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志祥
一
对高俅的恨来得很早,记忆里应该是七八岁的样子,来源地就是《水浒传》,身为太尉,放任自己的干儿子作威作福,将林冲好好一个小康之家,弄得蹲了牢房,刺配沧州,野猪林一战,倘若不是鲁智深细心,隐忍的林冲就可能没了,这样的人实在太坏了。
毕竟是小时候,认知力和对历史一知半解,看啥全凭感觉,加上史料的缺失,天真的以为,这高太尉就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
后来入了学校,翻阅了史料,才发现,高太尉依旧不是什么好人,可在坏人堆里,他似乎没那么可恨了,他所谓的“罪恶”远没有小说《水浒传》里那么多。
比如刘仲武在边关对他的提携,之后他与刘仲武家一直保持密切关系。刘仲武打了败仗,高俅帮着说好话。
再比如文豪苏轼,蔡京等残酷迫害苏轼及其家属时,高俅就伸出了援手,史载,他“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颇为时人赞许。
这么一看,才惊觉,文学是经过加工的,未必可靠。
造成高太尉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的原因,说起来有些好笑,大意是高太尉的出身。
据《挥麈后录》记载,高俅是大文豪苏轼身边的小吏,大的才华是没有的,但这个人有个特色,擅长抄抄写写,而且耐得住性子,人也有些悟性,久而久之竟能写一手漂亮的书法,配上他不算特别出色的诗词歌赋和使枪弄棒的功夫基础,竟一步一步走上了上去。
这种巨大的落差,多少让一些自认为才华横溢的读书人有些不舒服,你算个什么东西,不过是苏先生身旁的一个小厮而已,要才华没才华,要相貌没相貌,要出身没出身,要能力没能力,凭啥你能做太尉,我却不能。
这种置疑声在读书人的朋友圈里渐渐弥散开来,经久不衰,这种声音被生在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大丰)的小说家施耐庵给捕捉到了,施耐庵是个优秀的小说家,敏锐的感觉到,这个叫高俅的人可以给自己做一回大反派。
这个决定就此诞生了《水浒传》第一反派人物高俅。
二
在施耐庵的笔下,高太尉那是彻头彻尾的坏人,干的都是让人咬牙切齿的坏事,但人再坏,高太尉有一项技能,即便是千百年过去了,依旧没人能否认,小说家施耐庵不能,历史也不能。
蹴鞠。
用现在的话就是足球。
如今我们的足球需要专业训练,搁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代,放在高俅手中,足球不过是他多项旁骛的杂学之一,甚至有些上不了台面。
然而,历史总是带着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个被高俅看起来是杂学的足球,恰恰是他走向人生巅峰的敲门砖。
我们将时间拉回到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这一天汴梁城((今河南开封))晴空万里,偶尔从护城河里吹来的暖风,带着让人沉沉欲睡的感觉,无所事事的高俅正在斜靠着甚至躺在驸马的门前打盹。
命运的齿轮就在这一刻迅速转动了起来。
忽然,他被人叫醒了,一个身材高大,却面带微笑的人让他给自己送一样东西。
送东西,小事情,高俅不愿意去,这样的下午,能躺着谁愿意去当个跑腿的呢?
但这个人,高俅不能拒绝。
因为他叫王诜,蜀国大长公主的丈夫、驸马都尉,自己的衣食父母,他的命令,自己非但不能拒绝,还要表现得很热情。
高俅接过了驸马递过来的物件,物件并不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东西,反而有些寻常。
一把篦子刀。
驸马告诉他,这把篦子看似寻常,却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喜欢的物件。
这个人叫赵佶,是王诜的侄子端王,一个全能的文艺爱好者,有人说他是历史上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其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吸引了无数崇拜者。
一次,驸马王诜在等待上朝的过程中,偶遇了赵佶,事情总是那么凑巧,赵佶的头发被风吹乱了,一向注重仪容仪表的赵佶立马找到了姑父王诜借用一下篦子刀(一种齿很密很细的梳子,也是用来梳理头发的)修理一下头发, 王诜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随手将自己的篦子刀递给了赵佶。
赵佶接过篦子刀没有急着修理自己的头发,而是将篦子刀反复地看了好几遍,觉得这把篦子刀多少有些与众不同,新意中带着几分潮流,赵佶顿时爱不释手。
王诜是个会来事儿的人,见赵佶对这把篦子刀喜欢非常,就笑盈盈地说:“这种款式的篦子刀我打造了两副,还有一副是新的,没有用过,一会儿我派个人给您送到府上来可好?”
