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呼吸机制(PRM) 是颅骶疗法的基本概念。它是由威廉·加纳·萨瑟兰博士开发的,其基础是身体内存在一种微妙的、有节奏的运动,特别是在大脑和脊髓周围,这对健康和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将中枢神经系统、脑脊液(一种围绕大脑和脊髓的透明无色液体)和脑膜(围绕大脑和脊髓的三层保护组织)视为一个完整的功能单位。他创造了“初级呼吸机制”(PRM)这个术语来描述这个功能单位的不自主运动和生理功能。这种机制被称为“主要”,因为它是我们功能的基础。它是“呼吸性”的,因为它在生理上促进身体组织的营养和代谢作用。
PRM 是颅骶疗法实践的核心。练习者用手去感受这些微妙的运动,并努力纠正颅骶系统中的任何限制或不平衡。目标是恢复身体的自然节律、改善功能、减轻疼痛并促进整体健康。
主要呼吸机制的 5 个关键组成部分
主要呼吸机制有五个组成部分。它们是整个身体系统的不同但相互关联的功能。
脑脊液的波动
脑脊液 (CSF) 是一种透明无色的液体,充满中枢神经系统 (CNS) 内部和周围的空间。这种液体可以缓冲大脑和脊髓,帮助清除废物并提供营养。
在中枢神经系统周围,脑脊液位于蛛网膜下腔(大脑和脊髓周围两层组织之间的空间:蛛网膜和软脑膜)。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脑脊液位于脑室(大脑中一系列相互连接的腔室,产生并含有脑脊液)、脑导水管(大脑中连接两个脑室的狭窄通道)和脊髓中央管。
脑脊液由脑室脉络丛(细胞和血管网络)产生,主要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但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也参与其中。脑脊液的产生持续进行,直到颅骨中的压力传感器受到刺激,表明已达到最大体积。该信号触发脉络丛停止产生脑脊液。 据信压力传感器位于矢状缝(沿着头骨顶部延伸的接缝或关节,连接称为顶骨的两块大骨头)。
然后脑脊液主要在蛛网膜下腔中围绕颅骶系统循环。当脑脊液循环时,系统中的某个地方会出现脑脊液普遍泄漏。为此,颅骶系统为半封闭液压系统。脑脊液还从蛛网膜下腔进入蛛网膜颗粒(蛛网膜的蘑菇状突出物),加入静脉引流(血液从组织和器官带走并返回心脏的过程)。大多数蛛网膜颗粒位于上矢状窦附近,该窦位于矢状缝下方(压力传感器所在的位置)。为此原因,脑脊液引流刺激压力传感器,表明已达到最小体积。这会触发脉络丛开始产生脑脊液。
矢状窦中的脑脊液流入大脑中的其他窦,最终成为颈内静脉。颈内静脉是一条重要的静脉,它将头、面部、颈部的血液集中引流到心脏之前的终点站。
由于一般通过静脉引流系统渗漏和引流,脑脊液快速引流。因此,脑脊液的产生速度通常是其排出速度的两倍。
脑膜的活动性
脑膜是中枢神经系统(CNS - 大脑和脊髓)的覆盖物,在颅骨和脊柱的骨框架内保护和支持 CNS。
脑膜与颅骨的内表面融合,形成保护和分隔大脑的重要膜。脑膜坚韧且相对无弹性的层是硬脑膜。硬脑膜形成垂直膜(大脑镰和小脑镰),分隔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它还形成将大脑与小脑分开的水平膜(小脑幕)。
更重要的是,脑膜形成了脑脊液在颅骶系统内和周围循环的通道,同时为其引流提供了出口路线。因此,脑脊液的健康波动和脑膜的活动性是相关的。脑膜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上面解释的硬脑膜。第二层是蛛网膜。第三层是软脑膜。软脑膜是一种脆弱的组织,跟随大脑和脊髓的回旋。然而,蛛网膜并不遵循大脑的卷积。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的空间很重要,因为它是脑脊液循环的通道。这个空间称为蛛网膜下腔。脑膜所有三层的独立活动对于蛛网膜下腔容纳脑脊液的健康循环至关重要。
颅骨的活动度
如上所述,脑膜与颅骨的内部融合。因此,颅骨的活动性与脑膜的活动性是相互关联的,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和引流。
除颞下颌关节(TMJ)和蝶枕软骨联合(SBS)外,颅骨之间的大多数连接都是缝合关节。缝合线是颅骨中两块骨头相交处的纤维关节。这些骨头沿着锯齿状或锯齿状的边缘互锁,形成牢固的连接。
