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疼痛评估和治疗

文摘   2024-10-16 12:50   河南  

1、肌筋膜疼痛症状

以下症状通常与肌筋膜疼痛相关:

  • 对压力敏感的酸痛点 - 主要位于肌肉中

  • 钝痛、酸痛和挥之不去的疼痛

  • 深层肌肉疼痛而不是关节疼痛

  • 四肢可能感觉轻微无力、沉重和僵硬

  • 疼痛大多发生在特定部位,并且有明确的疼痛点

  • 患者经常想要按摩,但发现它只能暂时缓解症状

  • 患者往往会发现热水淋浴和浴缸可以缓解(至少在短时间内)

  • 患者通常发现活动和锻炼有助于减轻症状

  • 疼痛与运动没有密切关系

  • 目前尚无明确的损伤机制,但极端姿势、运动或温度通常会加剧症状

  • 疼痛大多是间歇性的,但每次发作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即几周/几个月)

  • 疼痛可以四处转移,甚至转移到身体的对侧——这是触发点不太常见的症状



2、肌筋膜治疗技术分类

  1. 仪器辅助软组织松动 (IASTM)

  2. 触发点释放

  3. 选择性功能运动评估(SMFA)

  4. 肌内效贴

  5. 干针技术

  6. 泡沫滚轴

  7. 练习


3、仪器辅助软组织松动术 (IASTM)

器械辅助软组织松动术 (IASTM)是一种广为人知且公认的肌筋膜限制治疗方法。它利用专门设计的仪器来松动疤痕组织和肌筋膜粘连。IASTM 的一个例子是 Graston® 技术(见图 1)。其他工具/公司包括:Técnica Gavilán®、Hawk Grips®、功能和动力学治疗与康复 (FAKTR)®、Adhesion Breakers® 和 Fascial Abrasion Technique™。

图1

这些 IASTM 仪器对临床医生来说具有机械优势,并使它们能够进一步渗透到组织中。有人提出,使用仪器来实现软组织动员可能会增加治疗师和患者的“振动感”。这可以增强治疗师注意到组织特性变化(例如组织粘连)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客户对其组织感觉任何变化的认识。

正如 Cheatham 等人总结的那样,人们相信 IASTM 能够:

  • 通过吸收过度纤维化刺激结缔组织重塑

  • 响应成纤维细胞的招募,诱导胶原蛋白的修复和再生

这导致了以下内容的释放和崩溃:

  • 疤痕组织

  • 粘连

  • 筋膜限制

奇塔姆等人进行了系统审查来评估 IASTM 的证据:

  • 评价中纳入了七项随机对照研究

  • 五项研究将 IASTM 与肌肉骨骼疾病参与者的对照或替代干预措施进行了比较

  • 研究显示差异不显着 (p>.05) - 即对照组和研究组的结果相同

  • 两项研究发现,与对照或替代干预措施相比,IASTM 可以显着 (p<.05) 短期(即长达 24 小时)关节活动范围增加

Graston® 技术

“Graston Technique® (GT) 是一种独特的、基于证据的器械辅助软组织动员形式,使临床医生能够有效且高效地解决软组织病变和筋膜限制,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GT 使用专门设计的不锈钢器械,独特的治疗边缘和角度提供有效的手动治疗手段,与适当的治疗练习相结合,可以恢复无痛的运动和功能。这些仪器还可用于诊断性评估动力链,以有效的方式利用区域相互依存的原则。”

Graston® 技术的治疗方案有几个组成部分:

  • 检查

  • 热身

  • IASTM 治疗(例如每个病变 30-60 秒)

  • 治疗后拉伸

  • 强化

  • 冰敷(当关注亚急性炎症时)

图2

根据 Graston® 技术,有经验和轶事证据表明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 分离和分解胶原蛋白交联,张开和拉伸结缔组织和肌肉纤维

  • 促进慢性肌肉保持模式的反射变化(抑制异常张力/防护,通过改善感觉输入来减轻疼痛)

  • 改变/抑制脊髓反射活动(易化节段)

  • 增加流入和流出该区域的血流速度和流量(血管生成与血流立即局部增加)

  • 增加该区域的细胞活性,包括成纤维细胞和肥大细胞

  • 增加继发于肥大细胞活性的组胺反应


Graston® 技术的适应症

  • 跟腱炎/肌腱变性

  • 腕管综合症

  • 颈胸扭伤/拉伤

  • 纤维肌痛

  • 外上髁炎/上髁病(网球肘)

  • 腰骶部扭伤/拉伤

  • 内上髁炎/上髁病(高尔夫球肘)

  •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 髌股关节疾病

  • 足底筋膜炎/足跟痛

  • 术后(取决于术后方案)

