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背后的经济账

文摘   2025-01-03 12:36   浙江  

文/景志祥

01

公元1005年(宋真宗景德二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三年)北宋和敌人辽国在澶州河南省濮阳这个地方签订了合约,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并以白河沟(在今河北省保定)为界确定了宋辽之间的国界,宋辽以兄弟国相称,这份和平的代价是,北宋每年向辽国支付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岁币,并在边境设立榷场进行互市。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澶渊之盟

我们知道,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宋辽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此后一百多年两国都没有发动过战事,也就是说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北宋向辽国(按照100年算)支付了1000万两白银,2000万匹的岁币。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庞大了,其实不然,当时负责去和辽国谈判签约的是阁门祗候、崇仪副使曹利用。

出发前,曹利用特意问宋真宗:“每年给辽朝金帛多少?”

宋真宗说:“迫不得已,虽百万亦可!”

曹利用得到了肯定地答复后,就准备赶往辽国,路上宰相寇准拉住了他说:“这次你去议和,虽有圣旨答应百万也可,但如果超过30万,我就杀你!”

经过个把月的拉锯战后,曹利用很顺利的就把合约给签了,回来给宋真宗汇报签订合约的结果。

此时,宋真宗正在吃饭,曹利用只好立在门口等候。

宋真宗知曹利用从辽国回来后,便叫内侍问他答应给辽国多少金帛,曹利用说这是秘密,要当面奏报。

宋真宗想急于知道到底给了辽国多少金帛数,又命内侍再问。

曹利用仍不肯直说,只伸出三个手指做了暗示。

内侍人报宋真宗:“他出了三个指头,岂不是300万吗?”

宋真宗听了,大惊失色,脱口说了一句“太多了”。停了一会,他又自慰地来了一句:“虽给的多了一点,但就此把事情了结,也好!”

曹利用在门外听了宋真宗的话后,立即走进来低头认罪说:“我答应给辽国开太多了!”

宋真宗又问:“你究竟答应给了多少?”

曹利用回答说:“30万”。

宋真宗听后,转忧为喜,还特意创作了一首《回銮诗》来表达自己欣喜之情,对超额完成任务的曹利用更是大加赏赐,当即提拔后者为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并赏赐一套在京师的府第,辽国派遣使节来未朝访问,便命曹利用慰劳接待。

可以说,这个数字对于北宋而言并不算太多,按照宋真宗的盘算至少是百万以上还尚且可以接受,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岁币那只是小钱,可对于辽国来说,这等于每年都能从北宋哪里拿到一笔巨款,这笔钱只要北宋一直在,那么一直可以拿到手。

但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拿到巨款的辽国却越来越穷,而赔钱的北宋却越来越好,经济文化实力大幅提升,人口也迅速增长,一举达到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巅峰。

有人说笔者胡扯,还真不是,澶渊之盟看起来似乎是北宋吃了大亏,毕竟在局面占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了和谈,而且还是主动送钱,这个事搁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可宋真宗就这么干了。

就面上来看,这事儿确实干得不够气派,可细细去品味,你会发现,即便上在一千多年前玩心眼,辽人依旧是不是北宋的对手。

02

辽国地处北方,全盛时,疆域东北至今日本海黑龙江口,北至蒙古国中部的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辽史》称“幅员万里”。

从地图上一看,就能了解到辽国的经济模式基本上都是以畜牧业为主了,除了牛羊马匹以外,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卖给北宋的,而反过来就不一样了。

北宋虽说以农业为主,但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能和这么多国家通商,这就说明了一点,宋朝能出口的商品很多。

根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唐朝增加一百余处。此外,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最后疆域内官窑、民窑遍布全国。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州的钧窑、开封官窑、浙江龙泉哥弟窑、江西景德镇景德窑、福建建阳建窑等七大名瓷窑,和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高丽、南洋、印度、中西亚等地区。

