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知识点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也叫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最常见的是由于肩峰、喙间韧带和肱骨间的软组织与肩峰、喙间韧带碰击造成这些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并引起疼痛,有时甚至发生嵌顿。
构成本综合症的疾病包括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肌腱炎,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和肩袖退变等多种病理变化,不同的人的肩峰形态有所不同,分为三型:一型的为肩平肩峰,二型为弧形肩峰,三型为钩形肩峰。
其中钩形肩峰的人群,肩峰下间隙狭窄最容易产生肩峰撞击征,该疾病的发生多由于反复地肩关节伸展运动造成的肩峰下的滑囊和肩袖肌腱发炎,甚至会造成肌腱断裂,患者常感肩关节伸展和内旋动作时疼痛,并且夜间疼痛较为显著。
解剖
肩部由三块骨头组成:肱骨、肩胛骨、锁骨。
肩胛骨有两个骨性标志,称为喙突和肩峰。从喙突附着到肩峰的韧带称为喙肩韧带。肩峰和锁骨之间的连接称为肩锁关节。
肱骨头和这些结构之间的区域称为肩峰下(肩峰下方)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有冈上肌腱(肩袖肌肉之一)、肱二头肌腱长头、肩峰下囊和肩关节囊。
肩部撞击综合征患者在抬起手臂时都会遭受软组织压迫的痛苦。病理机制是肩峰下间隙的结构性狭窄。多种潜在病因使诊断更加困难;它是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确定的,可以通过x射线、超声和磁共振成像得到证实。最初的治疗是保守的,例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浸润和患者锻炼。在60%的病例中,保守治疗在2年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如果症状持续,只要保持肩袖的连续性,并且囊有病理异常,就进行减压手术。正确的病因诊断和治疗选择对于取得良好结果至关重要。关于最佳治疗策略的正式证据水平较低,尚未确定手术或保守治疗是否更好。
肩部解剖学概述(左,上图),显示了由于肱骨头与肩关节顶部,特别是肩峰前外侧部分的病理接触,在手臂抬高时肩峰下撞击并伴有软组织疼痛卡压(箭头,右,上图)的机制(下图)。摘自:Habermeyer P:Schulterchirugie,第4版,2010(1)。经德国慕尼黑Urban&Fischer Elsevier GmbH许可转载
历史
肩部撞击理论的普及可以归功于1972年的Charles Neer博士,他基于尸体解剖和肩部手术中的观察得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在1983年的论文中写道,他认为“肩袖撕裂的95%是由撞击引起的……”
因此,他提出并开发了一种治疗肩部撞击的手术。肩峰成形术,现在更常被称为肩峰下减压(短视频),包括切除肩峰下囊、切断喙侧韧带和剃除肩峰。
手术的目的是在各种肩部运动过程中减少肩峰下间隙内组织的压迫,如冈上肌腱,以减轻症状。
虽然这听起来很合理,但没有具体证据证实肩部撞击理论或手术的益处。然而,在过去的50年里,尼尔的思想对医学、康复和阻力训练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肩峰下减压可以修复肩峰撞击症吗?
考虑到肩峰下减压手术的迅速采用和撞击症发病率的上升,Judge等人在2014年的一篇论文中发现,从2000/2001年到2009/2010年,该手术增加了746.4%,我们预计肩峰下减压术将取得压倒性的成功。
过去5年中有5篇论文将阐明这一主题。
1、Kolk等人在2017年的一项研究对囊切除术(仅切除囊)与囊切除加肩峰成形术进行了比较。作者发现,与单纯的囊切除术相比,在12年的随访中,增加肩峰成形术并没有导致肩部功能的临床相关改善或疼痛的缓解。他们也没有发现12年后肩袖撕裂的患病率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2、Beard等人在2018年进行了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以确定与安慰剂(仅关节镜检查)相比,减压是否改善了疼痛和功能,减压与不治疗的结果是否不同,以及安慰剂与不治疗是否不同。”
这项研究有三个重要结论:
“减压手术和安慰剂手术的结果没有差异……”
“……手术可能不会比不治疗提供临床上显著的益处……”
“接受手术的患者的治疗效果机制可能是安慰剂、术后物理治疗或其他因素的结果。”
3、2019年的一项Cochrane综述是评估研究的金标准,该综述得出结论:“高度确定的证据表明,肩峰下减压在疼痛、功能或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方面没有比安慰剂提供临床上重要的益处。”
根据到目前为止的信息,《英国医学杂志》于2019年制定了一项临床实践指南,强烈建议不要进行手术。“专家组得出结论,几乎所有知情的患者都会选择避免手术,因为手术没有好处,但也有危害,而且很麻烦。”
4、2020年,Lähdeoja进行的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得出结论:“与安慰剂手术( placebo surgery )或运动疗法相比,肩峰下减压手术没有重要益处,而且可能存在轻微的严重危害风险”。
5、最后,Paavola等人在2021年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手术对照试验,以评估关节镜肩峰下减压术(ASD)的长期疗效。他们还包括一个锻炼组进行比较。作者得出结论:“对于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ASD在5年内没有比诊断性关节镜[安慰剂](或运动疗法)更有益处”。他们接着说:“由于目前的证据表明冲击理论已经过时,我们还建议放弃肩部冲击这一术语,因为它指的是这种机械理论。”
这是否意味着肩峰撞击症不存在?
