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帝,明白的都明白

文摘   2024-11-27 14:01   浙江  

文/景志祥

01

司马家除了司马懿以及晋武帝司马炎外,似乎没什么像样的继承人,事实上并非如此,晋元帝司马睿的儿子司马绍就很不错,他是东晋的第二任皇帝。

史料记载:“明有机断,尤精物理。”清代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明帝不夭,中原其复矣乎!天假五胡以乱中夏,气数之穷也,帝乃早世!王敦之横,元帝惴惴而崩,帝以幼冲当多难,举动伟然出人意表,可不谓神武哉?”这个评价多少有些夸大的意思,但不否认晋明帝司马绍确实是司马家最好的皇帝之一。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仅仅8岁的司马绍随父亲司马睿一同移镇建业(后改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太兴元年(公元318年)三月初十日,司马睿即位称帝,是为晋元帝。三月二十四日,晋元帝立司马绍为皇太子。

对这个既有孝心,又有能力的儿子,司马睿很是宠爱,平日里总是将其带在身边。

一次,晋元帝司马睿抱着年幼的司马绍饶有兴趣地问了他一个糅合天文和地理知识的难题:“你觉得是长安离你近,还是日头离你更近啊?”

司马绍随口说:“肯定是长安近啊,你啥时候听说过有人从日头那过来?”这个答案让晋元帝司马睿感到惊奇,按照他的逻辑来看,一个小孩子能有这么直观感觉的,确实少之又少。

转眼到了第二天,司马睿大宴宾客,来的都是东晋方面有身份有地位的文武百官,大概是想让儿子在众人面前再刷一把名声,所以司马睿又问了司马绍同样的问题。此举的目的,不言而喻了。

谁让答案就摆在那儿呢?

可司马绍的惊奇在于,他似乎不愿意墨守成规,给出了一个和昨日不一样的答案:“日近”。

这个答案让司马睿脸色大变,呵斥说:“怎么和昨天说的不同呢?”

面对宾客地期盼,父亲地责问,司马绍表现堪称完美,他不急不忙地说:“你一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能看得见长安吗?”这个答案可谓是石破天惊,不光再一次惊艳了司马睿,也震惊了宴会上的宾客。

如此出色的表现,让司马睿坚信自己的儿子不是一般人,晋朝能否复兴,全看他了。

02

应该说,司马睿对儿子的认知还是正确的,这种直觉敏锐,且还能发挥自己独特见解的人,适合做帝王,更很适合做一个学者。

长大后的司马绍充分展现了这方面的天赋,在一次宫廷中的学术讨论会上,司马绍单枪匹马与群臣讨论一个颇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圣人”是否存在真假,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没有标准就容易产生分歧,有分歧,就容易变得不可控。

司马绍的能力在于他能将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变成了自己的答案,随着一番激烈地讨论后,包括王导在内的一大帮饱学之士,竟被他辩得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这些高水准地输出,让司马绍在东晋群臣心目中的位置很高,包括王导、温峤、庾亮、桓彝、阮放等一大批的群臣都向司马绍靠拢,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都形成了一个颇为统一的认知;司马绍具备了明君的品质,聪明、明锐、有魄力、最关键的是司马绍能文能武,这个在司马家族里极少见。

有这个发现的还有权臣王敦,我们知道王敦善于评鉴人物,精通《左氏春秋》,尤喜清谈,深得族兄王戎赞赏后来迎娶晋武帝之女襄城公主为妻,被拜为驸马都尉,靠着拥立司马睿有功而成为朝中的权臣,对于东晋出了司马绍这种文武全才的继承人,王敦表示了自己的担忧,这位见多识广,却充满魅力的男人心里很清楚,从此以后王家的好日子只怕是要结束了,所以王敦打算用不孝的罪名废黜司马绍继承人的资格。

这个时候的王敦,在东晋的朝堂之上,因功勋显赫,位居宰相之位,其本人又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长期把持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统辖州郡,自收贡赋,可谓是位高权重,真正做到了说一不二。

大会百官,当众责问太子中庶子温峤:“皇太子有什么功德值得称道?”声色俱厉,定要使温峤说出废除皇太子的话来。

温峤在东宫期间,数次上表规谏,又献《侍臣箴》,深得太子司马绍器重,引为布衣之交。这样的场合,自然没有退缩的道理,面对着王敦地咄咄逼人,温峤表现得不急不缓:“探讨高深的治国之道,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不是见识短浅的人所能认识的。从礼的角度看,这就是孝。”

温峤的话说得并不重,但效果却出气的好,在场的文武百官都认为温峤的意见是正确的,王敦的阴谋遂被阻止。

得益于温峤等人的保护,司马绍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永昌元年(公元322年)闰十一月初十日,47岁的晋元帝司马睿去世,闰十一月十一日,皇太子司马绍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是为晋明帝。

司马绍做皇帝的日子并不长,前后只做了4年的皇帝,直到临终前一个月,还下诏说:“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纂修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力图调解北方侨姓士族与南方吴姓士族之间的矛盾,以期打破宗族界限,为国家选拔人才。在临终遗言中,他要诸臣为自己治丧时“务从简约”,不得奢侈。

03

从这简单的史料记录,我们可以看出,相比自己的父亲晋元帝稀里糊涂,司马绍选择了做一个明白人,即便是自己在位期间,兵乱连年,饥荒不断。死于饥荒战乱瘟疫者,超过人口之半,朝廷空虚社会凋敝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他依旧坚持这么做。

我们不敢说,这份坚持就一定对,但让自己活明白,总是不错的,司马绍最为人知道的一件事就是说出了一个司马家族并不承认的史事。

一次大臣王导和另一个大臣温峤去见司马绍。

司马绍大概是看了自家的史书,就问面前两位最出色的大臣一个颇为难以启齿的问题:“司马家为何能做到三家归晋,统一天下。”

这个问题问得太直白,毕竟司马家当年干的那些事儿,路人皆知,可知道归知道,能不能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温峤比较聪明,干脆选择了不回答,那意思表示我对这事儿不清楚,陛下你还是问别人吧?

王导觉得皇帝问话,做大臣的什么都不说,似乎有些说不过去,沉默了一会儿上前说道:“温峤还年轻,对这些事儿并不熟悉,我年长几岁,就给陛下说一说。”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为西晋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王裁,官至镇军将军司马。

史料记载:见识器量,清越弘远。是个聪明绝对的人,面对这个难题,他没有选择回避(史料都一笔一笔的记录了下来,想回避也回避不了),就将司马家从创始人司马懿违背洛水之誓开始到晋武帝司马炎如何统一天下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尤其是司马懿以大逆不道之罪诛灭了曹爽三族,晋文帝司马昭当街杀高贵乡公曹髦的事作为重点叙述了一遍。

司马绍听完后,掩面哭泣说:“祖上如此缺德,晋朝又怎么能长久啊……”

单凭这一句话,司马绍就足够载入史册。

04

《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显然,这个浅薄的道理,司马懿没明白,司马昭大概明白了装不明白,或许晋武帝司马炎明白了,只是这位政绩颇为出众的开国皇帝大概率是不屑去明白,唯独司马绍选择了去做这个明白人,只可惜,一切都来得太晚了。

太宁三年(公元325年)三月初二日,司马绍病逝于东堂,享年二十七岁。

参考文献:

《晋》陈寿(撰) / [宋] 裴松之 (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09月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帝纪第六》》中华书局1996年04月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

《唐》许嵩《建康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九·晋纪一》中华书局2009年01月

《南朝》/《齐梁谢赫 古画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08月


一景之月
散文、随笔、历史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