龄而言,就意味着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等待他的依旧是命运赠予的贫穷。

对此,他在《金菊对芙蓉》打趣地说:”到手金钱,如火燎毛。烘然以粹完之。“到了年底,他甚至连供奉神仙的小钱都没有,只有瓦炉里袅袅青烟和三杯烈酒应付了事。为此他还风趣地说:”灶王爷不会因为我没有给他准备好吃的,特意到天上去说我的坏话吧?”

说就说吧,反正我没钱。

没钱,那就继续考。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的秋天,这一年的蒲松龄约莫51岁,就在他准备再拼一把时,却未获终试而被黜。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写词《醉太平·庚午秋闱,二场再黜》称:“风粘寒灯,谯短更。呻吟直到天明,伴倔强老兵。萧条无成,熬场半生。回头自笑艨腾,将孩儿倒绷。

人生失败再失败,以至于自己看到集市上人家烹饪的青鱼,吃不起,眼馋,”虽然烹饪不尽致,俭吻一见流清涎。二月初来价腾贵,妄意馋嚼非所暨“。

这青鱼烹调得并不精致,可依旧能让我馋得流口水,想吃上一口,可惜,我没钱呀。

大概是看到了蒲松龄心灵上的痛苦,在他准备继续科举时,一直默默操持家务的妻子终于忍不住说话了:“君勿须夏尔!尚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算了,别考了,你都考了这么多年了,若命中注定你有功名,这会儿连宰相都做上了,何必一定得去考呢?咱们在村里住着,不也挺好嘛?没必要像县官一样去听那个打着板子催老百姓缴税的声音呢?)

04

可以说,妻子刘氏活得比蒲松龄通透得多,日子固然清贫,却安于乐道。

妻子的劝说并没有打消蒲松龄的科举之心,据其年表记载,他最晚的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在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698年),这一年他63岁。

结果还是那五个字“应乡试未中”。

看到这儿, 我们只能感叹命运何其的不公,这样一个努力科举的人,努力生活的人,生活却始终将他拒之门外,让他不得舒坦半分。

这么说多少有些言过其实了,在蒲松龄晚年的时候,日子似乎有所好转,这个好转,也只是相对于他中年的苦楚而言,此时(71岁撤帐归家)的蒲松龄努力了大半生(做私塾先生42年),可以让一家人得以温饱,不在寄人篱下,有一件属于自己的小屋(聊斋),而且这时候的他,可以惬意地喝点小酒,酒自然不是什么好酒(自酿的薄酒)下酒的菜有几块豆腐,但这个他已经很满足了。

《聊斋诗集》早雪,与儿孙篘酒瀹腐

大雪纷纷落,掩帘四壁寒。出门深没履,入舍急弹冠。
人稠炉益暖,饮剧酒忘酸。喜得家人聚,人生此乐难。
早起雪飞扬,拥衾懒下床。呼儿自酾酒,瀹腐佐传觞。
榻上三行尽,阶前半尺强。须知名教乐,不必在膏粱。

这是蒲松龄人生当中难得的好时光,唯一可惜的是,这段惬意日子并不长,在他74 岁时,妻子刘氏因病去世,陪伴了他苦熬了大半生的妻子离去,让他悲痛欲绝,倍感人生苦短,就这样过了两年,即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 年)正月 22 日,76岁的蒲松龄在小屋聊斋走完了其贫困俭朴的一生。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个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参考书目:

                       张景樵《蒲松龄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

                       刘阶平 《蒲留仙遗著考略与志异遗稿》正中书局1950年

                       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袁世硕《蒲松龄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杨海儒  《蒲松龄生平著述考辨》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

                       

一景之月
散文、随笔、历史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