赵佶一口答应。
事情就那么不思议,王诜选中跑腿的人就是高俅。
三
喜爱篦子刀样式只是赵佶一时兴起而发出的赞赏而言,他真正爱好很多,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充斥着他日常生活,诸多的爱好之中,蹴鞠排在前列。
高俅来的时候,赵佶在王府的后花园里忙着踢球,17岁的年轻人英姿飒爽,足下腾挪跳跃之间,那圆滚滚的蹴鞠就在后花园的枝条之间飞快盘旋,偶尔一个倒挂金钩,冲破藤网,引起了一阵欢快地喝彩声。
年轻人似乎很享受这种欢呼声,脚下的动作越发犀利,只见他一个凌空飞跃,在他圆球上轻轻一点,球就飞快的落在了他的肩膀上,一旁的看客都知晓,这是端王要进行个人表演了,表演的曲目是利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
这样的场面,这样的后花园,眼力劲一向不错的高俅很清楚,这不是自己能多待的地方,放下包裹,正想离开,就在这时,原本还在端王肩上的圆球,竟落在了他的脚下。
踢球似乎是高俅的一种本能,他只是用脚尖轻轻一点,球就到了他的脚背上,宛如黏在了腿上一样,身姿轻轻一扭,球在他的脚裸前前后后转了两圈,不等众人反应过来,高俅提脚射门,动作快如闪电,让人目不暇接。
等再看时,那圆球完成了一道漂亮的弧线,“嚓”的一声,球准确无误的落入了藤网之中。
所有人都看呆了,包括端王赵佶。
赵佶走了过去,端详了高俅片刻问:“你也会踢球吗?”
高俅答:“会”。
赵佶:“有胆量较量一番么?”
高俅:“求之不得!”
于是,一场巅峰对决就此展开,史书没有记载这场比试谁取得了胜利,但明确了一点,这场对决改变了高俅的命运。
赵佶将会踢球的高俅留在了身边,这个成名史,被施耐庵原样照搬了,唯一不同的是,故事的高俅送的篦子刀改成了镇纸玉狮子和玉龙笔架而已。
人生最重要的一球,就在这个下午给定格了。
小人物高俅逆袭了。
四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25岁的宋哲宗赵煦病死,皇位的继承人被提上了日程。
参与候选的名单里,本没有赵佶的,他的生母地位不高,加上去世得早,于皇宫之中没多少根基,说话的人自然是少,宰相章惇就主张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再不济,也可以立长弟申王赵佖,就是没有端王赵佶。
宰相章惇很看不上赵佶,早早就给后者定下了基调:“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宋史·徽宗纪》但老太后却给出了反对意见,她认为:“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于诸王。”一锤定音,年轻的赵佶为北宋第八任皇帝,是为宋徽宗。
后来的一切证明,宰相章惇地看法是何其的辛辣准确,宋徽宗文艺全才,唯独不会治理朝政,编写《宋史》的史官,写到宋徽宗时,忍不住感慨如果当初宰相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赵佶虽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一个很好的老板,看人用人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高俅出身低微,想要有所成就无疑是难上加难,但历史让他戏剧性地碰上了赵佶,常年坐冷板凳的赵佶大概是以自身为切点,再看身边的玩伴就格外亲切,高俅就是这亲切的中一员。
当时,北宋任用官员已经形成了一套独有的选拔制度,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由着皇帝的性子来。七品县官要有进士出身,高俅为人机灵,想要混个一官半职,能选择的可能性并不太多,算来算去,只有一条道——武将。
相比文官的选拔复杂,武将就容易得多了,首先,武官对出身要求不严,只要有功名就行,一句话,伸缩性较大,好老板赵佶将他送到了边帅刘仲武的麾下,目的很明显,就让高俅去镀镀金,好回来给个功名。
这一点高俅也心知肚明。
人有时候运气来了,挡是挡不住的。
就在高俅拼命刷履历的时候,历史一次又一次给了他好运,战场运转能力一直不怎么灵光的北宋,在高俅去往边关后,忽然打了好几次胜仗。
被重点照顾的高俅靠着这几次大胜仗,竟一步一步做到了殿前都指挥使。
这个官职可不一般,按照字面解释,这一职位相当于首都卫戍部队,直接受命于禁军指挥,是作为守卫皇城的一支军事力量,让高俅做这样一支重要军中主帅,可见赵老板对他的信任和重用程度。