随着年龄的增长,缝线中的纤维组织逐渐被骨所取代。因此,传统上认为颅骨没有运动。然而,经过 Sutherland 博士和 Upledger 博士多年的研究和研究,现已确定每块颅骨都有缝合线允许的固有的、不自主的运动。缝合线的形状使铰接的颅骨像时钟的齿轮一样轻微地耦合运动。
任何固有的颅骨运动的限制不仅会影响局部结构,还会影响身体的其他部位。例如,顶骨的限制可能会影响矢状缝的活动性,其中有用于脑脊液调节的重要压力传感器。它最终会扰乱脑脊液波动的整体节奏。
由于脑脊液的节律性波动至关重要,颅骨的节律性运动对于整个身体功能也很重要。身体两侧的颅骨通常是成对的,而中心的骨头是单个或不成对的骨头。当脑脊液充盈和排出时,不成对的骨头会弯曲和伸展。由于通过缝合线的齿轮状连接,这些运动伴随着成对骨骼的外旋和内旋。
髂骨之间骶骨的不自主运动
骶骨是一块巨大的三角形骨头,位于脊柱底部、尾骨上方。髂骨是形成骨盆最上部的大型翼状骨骼。骶骨和髂骨在身体两侧形成关节。
部分颅脑膜离开颅骨覆盖脊髓。这称为硬脑膜管。颅脑膜的延续连接到骶骨和尾骨的第二节。这使得颅骨和骶骨通过脑膜的张力像一个整体一样移动。因此,硬脑膜管也被称为“相互张力膜”。
当脑脊液被填充时,硬脑膜管被拉向颅骨顶部,使骶骨的前部向上拉(反旋)。当脑脊液排出时,会发生相反的情况。这会通过脑脊液的波动产生独立于髂骨的骶骨不自主运动。因此,骶骨的不自主运动与脑脊液的波动也有相关性。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的固有运动能力
萨瑟兰博士提出,中枢神经系统 (CNS) 内存在一种固有的运动,具有有节奏的正弦周期。这种固有的运动被称为运动性。
后来,厄普莱杰博士在一次脊柱手术中观察到了中枢神经系统固有的、有节奏的运动。
正弦周期由两个阶段组成,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先缩短和加宽,然后延长和缩小。它们类似于颅脑膜和骶骨之间的整个连接的行为以及脑脊液波动和颅骨的不自主运动。这些阶段分别称为吸气和呼气。
萨瑟兰博士认为,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的起源位于大脑第四脑室的底部。第四脑室是控制呼吸、循环、消化和排泄的中心。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内或脑干延髓上部。
结论
主要呼吸机制是颅骶疗法的基本概念,描述颅骨、骶骨、脑脊液以及大脑和脊髓周围的膜的微妙节律运动。通过利用这些节奏,手法整骨治疗师旨在恢复平衡并促进身体的自然愈合过程。
参看文献:
Diminutto, D. (2022). Involuntary Mechanism Module. Manual Osteopathic College of Canada.
Parsons, J., & Marcer, N. (2005). Osteopathy: Model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actice.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https://www.embodieddynamics.net/post/understanding-craniosacral-therapy-part-2-primary-respiratory-mechanism
对于一般疼痛和感觉异常的管理,我们团队通过多年临床摸索,在河北医科大学吴希瑞教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传统治疗方式和现代基础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和理论体系,对于不同症状、不同病程,以及不同的临床特点,先后开发出“一针镇痛”技术、“皮内/皮下埋针”技术,“扳机点击打术”,以及“筋膜拉伸技术”,具有适应症广,见效快,痛苦少,费用低等临床特点,被医患人员广为赞誉。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团队逐步完善了理论基础,从现在基础研究层面多角度解释传统针灸到现代针刺技术的治疗效果,同时扩大了疾病库,涉及疼痛科,内科,外科,妇科及康复科,使之成为临床医生的好帮手。从起步到现在,我们已经培训了全国上千名专业医生,并把技术带回了本地,为本地人民服务,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
专家简介
真实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