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原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学科路径探析——以边疆安全学为例
文摘
2024-10-16 18:16
北京
基金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启计划”资助(2024QQJH092)、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重点学科“中国边疆安全学”(DF2023ZD06)阶段性成果。张高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边疆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推进相应的学科发展为学理基础和人才供给来源。为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水平,可进一步探索多元学科路径,发挥多元学科研究者的合力,共同推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统一性。在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下建设边疆安全学,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边疆民族地区繁荣稳定基础提供重要的学科支撑。边疆安全学以边疆场域下的国家安全为研究对象,涉及范围涵盖“三边”,而其研究议题包括传统、非传统及新型安全问题三方面。从自身定位来看,边疆安全学具有综合、特定、融通国际国内、应用型等属性。当前,可从明确边疆安全学分支方向体系、建设边疆安全学学术共同体、打造边疆安全学研究力量,以及提升边疆安全学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四个方面进一步实践,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下的边疆安全学建设。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安全学;边疆安全学;交叉学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维护中国边疆安全具有内在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就曾深刻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疆域的形成过程中,面临着各类安全威胁,如外部侵略势力的来犯或边疆地区少数分离主义的图谋。一部中国疆域和边疆的形成和建设史,就是一部中国多民族携手团结一致御外、共同维护祖国边疆安全的历史。在此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形成并日益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更进一步强调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中,也亟须通过学科化的方式,不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供给和宣传教育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研究空间和理论跨度极其广阔的宏观性议题,可依托相关多元学科,尝试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学科路径探索。特别是现阶段,在中国国家安全学已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中独立一级学科的背景下,可尝试结合中华民族维护边疆安全的历史,特别是党带领各民族群众稳边固边、兴边富民的实践,建设独具特色的边疆安全学,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学科路径之一。边疆安全学的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第一,边疆安全学的建设,将进一步梳理清晰多民族团结协作是实现中国边疆安全的历史经验和必由路径这一基本逻辑,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第二,边疆安全学的建设,将构建起基于边疆场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对内通过民族团结宣讲、国家安全主题教育等方式,进一步凝聚起边疆民众的家国情怀,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外则有利于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世界更加了解稳边固边、兴边富民的中国成功经验。第三,边疆安全学的建设,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大量的专门性人才供给,并可依托国家安全教育通识课程,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因此,本文将尝试以此为出发点,深入探析中国边疆安全学的理论内涵、自身定位及其推进要点等问题。当前,中国国家安全学已形成国家安全思想与理论、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治理、国家安全技术等四个二级学科发展方向,成为培养国家安全高层次和特殊人才的重要保障。同时,在国家安全学体系的细分方面,由于国家安全学具有鲜明的“横切延伸性”,这使得对国家安全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按现有四个二级学科进行推进,也可尝试通过国家安全学与相关国家安全问题进行交叉,形成新的研究路径。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三大层面均面临着风险挑战,而边疆地区则是这三个层面风险重要的汇集地,极易对国家安全形成威胁。因此可尝试通过国家安全学与边疆安全问题交叉,在国家安全学视阈下对边疆安全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出发点的边疆安全学,需要在研究对象层面聚焦边疆安全的状态与能力,探索各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如何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推动边疆安全,在研究范围层面则包含中国的边疆、边界和中国周边国际环境等在内的“三边”,而研究议题则体现为边疆场域下的传统、非传统及新型安全问题。(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维护边疆安全状态并打造边疆安全能力近年来,在国家安全学的发展中,国家安全学的研究对象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国家安全是国家安全学需研究的主要对象自不必言,但关于作为国家安全学研究对象的“国家安全”具体包含哪些内涵,则形成了状态论、“状态+能力”论等核心观点。同时,相关学者在研究中,也进一步优化相关理论,力争实现不同观点间的融合,如刘跃进就在状态论的框架下,将“没有内外威胁危害的状态”进一步发展为“不受内外威胁危害的状态”,进一步兼容国家安全能力这一层次的内涵。