  • 肩袖肌腱炎/肌腱变性

  • 疤痕组织/术后疤痕(闭合后)

  • 中枢和/或外周过敏的患者(轻抚/刷牙模式有助于脱敏)

  • 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夹胫痛、Shin Splints) 

  • 扳机指

  • 女性健康问题(例如乳房切除术后和剖腹产疤痕)



4、触发点释放术

主要触发点与次要触发点

  1. 主要或中央触发点:位于肌腹中心的触发点,运动终板进入肌肉。它们是由相关肌肉的急性或慢性超负荷引起的。它们不会因为其他肌肉的活动而被激活。

  2. 次要或卫星触发点:响应周围肌肉中的主要触发点而出现的触发点。当中心触发点治愈时,它们通常会自发消退,但它们也可以形成簇。

触发点类型

  1. 主动触发点:触诊/直接压力时引起压痛或牵涉痛的点。疼痛持续且肌肉弹性减弱/无力。大多数中央触发点和一些卫星触发点处于活动状态。触发点的烦躁程度决定了疼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2. 非活动或潜在触发点:感觉像触发点的肿块/结节。它们具有与主动触发点相同的特征,但不太严重。疼痛不是持续的,而是诱发的(例如触诊时)。它们被描述为“紧张的肌肉带中的过度过敏灶”,并且往往与压痛、局部抽搐反应和/或触诊时的牵涉痛有关。潜在触发点可以被激活并成为主动触发点。

  3. 弥漫性触发点:通常发生在患有严重姿势畸形且涉及整个身体象限的个体中。当存在响应中心触发点而发展的多个卫星触发点时,次要触发点被标记为“扩散触发点”。

  4. 附着触发点:腱骨连接处通常变得非常敏感。如果不治疗,这些可能会导致或加速邻近关节的退行性过程。

  5. 韧带激痛点:有证据表明,韧带中也可能出现激痛点。例如,已经发现脊柱前纵韧带的触发点会导致颈部不稳定。同样,解决髌骨韧带和腓骨副韧带中的触发点可能有益于膝关节疼痛综合征。

触发点疗法的适应症

  1. 重复性/急性微创伤

  2. 维生素缺乏症

  3. 不良姿势

  4. 睡眠障碍

  5. 关节问题

  6. 肌肉纤维的慢性压力或心理压力

  7. 慢性感染

  8. 神经根病

  9. 沮丧

  10.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11. 高尿酸血症

  12. 低血糖

触发点疗法的禁忌症

  1. 癫痫

  2. 哮喘

  3. 怀孕

  4. 高血压

  5. 患者疼痛耐受度

  6. 焦虑和压力

  7. 愈合的急性阶段或开放性伤口、烧伤

  8. 医疗状况,例如肺炎、肾、肝或呼吸衰竭

  9. 糖尿病伴坏疽

  10. 出血性疾病和血液稀释剂的使用

  11. 严重动脉粥样硬化

  12. 不稳定的高血压

  13. 震惊

  14. 传染病

触发点治疗的干预措施

  1. 修改或消除日常微压力源

  2. 姿势矫正和训练,广泛的患者生活方式教育(人体工程学)

  3. 被动拉伸技术和/或泡沫轴每天拉伸几次

  4. 自我按摩,每天几次,尤其是深度抚摸按摩,有节奏地朝一个方向进行

  5. 强化:最初仅进行等长练习,然后进行等张练习

  6. 肌内贴技术

  7. 氯乙烷喷雾拉伸技术

  8. 手动淋巴引流 (MLD),因为触发点的存在可能会阻碍淋巴液流动

  9. 其他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技术:相互抑制(RI)、等长放松(PIR)、收缩放松/保持放松(CRHR)、收缩放松/拮抗收缩(CRAC)


5、选择性功能运动评估(SMFA)

选择性功能运动评估(SFMA) 由 Gray Cook 及其同事开发。他们还开发了功能运动系统。SFMA 是一种临床模型,旨在识别运动模式功能障碍,从而帮助诊断和管理肌肉骨骼疾病。

SFMA 是一个只能由医疗专业人员执行的诊断系统。SFMA 评估分为七个顶级测试。每个测试结果都会给出以下分数之一:

  1. 功能性/疼痛性 (FP):患者完成动作,但感到疼痛

  2. 功能障碍/无痛 (DN):患者无法完成运动,但没有疼痛

  3. 功能障碍/疼痛 (DP):患者无法完成动作并感到疼痛

  4. 功能性/无痛 (FN):患者完成动作时没有疼痛

SFMA 评估模式:

  1. 颈椎形态

    1. 屈曲:下巴触碰胸部

    2. 延伸:抬头看天花板

    3. 屈曲旋转:将下巴触碰锁骨,每侧重复一次

  2. 上肢旋转

    1. 外旋外展:将手臂伸到头部周围并尝试触摸对侧肩胛骨的上角

    2. 内旋内收:将手臂伸到背部并尝试触摸肩胛骨的下角

  3. 多节段屈曲:向下伸手触碰脚趾

  4. 多段延伸:达到开销并尽可能延伸

  5. 多段旋转:身体尽可能向两侧旋转,保持双脚平放在地板上

  6. 单腿站立:单腿站立,另一条腿保持髋关节屈曲 90 度或以上至少 10 秒

  7. 过头深蹲:双手举过头顶,双脚分开约与肩同宽,尽可能蹲下,同时保持双脚放在地板上

示例:过头深蹲和上肢模式

  • 上肢模式 - 外展/外旋和内收/内旋:可以通过治疗前臂和后臂线来解决

  • 后臂线(第三束):

  1. 背阔肌

  2. 胸腰筋膜

  3. 胸腰筋膜对侧骶筋膜

  4. 胸腰筋膜对侧臀大肌

  5. 股外侧肌

  • 前臂线(第三束):

    1. 胸大肌

    2. 外斜肌

    3. 内斜肌对侧长收肌

    4. 股薄肌对侧外斜肌

    5. 鹅外斜肌对侧

    6. 胫骨外斜肌对侧骨膜

    SFMA 可与触诊和目视观察结合使用。然后评估并重新评估功能失调的运动非常重要。请点击此处了解有关上肢肌筋膜链的更多信息。


    6、肌内效贴

    Zang等人最近进行了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以评估运动贴作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干预措施的证据。其中包括 20 项随机对照试验,共有 959 名参与者。他们发现:

    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肌内效贴在降低干预后疼痛强度方面更有效

    与其他非侵入性技术相比,肌动贴在减轻随访时的疼痛强度方面更胜一筹

    没有发现对残疾/功能的影响

    因此,Zhang等人得出的结论是,有统计证据支持使用肌动贴来减轻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强度并改善干预后的活动范围。


    7、干针技术

    Charles等人进行了一项系统评价,以评估手法治疗技术、干拔罐和干针对肌筋膜疼痛和触发点的影响。八项手法治疗研究、23 项干针研究和两项干拔罐研究符合纳入标准。作者发现:

    • 有适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支持手法治疗的使用

    • 与对照组、假治疗和其他治疗相比,干针疗法的证据非常低至中等

    • 缺乏有关干拔罐的数据


    8、泡沫轴滚压

    Kalichman和 David对自我肌筋膜释放 (SMFR) 对肌筋膜疼痛、肌肉灵活性和力量的影响进行了叙述性回顾。他们发现:

    • 过去 10 年来,治疗师和健身专业人士主要使用泡沫轴滚压来实施 SMFR 作为治疗/维护工具

    • 使用 SMFR 后关节活动范围可显着增加

    • SMFR 治疗后肌肉力量没有下降,表现也没有改变

    • SMFR 被健康专业人员广泛用于治疗肌筋膜疼痛

    然而,作者指出,没有临床试验评估 SMFR 对肌筋膜疼痛的影响。

    Hughes 和 Ramer 进行了系统回顾,以确定肌筋膜滚动应该应用多长时间才能实现最佳恢复以及运动范围和表现的改善。他们发现:

    • 肌筋膜滚动的“最有证据支持的”好处是减少肌肉酸痛

    • 八项研究中有七项发现疼痛/酸痛有短期减轻

    • 每块肌肉的最短滚动时间为 90 秒似乎是有益的

    • 17 项研究运动范围的研究中有 10 项发现滚动后有显着改善,但结果并不一致

    • 滚动后对性能没有显着影响

    因此,作者得出结论,为了实现短期减轻疼痛/酸痛,患者应该对每个肌肉群进行至少 90 秒的肌筋膜滚动(未发现上限时间限制)。然而,没有研究表明肌筋膜滚动与运动表现或运动范围的长期改善相关,并且当前数据不足以对运动范围的急剧变化提出建议。


    9、练习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解决上肢肌筋膜疼痛的练习:

    1. 坐在滚动椅上:手掌朝下放在您面前的桌子上。将臀部向后滑动,直到肘部几乎伸直。将脚放在地板上,用中背部和核心肌群向前拉

      1. 进展:放在手掌内侧

      2. 进一步进展:将手掌放在网球上并向前拉

    2. 桌子或墙壁伸展:掌心向下,转动臀部,保持双脚平放在地板上,向相反方向旋转。将颈部向与躯干相同的方向转动。

      1. 进展:如上所述,但面朝上

      2. 进一步进展:如上所述,但增加手腕和手指的伸展


    参考文献:

    1.  Ingraham P. The complete guide to trigger points and myofascial pain [Internet]. Pain Science. 2021 [accessed 29 November 2021]. Available from: https://www.painscience.com/tutorials/trigger-points.php

    2.  Cheatham SW, Lee M, Cain M, Baker R. The efficacy of instrument assisted soft tissue mobiliz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The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Chiropractic Association. 2016 Sep;60(3):200.