肩部撞击确实发生了,但这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样。Lawrence 等人于 2019 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对患有和不患有肩痛的参与者进行了检查,发现了 3 个重要发现:
1、45%的参与者发生冈上肌腱和喙弓之间的接触。
2、有症状和无症状的受试者之间没有差异。
3、接触在向外上伸展60°时最为常见,这意味着我可能会在打字、吃饭、喝水和做大多数其他日常任务时整天“撞击”我的肩膀。
对于接下来的两篇论文,了解肩峰距离(肩峰和肱骨头之间的距离)只是测量和描述肩峰下空间的一种方法是有帮助的。
Park等人在2020年进行的一项系统综述发现,肩峰距离与肩痛成年人的疼痛之间没有关系。作者还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肩峰下间隙没有随着疼痛或残疾的改善而持续增加。”
Hunter等人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肩峰距离和冈上肌腱厚度比对照组大。”肌腱增厚实际上被认为是一种有益的适应。
回顾上文
那么,到目前为止,在本文里收获了哪些信息呢?
肩部撞击是指肱骨头和上覆肩峰、喙肩韧带和肩锁关节之间的软组织结构(如冈上肌)的压缩。
肩部撞击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由一位外科医生推广,然后他提出了一种手术来治疗这个问题。
如果症状完全是由这些上覆结构的压缩引起的,我们希望去除它们可以改善症状和功能。然而,研究表明,肩峰下减压并不比安慰剂手术好。
肩峰下减压术似乎也不会改变肩袖撕裂的长期患病率。文中没有提到的是,肩袖撕裂也存在于无症状个体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常见,就像许多其他影像学发现一样。事实上,Barreto等人在2019年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大多数异常MRI结果在有症状和无症状的肩膀之间的频率没有差异。”他们研究中的人尽管只有一侧有症状,但双侧肩膀的部分撕裂率相似。
肩峰下间隙的组织压迫很常见,在有症状和没有症状的人中发生的情况相同,并且发生在正常的日常任务中。
肩峰下间隙较小与症状或残疾无关。
肩部撞击的诊断不仅无益,而且可能有害。
Zadro等人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被标记为肩峰下撞击的参与者表达了“心理困扰、不确定感,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Cuff和Littlewood在2018年的一篇论文探讨了被诊断为肩部撞击的患者的信念、经历和观点。
以下是一位患者所说的话:
“肌腱被这块骨头夹住并磨损了。”
“(我们怎样才能让这种疼痛消失?)切除这块骨头。”
“我无法想象任何物理治疗师会如何移动我肩膀上的这块骨头。”
另一位患者说:
“我看不出物理疗法对流泪有什么帮助……我担心我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正如作者所建议的那样,诊断可能会对预期产生负面影响,而预期对康复至关重要,并可能成为康复的障碍。
为什么我的肩膀会痛?
当有人问这个问题时,他们通常是在寻找特定的解剖结构。不幸的是,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确定疼痛的具体原因。
我之前提到,冈上肌腱增厚是肩部疼痛患者的常见症状,而不是肩峰下间隙较小。虽然肌腱增厚通常被视为一种负面发现,但在急性或慢性过度负荷期间,肌腱增厚可能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适应性反应。
因此,对于“为什么我的肩膀会疼?”这个问题的答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能是,你只是做了比肩膀目前能忍受的多一点的事情。想想这个短语——太多,太早。
例如,你可能已经开始了一项新的健身计划,或者增加了当前计划的量、频率或强度,并超越了肩膀目前的恢复极限。它发生了。
对于其他人来说,也许你在多年没有做太多日常工作后决定重新粉刷房子。
不管怎样,你做得太多,太早了。
答案的另一个部分与您的整体健康有关。尽管我们喜欢关注与负荷相关的因素并强调肩部的力量、运动范围和运动,但一个人的总体健康状况会影响症状的发作或持续,例如睡眠习惯、体力活动水平、吸烟状况、营养状况等。这对某些人来说比其他人更是如此。
关于肩部撞击的思考
已经提出了不同的术语,如肩峰下疼痛综合征(SAPS)和旋转袖相关肩痛(RCRSP)。
更重要的问题是,“诊断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为了告知管理层。
这些诊断能做到吗?
他们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正如你现在所知,不建议进行手术。
然而,肩部撞击和其他试图填补其空白的标签已成为与不稳定、冻结肩部无关的任何非创伤性肩部疼痛的全面诊断,以及可能对特定医疗管理有反应的其他一些诊断。
它们试图简化疼痛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同时也缓解了我们对可能导致症状的确切组织结构的不确定性。
但作为一名物理治疗师,只要我知道你正在经历与我刚才提到的其他一些诊断无关的非创伤性肩痛,我们如何命名你的疼痛并不一定会影响康复。
对我来说,更有用的是了解你的年龄、职业、生活方式、睡眠习惯、运动习惯、目标,什么会让你的症状好转,什么会使你的症状恶化,等等。
你可能和其他人有完全相同的诊断,但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大不相同。这些答案就是影响康复的因素。
对于一般疼痛和感觉异常的管理,我们团队通过多年临床摸索,在河北医科大学吴希瑞教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传统治疗方式和现代基础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和理论体系,对于不同症状、不同病程,以及不同的临床特点,先后开发出“一针镇痛”技术、“皮内/皮下埋针”技术,“扳机点击打术”,以及“筋膜拉伸技术”,具有适应症广,见效快,痛苦少,费用低等临床特点,被医患人员广为赞誉。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团队逐步完善了理论基础,从现在基础研究层面多角度解释传统针灸到现代针刺技术的治疗效果,同时扩大了疾病库,涉及疼痛科,内科,外科,妇科及康复科,使之成为临床医生的好帮手。从起步到现在,我们已经培训了全国上千名专业医生,并把技术带回了本地,为本地人民服务,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
专家简介
真实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