因此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就采用了“状态+能力”的观点,强调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2024年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也延续了“状态+能力”论的这一观点。与之对应,国家安全学视域下的边疆安全学,其研究对象即为边疆这一特殊场域下的国家安全,同时其也可进一步拆解为状态与能力两大组成部分:第一,边疆地区的国家安全状态。中国边疆是统一多民族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稳定离不开中国边疆的稳定,边疆地区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更应该看到,相较于内陆地区而言,边疆地区位于一国与他国交往的前沿地带,是国家安全问题首当其冲的风险感知地、压力承载地、矛盾高发地,边疆地区的国家安全挑战异常严峻。因此,边疆安全学需以实现边疆安全状态为重要研究对象,特别是全面梳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团结协作在实现边疆安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探寻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振兴边境、富裕边民来实现边疆的长治久安,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实现边疆安全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边疆地区的国家安全能力。自古至今,中国边疆地区的安全状态始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确保边疆的安全稳定、提升维护边疆安全能力,确保边疆各民族的融洽相处与共同发展,历来是中央政府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封建王朝时期,中国边疆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周边游牧部落的入侵,主要体现在陆上边疆场域。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者的来袭,中国边疆面临的安全威胁拓展到包含陆疆和海疆在内的整个边疆场域。特别是当前,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作用。进一步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需要以共同体原则突破西方民族国家范式,破解国家认同困境和族群治理难题等,防止边疆地区出现文化疏离等问题,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更考验我们的边疆安全能力,需要通过边疆安全学进行深入探索。(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关注涵盖“三边”的边疆安全“中国边疆”是一个地理概念或称之为“地理空间”,是历史发展而来的,靠近国界线的领土。边疆安全学的研究范围自然以边疆这一特定场域为核心。与此同时,作为边疆安全学研究范围的边疆可进一步拓展为包含中国的边疆、边界和中国周边国际环境等在内的“三边”,具体体现为:第一,中国的边疆地区。中国的边疆地区主要包括陆地边疆与海上边疆,陆地边疆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九个省区,同时,也可将有边界线,且又具有自身历史、文化、民族诸方面特点的边境县、市总和称之为小边疆地区。另一方面,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海疆也是中国边疆的重要构成,其范围应包括我国拥有主权的海域、我国拥有主权或管辖权的岛屿、沿我主权海域的陆地等三部分。边疆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以国家认同为核心休戚与共、水乳交融的共同体。第二,中国与邻国间的边界。国家边界是划分国家领土范围的界线,也是国家行使领土主权的界线。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地理大国,这就决定了中国与邻国间的边界主要包含陆上边界与海上边界两部分。在陆上边界方面,中国与14个国家陆上相邻,有效维护陆上边界安全,是边疆安全乃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海上边界方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规定涉海分区最为核心的国际法,严格意义上来说,一国的海上边界主要是该国领海外缘线,但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一国在其领海的毗连区、大陆架自然延伸等区域均享有一定特殊权利,因此,海上边界的范围可相应扩大。第三,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中国边疆的发展自然也需要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全面推进,在“一带一路”倡议与“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共同助推下,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全面推进。但也应该看到,近年来,在大国战略竞争的国际背景下,美西方国家大举渗透中国周边地区,拉拢、利诱、怂恿相关国家在地区热点问题上挑衅中国,而印度、菲律宾等中国的陆上或海上邻国,也试图利用美西方的支持,在陆上领土、岛屿及海洋划界等问题上向我发难,伺机攫取非法利益。周边这一态势直接危害到了我国边疆安全,是边疆安全学需要着重研究并尝试提出现实应对及解决方案的重要指向。(三)传统、非传统及新型边疆安全问题均关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核心。随着时代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外延不断拓展,生物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安全等新型国家安全问题也成为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前思考以研究边疆场域国家安全问题为核心的边疆安全学,也应以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问题以及新型安全问题为其主要研究议题,具体体现为:首先,边疆场域下的传统领域国家安全问题。从历史角度来,边疆地区面临严峻的传统安全问题。在封建王朝时期,边疆这一概念的提出,本就具有鲜明的军事防御考量,即确定一定区域的军事防卫缓冲地带,以拱卫国家中心地带的安全和稳定。也可看到,中国历史上相当多的王朝正因为没有很好治理边疆民族地区,从而走向衰亡。而当前,虽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未改变,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边疆地区的政治安全、领土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风险依旧突出,需引起高度关注。