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志祥
01
整个北宋,他必然是绕不过去的人物,凭着一己之力,让北宋娱乐业重新散发着勃勃生机,苏轼垮他有“屈、宋之才”;王安石力赞“(其诗)清新似鲍、谢。”。抗金名将李纲赞他:“如晋宋间人,自有一种风流,所乏者骨格尔。然要是一时才者。”
如此赞扬,有些夸张么?
一点也不。
原因何在?
只因他叫秦观(字少游)。
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十二月,秦观生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
6年后,老父亲秦元化游太学归来,因同学王观及其堂弟王觌(dí)有文名,因此而给其命名为秦观。
这个名字,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响彻整个北宋。
早年的秦观仗着家底殷实,过着豪放慷慨的生活,读书远不如其他北宋名人来得认真,我们熟知的《孝经》《论语》《孟子》《荀子》也只是略通要旨,兵书这类杂学也是在吴兴太守孙觉的指导下开始阅读的,单从这份读书履历表来看,秦观读书并不十分出色,甚至有些拿不出手。
可我们容易忽略了一点,秦观很早开始习赋作文,曾一度进献策论50篇,其中包括大量的谈兵内容。这些谈兵策论搁在今时今日看,依旧十分出彩和精准。
比如,他的《安都》就是针对当时都城开封无险可守而应迁都长安的提议,秦观认为;前代定都长安是依靠地势险要,而本朝则是“以兵为险”,北宋禁军占了军队的主力,大都在京畿附近,足以自恃。要供养这么多京畿军队,补给运输成为重中之重,开封四面平坦,正好便于漕运。
从后来的结果看,都城这一块的缺点,确实如秦观所说,不得不说,在军事领域,秦观依旧有其独特的格局和视野占据了一席之地,只是这份才学被他的文学成就所掩盖,不为世人所熟知罢了。
02
从这个节点来看秦观的人生,30岁以前,他的人生是意气风发的,是舒坦的,是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是肆意的,这一点他早期的诗词可以看出一二。
《望海潮》
秦观
秦峰苍翠,耶溪潇洒,千岩万壑争流。鸳瓦雉城,谯门画戟,蓬莱燕阁三休。天际识归舟。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茂草台荒,苎萝村冷起闲愁。
何人览古凝眸。怅朱颜易失,翠被难留。梅市旧书,兰亭古墨,依稀风韵生秋。狂客鉴湖头。有百年台沼,终日夷犹。最好金龟换酒,相与醉沧洲。
《满庭芳·三之二》
秦观
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霁天空阔,云淡梦江清。独棹孤蓬小艇,悠悠过、烟渚沙汀。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
时时,横短笛,清风皓月,相与忘形。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江风静,日高未起,枕上酒微醒。
毫不客气地说,这是秦观人生之中最快乐,最浪漫的时光,也是他人生最放得开的一段时光,没有科举的压力,没有仕途的坎坷,没有梦想的破碎,有的是年轻人的五陵衣马自轻肥。
生活给了他最温柔,最浪漫的底色,也给了他最理想的状态,凭着过人的才气、聪明劲儿,他早早就留下了自己的代表作——《满庭芳·山抹微云》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写的是秦观与越地一位歌伎的恋情,灯火黄昏,山林微云的傍晚到“纷纷烟霭”的渐重渐晚,再到满城灯火,那一抹惜别停杯,流连难舍之意全在笔尖之上,整个北宋大概也只有秦观有这份浪漫。
由于这首词写得太过经典,一下子就流行开了。大文豪苏轼读后,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秦学士”,从此,秦观便有了“山抹微云君”的绰号。
如此高雅的称号,秦观却不以为然,再好的名号,也比不上一场科举来得实在。
骨子里的浪漫给了他才华,却也让他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功名。
身为读书人,仕途是秦观绕不过去的一道门槛,尽管他早期表现得对科举考试多么的不热情,最终却发现,浪漫如自己也绕不过去,现实早早就告诉他,一个人光靠才华和浪漫是不够的,浪漫的基调可以点缀你的才华,却给不了你理想的生活。
03
为了更好的将骨子里的浪漫进行到底,秦观在家读书准备应考,恰逢好友孙觉(黄庭坚的岳父)将要赴任,秦观作《奉和莘老》《次韵莘老》诗相送。
四月,他准备进京应科举考试,途径徐州(今天的江苏徐州)时得知,大文豪苏轼已从密州(全称是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权密州军州事,密州在今天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当即前往拜谒,去之前写了一首诗对偶像进行了赞扬:“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这是秦观和苏轼的第一见面,这首《别子瞻学士》显然赢得了文豪苏轼的好感。
