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志祥
01
西晋第二任皇帝晋惠帝司马衷从小智商低下,这个突出的问题,让晋武帝司马炎很是担心,甚至在婚姻大事上也一直暗中帮忙, 晋武帝担心自己的这个傻儿子,可能不太懂男女之间的那点事,就把自己喜欢过的才人谢玫让给司马衷,由此有了身孕。太子妃贾南风人丑善妒,谢玖害怕儿子和自己受害,于是向晋武帝司马炎求还西宫之后,生下了皇孙司马遹。
对于这个皇太孙,晋武帝十分宠爱,常常带在身边。
据史料记载:有一天夜里,皇宫失火,晋武帝司马炎在楼上楼观察火情。司马遹当时只有五岁,他牵着晋武帝司马炎的衣襟走到昏暗的地方,说:“夜晚仓卒之间,应该防备非常变故,不应让火光照见陛下”。
不说这份见识,就是这一番话说出来,都能感觉到这个孩子聪明过人了,晋武帝司马炎同样如此,他看得出来,自己儿子不咋样,这个孙子确实可以。
一次,司马遹跟着司马炎观看猪圈,对司马炎说:"猪很肥,为何不杀掉来犒劳将士大臣,却让它们在这里浪费粮食呢?"
司马炎认为他的主意很好,于是马上让人杀掉这些猪赏赐群臣。并抚摸着司马遹的背,对廷尉傅祗说:"此儿当兴我家。”(这小儿将来会兴旺我司马家呀)——(《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后来,司马炎还当着群臣称赞司马遹像晋宣帝司马懿(倒不如说像自己),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也是一个值得安慰的安慰的,从前看儿子都摇头的司马炎,一想到儿子后面还有如此聪明的孙子,西晋基业后继有人,司马炎就一直没有废除儿子司马衷的念头。
可以说,司马衷能做西晋第二任皇帝,儿子司马遹出力不少,可惜这样一个聪明人物,终究是辜负了司马炎的期望。这倒不是司马炎考虑不周,而是低估了儿媳妇贾南风的阴险。
02
我们知道,司马遹并非贾南风的亲生儿子,这位个性善妒的女子,担心将来晋惠帝去世,司马遹登基,自己很可能会被清算,按照历史经验来看,这种概率很大,下场很惨,为了达到长久把持朝政的局面,贾南风觉得只有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才是最安全的。
应该说,这个想法没问题,但可操作性并不高,因为生孩子这件事,不是你说想生就能生的,鉴于晋惠帝第一个儿子司马遹都是其父亲帮忙操办的。
在没有父亲的帮忙下,贾南风想要个儿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是,贾南风想到了自己的外甥,按照贾南风的意思,既然儿子生出不来,可以借用外甥来当自己的儿子,有了这个想法后,贾南风在晋武帝丧葬期间假称自己怀有身孕,跟着用妹夫韩寿之子韩慰祖充当亲生儿子。
有了亲生儿子,那么非亲生的司马遹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了。
为了除掉这个潜在威胁,贾南风亲自设计了一个无解的圈套,让司马遹一头钻了进去。
这个圈套在我们今天来看,并不高明,无非是贾南风对太子司马遹诈称皇上(晋惠帝)身体不舒服,请太子进宫去看一看,在以孝治理天下的西晋王朝,这个理由司马遹不好拒绝。
收到信的司马遹进宫了,可贾南风没有立即安排父子两见面,而是将司马遹安排在别室,并派身边的婢女给准备了一大盘的醉枣,司马遹毕竟年轻,根本没想到贾南风会在皇宫里动手,所以吃了醉枣,烂醉如泥地瘫在床上。
随后,贾南风命黄门侍郎潘岳模仿司马遹的口气,写了一份大逆不道的文书,文书的内容其实很直白:“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中宫又宜速自了;不了,吾当手了之。并谢妃共要克期而两发,勿疑犹豫,致后患。茹毛饮血于三辰之下,皇天许当扫除患害,立道文为王,蒋为内主。愿成,当三牲祠北 君,大赦天下。要疏如律令。”——《晋书》列传 第二十三章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陛下(皇帝)应该自己了断(自杀),如果不自己了断,我就要进宫替您了断。皇后也应该尽快自己了断,如不自己了断,我当亲手来了断。
文书写完后,趁着司马遹还处于醉酒状态,贾南风让他抄写了一遍,但司马遹醉得厉害,写的字一半都不成型,于是贾南风又修改了,最终将文书交给了晋惠帝,称司马遹谋反,这一波操作其实经不起细细推敲的,搁在一个明君的时代,稍微推敲一番也知道,这段话存在的逻辑问题。
司马遹是晋武帝司马炎钦定的皇太子,此时的晋惠帝并没有其他子嗣,而且其能力和声望都在线,可以说地位、身份、才干无人能撼动,只要智商没有问题,都不会去写这段自我毁灭的话,可这件事能成功最大的原因在于晋惠帝是个昏庸的君王。
最后的结果并不意外,司马遹到是没有被杀,但太子之位却被废除了,而且本人也被押解到许昌的金墉城(在今洛阳市东15公里处的孟津县平乐镇翟泉、金村一带软禁,彻底远离了权利的中心。
从结果上看,贾南风最终的目的还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03
我们可以这么说,贾南风为人狠毒,却并不聪明,她没有顾虑到这样一个颇具威望的皇太子,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废除后,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首先朝堂之上很多人表示出了自己的愤怒。
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右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殿中中郎士猗就亮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们图谋废掉皇后贾南风,重新迎回废太子司马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还拉拢了赵王司马伦的亲信孙秀。