特别是在民族地区,要严防境外敌对势力假借民族、宗教等议题对我发难,挑拨、干扰和破坏我国边疆地区民族关系。在边疆地区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维护边疆安全态势整体稳定。其次,边疆场域下的非传统领域国家安全问题。非传统安全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安全而形成的概念,主要源于学者对冷战后非军事安全问题进一步显像化这一趋势的思考。具体到中国边疆场域下,后冷战时代,边疆地区成为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沿阵地,承担着与周边国家进行更加密切的边境贸易、文化交流等职能,同时需防范跨境资源分配不均、输入性恐怖主义等问题,因此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的当下,边疆地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再次,边疆场域下的新型国家安全问题。相较于主要兴起于冷战结束后的非传统安全研究而言,生物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安全等新型安全问题直至近年来才真正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系中正式的组成部分。新冠疫情直接推动了对生物安全的认识,美西方在科技领域对华制裁使得人工智能和数据的安全问题进一步突出。因此,新型国家安全问题可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并列存在,而其未来也呈现出开放态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将有新的安全领域列入其中。具体到边疆地区而言,也存在相关的新型国家安全问题,如,边疆地区是一国与周边国家交往的前沿地带,如何避免邻国生物安全风险的输入十分重要。再如,边境地带安全态势复杂,人工智能技术可提升对边境地带的智能化监测,相应地,监测数据的安全性也变得更加重要。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环境下,大语言模型及自媒体平台等也可能成为境外势力在我边疆民族地区进行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路径,会对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不利影响,需引起高度重视。边疆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角度来看,边疆的繁荣与稳定涉及“稳定”“发展”“强边”等多元维度。边疆安全主要关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在历史及现实中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提升边疆安全稳定水平,边疆发展应聚焦兴边富民,探索如何通过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安全,而强边则关系维护国家安全的边防线,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边疆繁荣与稳定的保障水平。其中,边疆安全学建设研究,以边疆多元国家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各民族团结协作维护中国边疆安全的历史、总结党领导各民族群众深化边疆安全的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人才供给。总体而言,边疆安全学的自身定位体现为:国家安全学是一门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新型交叉学科,政治追求是国家安全学的核心目标。同样,在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下,边疆安全学的核心目标应包括全面梳理中国古代各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全的历史、深刻总结党带领各族人民群众稳边固边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科基础和宣传平台,更以边疆安全学推动边疆安全教育深入开展,夯实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体意识,实现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因此,边疆安全学的建设需全面传承国家安全学的鲜明政治属性,始终树牢政治意识,夯实政治追求。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边疆安全学的建设涉及诸多相关学科,需要以系统思维加以综合推进。例如,全面梳理中国古代各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全的历史,需要从历史的视角出发,重点以民族学、宗教学、考古学等学科路径,挖掘相关史料素材,把各民族共同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安全的历史提炼好、总结到位。又如,近代以来,在西方殖民者的侵蚀下,中国边疆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实现了边疆的稳定和发展,如何讲好这一主题,也需充分发挥各相关学科的重要作用,实现研究视角的综合化。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作为国家安全学研究议题的国家安全问题,涉及传统、非传统以及新型领域等多元领域。衡量一个问题是否是国家安全问题,主要看三点,即:是否涉及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家核心利益或重大利益,是否造成危险和威胁,是否被列入国家安全议程。因此,只要某个领域符合以上三点,那么这个领域便应该纳入国家安全的领域之中。只不过,同一领域内,一些安全问题的烈度更高、威胁更大、危害到了国家核心或重大利益,那么这就是国家安全问题。而烈度较低的则是公共安全问题,且如果安全问题的烈度极低,那么相关问题都无须动用公共权力进行解决,但也要注意防止安全烈度的演化,特别是较低烈度的安全问题演化为较高烈度的安全问题,形成国家安全威胁。边疆安全学也应准确区分涉及的“安全领域”与“安全烈度”。从安全领域来看,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的边疆安全学也涉及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和新型安全。同时,未来随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与时俱进,边疆安全学所涉及的安全领域也需同国家安全学的安全领域同步演进。但其中,边疆安全学由于聚焦于边疆这一场域,这使得其在国土安全等特定领域的安全风险更为突出,需着重加以探讨;更为重要的是,从安全烈度的角度来看,边疆安全学所涉及的边疆场域安全问题,是其中的高烈度安全问题,是各族人民群众需携手解决的危害到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家核心利益或重大利益的安全问题,区别于公共安全问题等。