之所以列出这些品种和数据,只是为了说明一点,那就是相比辽国的牛羊毛外,北宋可以用来交换的东西太多太多,多得辽国无法想象,而且这些东西都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必需品,辽国皇宫需要,百姓同样也需要。

如此一来,局面就变成了一面倒了,刚开始辽国还能象征性的维持一下,毕竟辽国占据了北方草原,发展手工业不行,可畜牧业发达呀,而且两国明面上是保持和平局面,可私底下都想着有朝一日能吞并对方,因此双方私底下还是保持者敌对状态。

这样一来,辽国的战马就成了抢手货,北宋开始大肆购买辽国的战马,这些好马被北宋直接投入到了军事领域,短短几年的功夫,北宋骑兵数量直接翻了一番,这可吓坏了辽国,我们汉唐之所以对匈奴和突厥形成压倒性优势,主要原因汉朝、唐朝拥有西域、河西走廊,这些地方是天然的养马场所,可以为汉唐提供优质的战马补给,这样一来,汉唐可以凭借自己的人口基数,组建属于自己的骑兵和匈奴、突厥来回冲杀,北宋从开国到宋真宗这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导致了国内没有什么好马,战马跟不上导致了骑兵力量也薄弱,如今战马这一个薄弱环节通过贸易给抹平了,那么辽国对北宋的威胁就大大减少,所以辽国很快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主持政务的萧太后开始禁止向汉人卖马,甚至不惜判处死刑,可这样一来,辽国和北宋贸易唯一拿得出手的优势也荡然无存了。

03

没有了优势点,宋辽之间的贸易,很快就变成了北宋单方面的贸易输出了,于是辽国形成了对宋贸易的巨额逆差。年初辽国从北宋手里收取10万两白银,20万匹的岁币,年尾的时候被北宋赚取得干干净净,宋人将“缯帛、漆器、粳糯”卖给辽邦,而收取的是“银钱、布、羊马、骆驼”,数量颇丰,“岁获四十余万”——《文献通考》

就这辽国还要贴一把,随着北宋文化和贸易慢慢渗透,辽国的老百姓开始不认辽国发行的货币,因为他们需要从北宋购买日常所需要的茶叶、瓷器、漆器、稻米、丝绸、纸张是需要用北宋的货币进行支付的。

久而久之,辽国也不再发行货币了,因为不光辽国的百姓不认可自己的货币,就连辽国本人也承认北宋的货币才是真钱,在这种局面下,辽国的的经济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依赖北宋的了,双方经过一百多年没有发生战事,在贸易逆差的情况下,北宋每年只需要支付10万两白银,20万匹的岁币就源源不断的把辽国的经济给掏空了。

换句话说,辽国其实一直给北宋打工。

最终北宋不光把辽国的钱给赚了,还大大提高了北宋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华北平原“旷土尽垦辟,苗稼丰茂,民无差扰,物价甚贱”,最后还大大削弱了对手的实力,被另一个敌人金国给灭掉了,算得上是“双赢”局面。

当然了,凡事总有两面性,澶渊之盟签下的经济战固然是掏空了辽国,可从另一方面也麻醉了北宋,让北宋上下都沉浸在盛世的辉煌下无法自拔,导致了宋徽宗等人忘战去兵、武备皆废",当比辽国更凶狠的敌人(金兵)出现时,北宋上下依旧想着不是去壮大军事能力,提高将士的战斗力,而是想着联合金灭辽后,北宋得燕云地,以献纳于辽的岁币献纳于金,重复当年宋真宗创下的经济辉煌,然而,金人不是辽人,他们胃口大到让北宋难以承受,岁币、地盘、子民他们都要,于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事就爆发了。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存活了167年的北宋灭亡。

参考文献: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16年

《宋》马端临  /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点校 /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文献通考》中华书局2011年

《宋》江少虞 《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吴廷燮/张忱石点校《北宋经抚年表》中华书局,1984年


一景之月
散文、随笔、历史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