    3.  Baker RT, Nasypany A, Seegmiller JG, Baker JG. Instrument-assisted soft tissue mobilization treatment for tissue extensibility dysfun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thletic Therapy and Training. 2013 Sep 1;18(5):16-21.

    4. Lee JJ, Lee JJ, Kim DH, You SJ. Inhibitory effects of instrument-assisted neuromobilization on hyperactive gastrocnemius in a hemiparetic stroke patient. Bio-medic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14 Jan 1;24(6):2389-94.

    5.  Graston Technique®. What is Graston Technique®? Available from: https://grastontechnique.com/Patients/FAQ/ (accessed 28 November 2021).

    6. Team NAT. Trigger point therapy - what are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rigger point? [Internet]. NielAsher. 2017 [accessed 29 November 2021]. Available from: https://nielasher.com/blogs/video-blog/71233797-what-are-the-different-types-of-trigger-point

    7.  Vázquez-Delgado E, Cascos-Romero J, Gay-Escoda C.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trigger points: a literature review. (I): Epidemiology, clinical treatment and etiopathogeny. Med Oral Patol Oral Cir Bucal. 2009;14(10):e494-8.

    8. Ge HY, Arendt-Nielsen L. Latent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Curr Pain Headache Rep. 2011;15(5):386-92.

    9.  Pandya R. Myofascial Pai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Course. Plus , 2021.

    10.  Cook G Movement: Functional Movement Systems: Screening, Assessment, and Corrective Strategies. On Target Publications; Santa Cruz, CA: 2010

    11.  Cook G, Burton L, Hoogenboom BJ, Voight M.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ing: the use of fundamental movements 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 - part 1. Int J Sports Phys Ther. 2014;9(3):396-409.

    12. Riebel M, Crowell M, Dolbeer J, Szymanek E, Goss D. Correlation of self-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 and the sele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 (SFMA): an exploration of validity. Int J Sports Phys Ther. 2017; 12(6):931-947.

    13.  Stanek JM, Smith J, Petrie J. Intra- and 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the sele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 (SFMA) in health participants. Int J Sports Phys Ther. 2019;14(1):107-16.

    14.  Ward P. SFMA and Anatomy Trains: Concepts For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Internet]. Sports Rehab Expert [accessed 29 November 2021]. Available from: https://www.sportsrehabexpert.com/public/472.cfm

    15.  Wilke J, Krause F, Vogt L, Banzer W. What is evidence-based about myofascial chains: a systematic review.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16 Mar 1;97(3):454-61.

    16.  Zhang XF, Liu L, Wang BB, Liu X, Li P. Evidence for kinesio taping in management of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019 May;33(5):865-74.

    17.  Charles D, Hudgins T, MacNaughton J, Newman E, Tan J, Wigger M.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anual therapy techniques, dry cupping and dry needling in the reduction of myofascial pain and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 2019 Jul 1;23(3):539-46.

    18. Kalichman L, David CB. Effect of self-myofascial release on myofascial pain, muscle flexibility, and strength: a nar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 2017 Apr 1;21(2):446-51.

    19.  Hughes GA, Ramer LM. Duration of myofascial rolling for optimal recovery, range of motion, and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2019 Dec;14(6):845.


    对于一般疼痛和感觉异常的管理,我们团队通过多年临床摸索,在河北医科大学吴希瑞教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传统治疗方式和现代基础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和理论体系,对于不同症状、不同病程,以及不同的临床特点,先后开发出“一针镇痛”技术、“皮内/皮下埋针”技术,“扳机点击打术”,以及“筋膜拉伸技术”,具有适应症广,见效快,痛苦少,费用低等临床特点,被医患人员广为赞誉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团队逐步完善了理论基础,从现在基础研究层面多角度解释传统针灸到现代针刺技术的治疗效果,同时扩大了疾病库,涉及疼痛科,内科,外科,妇科及康复科,使之成为临床医生的好帮手。从起步到现在,我们已经培训了全国上千名专业医生,并把技术带回了本地,为本地人民服务,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


    专家简介
    真实病例

    精彩回放


    乐康A医聊
    为了证明我是专业的,一晃,做这个号已经8年了所以嘞,爱看不看,别给我扯淡,哥是你一生追赶不到的妄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