此时的秦观名不见经传,苏轼已是名满天下的大文豪,徐州太守(郡的最高长官为太守(也称“郡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身份上、名望上的差距并没有影响两人的相识,在见面的第二年,他应苏轼之请写了一篇《黄楼赋》。苏轼读罢,惊呼说:“此屈宋才也!”欣然接纳他为自己的弟子。
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准备参加科考;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路经江宁(现在的南京市)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下,一度心灰意冷的秦观决定再度赴京应试。
命运对秦观是友好的,这一年37岁的秦观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人生想要的东西,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功名在身的那一刻,让秦观多了几分入世的感悟,在这一年,他给自己的字从早年的虚无的“太虚”,改为了更加务实的“少游”。
一切如他在《淮海居士字序》中所说: 今吾年至而虑易,不待蹈险而悔及之,愿还四方之事,归老邑里如马少游,于是改字少游,以识吾过。”
马少游名声并不显,世人只知道他是汉代名将马援之从弟,他从小的表现相比哥哥而言就随意得多,他没想过荣华富贵,也没想过高官厚禄,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优游乡里终此一生。
这个理想被世人看做是小安居乐的理想,在北宋初年并不被世人理解,可世事无常,在经过百年的发展,不少读书人发现,人生所求不能太多,似马少游不求显达,一辈子优游乡里终此一生未尝也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有这种思想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个思想来自一个37岁的中年人,而且还是才名满天下的进士就多少有些不可思议,我们或许可以说,在见证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后,37岁的秦观似乎已经看透了其中本质。
一切原来也只是那么回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激动高兴了一阵时间后,早年的那个意气风发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秦观不见了,取而代之是退避的生活,个性柔软且落寞的秦观,是否从中看到了自己将在官场上遭遇的各种坎坷,我们不得而知,
唯一知晓的是秦观就个性豁达潇洒而言,远不如自己的老师苏轼活得坦荡自然。
04
北宋的党争大概是从宋神宗登上皇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69年开始,这一年北宋开始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也因此拉开了序幕。
一开始的时候双方只是因为政见不同而起了纷争,可随着加入的人数激增,政见不同逐渐演变成了新旧党之间争权夺利的争斗,进而进一步成为了排除异己的争斗。
其中的激烈程度,远远超乎了我们的想象,比后来的清宫剧还要惨烈。
这个时候的秦观进入官场无疑是不友好的,身为大文豪苏轼的弟子,加上本身的才华,从他进入官场的那一刻,就贴上苏轼门人的标签,不管他愿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一生都洗不掉,脱不了。
打击报复很快就找上了他。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其子宋哲宗赵熙继位,因宋哲宗年幼(时年仅九岁),由祖母(高滔滔)以太皇太后身份听政。
高太后执政期间,"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行仁宗之政",起用保守派大臣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范纯仁等,废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这段时间是秦观最欢乐的日子,只是这日子并不长,高太后毕竟不是大周的武则天,所行使的权力,来自幼小的宋哲宗。
八年后,高太后病重,召大臣吕防、范纯仁等入内,对他们说:"我死以后,皇上(宋哲宗、是不会再重用你们的了。你俩应当有自知之明,早些主动退避,让皇上另用他人,免得遭祸。")
几天后,高太后病逝于汴京。
一切如高太后所料,逐渐长大的宋哲宗在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公开表示,自己要继承其父宋神宗的遗志,于是,他迅速启用新派人士,贬谪保守派旧党。北宋的朝局再一次发生变化。