背靠赵老板这颗大树,按说高俅应该大红大紫,青史留名才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终究不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自然不可能对大宋的军队训练带来明显的起色,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高俅搞的军队,只是过过场子,看着热闹非凡,实则一点用都没有(高俅安排“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又列两船,皆乐部。”科目训练则是“旋罗”、“海眼”、“交头”等。有音乐,有杂耍,煞是好看。)
这样的军队有战斗力才是怪事。
五
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历史只不过往前走了20年,即我们熟悉的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时,高俅的十几万禁军毫无用处,金人将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宋徽宗和他儿子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全部成了金人的俘虏,被押解北上……
被宋徽宗寄予厚望的高俅在和童贯闹矛盾后,趁机以生病为由,回到了曾经的首府开封。
当时随宋徽宗南下的童贯、蔡京之子蔡攸等人后来被愤怒的宋钦宗枭首,而高俅却因祸得福,幸运的躲过了一劫,从而得到了善终。
看到这里,我只想说,历史对高俅过于厚道。
时间继续向前走了30年,到了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此时高俅已经死去了整整30年,历史留给了高俅神乎其神的球技之外,还给了他一个乖巧善佞的“坏人”称号,再没有更多。
在这一年里,有一个人还屈辱的活着,身为囚徒的他,今天要参加一场重要的马球比赛,这项他和父亲平日里最喜欢的休闲运动,此时此刻却提不起半分的兴趣,甚至还有几分惧怕。
他本能的不想去,可惜,局面不容许。
他带着屈辱和惧怕走了过去,跨上了战马,听得一声吆喝,数千匹从他身旁呼啸而过,强大风劲迎面扑来,他柔弱的身躯竟难以抵挡,他毫无征兆地从马背上跌下来,数千匹带着狂欢的金人战马并没有因为他的跌落而停止向前。
他被战马踩在脚下,再也没有站起来。
他叫赵桓,宋徽宗赵佶的长子,历史称呼他为宋钦宗。
不知在这个屈辱的下午,他有没有想起多年前,那个阳光柔和的下午,一个叫高俅的小厮凌空飞起的一脚射门,是不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结局呢?
备注一:《宋史·章传》:哲宗崩,皇太后议所立,惇厉声日“以礼律言之,母弟简王当立。”太后日“老身无子,诸王皆是神宗庶子。”“以长惇复日则申王当立。”皇太后日申王病,不可立。”惇尚欲言,知枢密院事曾布叱之日“章惇,听太后处分。”皇太后决策立端王,是为徽宗,迁惇特进,封申国公。
备注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三年”记载:
己卯,上崩于福宁殿……皇太后曰:“邦家不幸,太行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惇厉声日在礼律,当立同母弟简王。”皇太后日神宗皇帝诸子,申王虽长,缘有目疾。次即端王当立。”惇又曰:“论长幼之序,则申王为长;论礼律,则同母之弟简王当立。” 皇太后日“俱是神宗之子,岂容如此分别?于次端王当立。兼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又仁孝,不同诸王于是知枢密院事曾布日“章惇未尝与众商量,皇太后圣谕极当。”尚书左丞蔡卞曰:“当依圣旨。”中书侍郎许将亦曰“合依圣旨。”惇默然。
高俅军中任职:《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錡传”记载:“先是高俅尝为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
备注四:高俅其人:历史上实有其人,但史书上对这个人记载不详。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记载:“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