一方面,边疆安全学必须充分关注“边疆安全对于中国自身安全深刻影响”这一重要议题。边疆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地理场域,从其自身特点来看,由于相对远离国家政治中心,中央政府对其管治如果不当,则很容易使边疆地区形成危害国家统一的要素。在封建王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管治能力的下降,往往会导致敌对势力的崛起,危害到王朝的统治。西方殖民者大肆侵华阶段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治理能力的下降,危害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发展。因此,在边疆安全学的建设中,需要高度关注边疆安全对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以及民族团结等的影响,为及时处置与有效应对相关边疆安全问题提供学理支撑。另一方面,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的安全均与全球安全息息相关。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全球安全治理理念的不断发展。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推动中国与共建国家合作的重要机制保障,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全方面合作也深入推进,因此边疆安全学也需要高度关注“边疆安全如何为共同安全提供有力支撑”这一议题。在此背景下,边疆地区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一新态势,在确保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跨境合作顺利发展的同时,更好维护边疆安全,为地区乃至全球安全的实现提供保障,也将是边疆安全学发展需要思考的关键议题。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国家安全学,其建设目标在于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系统研究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规律,提高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在国家安全学的建设中,其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同时,国家安全学的出现是因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家战略层面对现实国家安全威胁的重视与整体政策规划,其必然要以发现、分析、解决现实的国家安全问题为己任,因而其从学科的属性上来看,也具有鲜明的应用型导向。边疆安全学的发展,也应体现出鲜明的应用型导向,必须紧紧围绕当前边疆建设中出现的各领域安全问题展开,维护边疆安全态势的整体稳定,为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边疆保障。为实现这一目标,边疆安全学必然需要将多元化的手段纳入其研究方法体系之中,从而更好解决边疆安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方面,解决边疆安全问题,需高度关注各类型传统研究方法,具体包括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通过历史研究方法可以深入了解当前边疆安全问题的历史成因,探索现实问题的历史根源,通过比较研究方法可以更好进行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别间的比较分析,发现特定地区安全问题的自身特性,更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而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猛推进,其安全问题的演化也空前加速。为此,可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的研究方法,对边疆安全问题进行数智化的分析,为边疆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当前,可尝试在其他相关学科框架下,进行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交叉研究,不断培育并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学科路径。边疆地区是国家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对整个国家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可结合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取得不断突破的现有条件,探索进一步构建边疆安全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边疆安全研究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具体而言,当前可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实践,推动边疆安全学建设:(一)谋规划:尽快制定并推进建设边疆安全学分支方向体系治国必治边。当前,在国家安全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可结合中国边疆面临的现实安全问题,加强边疆安全学的建设,为维护边疆安全、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和人才供给。为此,当前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各有侧重但相互协同的集群式发展思路,尽快完善起边疆安全学的架构。作为边疆安全学的分支方向架构,可以按照国家安全学的“四位一体”分支学科方式,将边疆安全学分支方向确定为边疆安全思想与理论、边疆安全战略、边疆安全治理、边疆安全技术;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边疆安全问题的实际特点,以问题为导向,将边疆安全学的分支方向确定为“五位一体”,即总体国家安全观与边疆安全、边疆安全史、边疆安全治理、民族宗教问题与边疆安全、周边国际环境与边疆安全等;或是根据不同院校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众多国家安全问题领域为出发点,形成“边疆安全+X”的架构,发挥各自的专长,形成开放式的边疆安全学分支方向体系。(二)建组织:依托现有研究平台打造边疆安全学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是一个抽象的社区,对于专门领域的学者而言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对学者知识贡献进行认可和给予荣誉的重要来源。