曾经落魄的新党开始纷纷返回朝堂,取而代之的是旧党的人一个个被赶出了朝堂,文名显著的苏轼首当其冲,一次又一次的贬低后,终于被送往了遥远的海南岛,其他苏轼门人,也没有躲过这场灾难,遭贬是基本操作,黄庭坚如此,秦观也如此,而这两大才子最后都死在了广西。
刚开始那会儿,秦观被外放为杭州通判,杭州是个好地方,相比老师苏轼荒无人烟之地,杭州简直是人间天堂了,但秦观天生敏感,从离开汴京前夕,他就觉得这次过后,大家再见面只怕是没有机会了,敏感的他提笔写了一首《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可谓是道尽了他的内心的苦楚,事实证明,秦观的敏感还是有先见之明的,在赶赴杭州途中,朝廷快马加鞭给他送了一道新的命令,他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任酒税(一种收取税收的小吏),这次匆匆忙忙被贬的原因,说起来有些好笑,竟是有御史认为秦观参与编修的《神宗实录》有“污毁先烈”的嫌疑。
这个罪名差点赶上后来秦桧的“莫须有”了,可怜的秦观只能接受。
昔日的浪漫,早已化为了一道一腔悲愤和落寞,在处州两年,秦观处处受人监视,心情郁闷。期间,他写的一阕词反映了他的心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
这首写得太过悲观,流传出去后,不久就有了反响,有人对秦观过于悲伤的情绪表示了担忧,其好友孔毅甫则从这首诗词里,读出了秦观的命运。
看好友孔毅甫看来,曾经那个藏于浪漫在骨髓里的秦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腔悲愤的秦观,人过于悲愤,怕是不长久。
05
有时,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对命运做出的精准判断,在这首充满悲愤诗词过后,新一轮地打击重新落在了秦观的头上,昔日早看他不顺眼的新党,这会儿依旧没打算放过他,弹劾仍在继续:“读佛书,败坏场务”。
于是,一道诏令送来,秦观被遣送到郴州(湖南省东南部)接受编管,这里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衡阳、株洲,荒僻自是不言而喻。
来的时候,恰逢是冬日,破败的驿站、满目萧条的景象以及阵阵的寒气,无比侵扰着秦观的内心,让原本就不十分强大的秦观彻底感到绝望。
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
挥玉箸,洒真珠,梨花春雨馀。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
痛断肝肠,连肠也就无了。
既无,那就无得彻底吧。
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50岁的秦观自横州(现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徙雷州(广东省湛江市),路越走越远,居所越来越荒芜,人生仿佛在一夜之间,看不到任何希望。
如果说有,那么唯有老师苏轼了。
就在这一年,老师苏轼在琼州昌化军(今海南儋县中和镇),这对情谊深厚的师徒,中间只隔着一片大海,去自然是去不了,能做的似乎也就隔海相望了。
能隔着大海望一望彼此,也算是人生的一种藉慰了。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元月,24岁的宋哲宗驾崩,因为没有留下子嗣,同月向太后立端王即位,为宋徽宗。
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一直被打压的苏轼、秦观等人开始迎来了人生最后的好运,新皇继位,大赦天下,63岁的苏轼也在遇赦的名单之中,北归(苏轼被贬在儋州,今属海南岛)途中特地来看他。
心情不错的秦观写了《江城子》一词送给老师苏轼:“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和苏轼乐观精神不同,生活的苦难,以及仕途上的不如意,彻底击垮了秦观骨子里的浪漫,这位曾经的北宋最浪漫的词人,已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再也没了浪漫的底蕴。
苏轼没有多说什么,安慰了几句后,便挥泪告别。但让苏轼没想到的事,这一走竟是永别。
时间只是往前推了一个月而已,52岁的秦观也迎来了他人生的大赦,被朝廷复为宣德郎(一种散官,正七品),放还横州,接到命令的秦观当即起行赶赴横州,一行人行至滕州(今广西藤县)时,秦观游览了光华亭,口渴想要喝水,等人送水至,他面含微笑地看着,就此去世。
同在北归路上的苏轼得知这个消息,大哭不已,两日为之食不下,此后他将秦观的词句抄写在扇子上随身携带,感慨“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至此,这位北宋最浪漫的词人,就此成为了历史,世间已无秦少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