孙秀是孙吴武烈皇帝孙坚第四子孙匡的孙子,其父孙泰官至长水校尉,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孙秀带着妻子儿女及亲兵几百人投奔,司马炎大喜,任命孙秀为骠骑将军、交州牧、开府仪同三司,封爵会稽公。官职并不低,但这人人品一般。
孙秀是赞同废除贾南风,但他同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废太子司马遹,相比较之下,他更倾向于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司马伦,得知这件事后,他第一时间报告给了司马伦,并图谋为司马伦夺取权力。
孙秀后即施行反间计,称宫中有人打算废掉贾南风而让废太子司马遹复位,好配合民间怨恨之声,这个消息让贾南风大为惊惧,司马伦和孙秀更是劝说贾南风杀废太子司马遹以绝民众之心。
此举赢得了贾南风的赞同,于是贾南风命太医令程据制作了一种叫巴豆杏子丸的毒药,然后矫诏命黄门孙虑前去许昌毒杀废太子司马遹,司马遹到底是个聪明人,懂得藏拙,却不懂得收揽力量,此时明知道自己的已经是人家砧板上的鱼肉,依旧打算反抗,表示自己可以煮饭吃,孙虑就把贾南风要毒死司马遹的事告诉了刘振(持书御史,负责看管司马遹的人),刘振做得很绝,他先是把司马遹迁居在小坊中,断绝他的饮食,宫中还是在墙壁上给司马遹放置饮食。
即便是这样,司马遹依旧表示不肯吃,便到厕所,失去了耐心的孙虑以药杵将其杀害。
孙秀和司马伦的目的达到了,贾南风也迎来了生命的终结。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贾南风其实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女人,说到底她只是一个披着外衣的女政客而已。
贾南风毒杀废太子司马遹的消息很快就传出来,这个消息立即成了赵王司马伦讨伐贾南风的借口。
司马伦假造诏书,以谋害太子的罪名要废掉贾南风,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大军入宫后司马伦即杀掉贾谧(贾充的外孙,贾午和韩寿的儿子,由于外公贾充没有儿子,贾谧被继承贾家,并改姓为贾谧),又派齐王司马冏收捕皇后贾南风。
贾南风见司马冏带着人马冲入皇宫,知道大事不妙,惊问:“卿何为来!”
“有诏收后。”司马冏也不客气,接个话说道。
贾南风厉声说:“诏当从我出,何诏也?”
这话让司马冏不知道该怎么说,不过这位好赈穷施善的王爷,似乎很有对付女人的经验,面对这种不可言喻的问题,干脆来个不理不睬,直接让人抓人。
这一招既管用又有效,平日里不可一世的贾南风就被将士押着,出了后殿。
这时贾南风隐隐约约看到了晋惠帝的影子,远远地呼喊:“陛下有妇,使人废之,亦行自废。”——《晋书贾南风传》
喊了几声,晋惠帝无动于衷。
贾南风绝望了,扭过头回来对司马冏问:“起事者谁?”
到了这一刻司马冏倒也没有藏着掖着,大声说道:“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
一听是这两个人,贾南风悔恨不已,随即给历史留下了一句十分经典的遗言:“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何得不然!”(拴狗当拴颈,我反倒拴其尾,也是活该如此)——《晋书贾南风传》
贾南风一死,本就乱的西晋王朝这下彻底乱了。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汉赵大军围攻长安,断绝了长安与外界的联系。不久后长安发生饥荒,米价暴涨。
仅仅一年后,为了长安城内百姓免受屠戮之苦,晋愍帝(西晋第四位皇帝)选择投降,立国51年的西晋宣告灭亡。
04
其实,西晋王朝从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就已经开始乱套了,其主要责任还是在晋武帝司马炎的身上,明知道自己的儿子(司马衷)不堪大任,却执意让他继承皇位,最重要的一点,他亲自挑选的儿媳贾南风也大有问题。
贾南风仗着自己的身份和晋惠帝懦弱,开始把持西晋王朝的朝政,弄得司马家内部不答应了,最终酿成了八王之乱。
参与这场战事的并不只有八个王爷,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加上史书《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就形成了传说中的“八王之乱”了。
八王之乱中,后来的晋元帝司马睿和东海王司马懿四弟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王司马泰长子司马越一起辅佐晋惠帝的,两人携晋惠帝,举西晋王朝之力,开始北伐成都王司马颖,但两人都不具备过人的军事能力。
大军抵达荡阴(河南汤阴)时被成都王司马颖的心腹爱将石超给击败,司马越擅长逃跑,见局面不好,立马逃回了东海国(徐州境内)。可怜的司马睿就没这个好的见识和晋惠帝一起被司马颖所掳。
等待司马睿的结果可想而知了,但这人运气比较好。
据《晋书·元帝纪》记载;其时,恰逢天降大雾,司马睿乘大雾弥漫之机逃出邺城(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一路狂奔的司马睿逃到了黄河渡口河阳津时,被防守的士兵给拦住了。
当时,司马颖下令“达官亲贵,诸关一律不准放行”,司马睿一身贵族气息引起了士兵的注意,眼看就要被抓,关键时刻,一个尾随而来的随从叫宋典(这名字取得实在是,送恩典)的人跑了过来,从地上抄起了一根马鞭敲打着司马睿,并笑着说:“朝廷规矩,达官亲贵不准通行,你一个小舍长怎么也被拘捕了!”
守兵以为他真是一名小小的舍长,就没有再继续审查他的身份,让其通过。
就这样司马睿有惊无险的通过黄河渡口去了洛阳城,此时城内一片大乱,他将母亲夏侯氏接着,一路狂奔,跑回了自己的封国。
不久,北方更乱,北方流民掀起向江南迁徙的狂潮,司马睿也去了江南,这位运气好到爆的琅琊王,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一个更具魅力的朝代,就此到来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