当前,为进一步提升学科自身的凝聚力与知识生产能力,可在现有相关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边疆安全学学术共同体,为边疆安全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化支撑。为此,其一,可打造“民族学-国家安全学”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边疆安全学分支方向专家指导团队,依托两大一级学科相关机制化的会议和交流机制,推动边疆安全学的发展,逐步凝聚起边疆安全学的学术共同体。其二,可依托国内边疆安全研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组织“边疆安全学发展联盟”,定期进行涵盖专家论坛、青年沙龙、博士生研讨会等多元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边疆安全学发展进一步成熟。其三,可打造“边疆安全学+X”的系列学术平台,推动边疆安全学与相关学科间的交流互鉴,不断推动边疆安全学学术共同体的巩固与发展。(三)聚人才:打造一支多学科、专兼结合的边疆安全学研究力量边疆安全学在学科发轫时期,必然会面临专门研究人才不足的情况,特别是边疆安全学由于所聚焦的场域主要为边疆地区,因此需要大量既了解国家安全分析思路,又有着深厚边疆研究素养的人才,推动边疆安全这一交叉问题的研究,这进一步增加了边疆安全学人才的聚集难度。因此,现阶段,为了解决边疆安全学人才不足的情况,可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可树立“大边疆安全”的视野,将民族学、国家安全学、边疆学、历史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安学等相关学科均纳入到学科的辐射范围之中,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研究者的学术创新能力,共同推动边疆安全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在边疆安全学的发展过程中,除需要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专门研究者队伍,也可通过专题约稿、主题学术研讨会等方式,鼓励其他领域学者参与到边疆安全学的研究之中,构建更为开放多元的边疆安全学发展架构。(四)夯基础:查缺补漏提升边疆安全学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边疆安全学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虽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和推进前景,但现阶段最需要做的就是,全面夯实学科发展的基础,为日后学科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创设良好的前提。为此,现阶段应大幅加强边疆安全学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科的更好发展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支撑,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推进:一是加大成果发布机制建设。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学术成果作为支撑。同样,学科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也需要以成果发布平台的助推作为前提。为此,在边疆安全学的建设中,可充分加强与成熟期刊进行全面合作,加强边疆安全学主题论文的发布,并可尝试借助成功办刊经验,建设边疆安全学的专业领域期刊。二是拓展受众群体。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边疆安全学的建设中,不断扩大边疆安全学的受众,增强社会大众对边疆安全的认识和关心,是其关键环节。因此,可通过打造边疆安全主题的公众号、专题网页、专门的边疆安全宣讲团等方式,为边疆安全学受众的扩大奠定基础。三是为边疆安全学的发展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同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发展一样,边疆安全学最终成为国家学科体系中的正式组成部分,需要国家战略层面的充分认可和大力支持。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深刻指出,要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是党和国家始终高度关注的战略性议题,现阶段在推动边疆安全学自身知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边疆安全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必须始终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想政策之所想,思战略之所思,形成与教育、民族宗教、移民管理等政府主管部门的定期会商机制,不断加强政研双向沟通。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边疆安全学,不仅可进一步丰富国家安全学的学科体系,更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中国边疆安全提供学科保障。边疆安全学的理论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边疆这一特殊场域下的国家安全是其主要研究对象,体现在边疆安全的状态与能力两大层面,作为边疆安全学研究范围的边疆可进一步拓展为包含中国的边疆、边界和中国周边国际环境等在内的“三边”,而其研究议题则涵盖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问题以及新型安全问题三大方面。同时,从自身定位的角度来看,边疆安全学具有以政治追求为核心的综合性目标、聚焦于特定的边疆高烈度安全问题、具有国内国际两大视野、运用多种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等特性。而当前,在边疆安全学的发轫时期,可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实践,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下的边疆安全学建设,包括尽快制定并推进建设边疆安全学分支方向体系,依托现有研究平台打造边疆安全学学术共同体,打造一支多学科、专兼结合的边疆安全学研究力量,以及查缺补漏提升边疆安全学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
注: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转载时有删节,引用请通过官方途径下载原文。篇幅限制,本文将注释与参考文献省略。封面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