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梓东、张欣 | 中华民族共同体多维共同性

文摘   2024-10-25 18:09   北京  

「READING」


作者简介

1

余梓东,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

2

张欣,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面临着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有效之策。文章深入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多维共同性的成因与内涵,为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共同性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性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4年第44卷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22JZD1024)。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主要是由不同性质、不同种类、不同特点、不同规模、不同样态、不同层次的诸多共同体共同构成的,个人的才华和能力也必须是通过共同体的平台得以展现与发挥。共同体既是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也是人类社会运行的主要形态,还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多种共同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整体性。

古往今来,个体只有依托相应的人们共同体,才能获得正常的生存与发展如果个体离开人们共同体就不能顺利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彻底转变。共同体之所以称其为共同体,则在于任何一种人们共同体,一方面是建立在相应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即人们物质共同体;另一方面是建立在被共同体成员共同认同的主客观原则基础之上的,即任何共同体(包括国家、民族)都是在特定成员共同的认同与意识、共同的命运与利益、共同的目标与行动的条件下才得以形成、生存与发展,即人们精神的共同体。上述两种共同体都属人们共同体,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样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依托,而人类的社会性往往是通过共同体的共同性来直观体现。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的一种超越单一民族共同体局限性、范围、规模、界限、不足的人们共同体,其在诸多方面不同于单一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和本质内涵就是共同性,而其共同性所呈现的基本形态是多维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多维共同性的强与弱,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的强与弱。


一、共同体与共同性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人们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和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及不胜枚举的,关于共同体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颇为关注的重要课题。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就高度关注共同体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认真分析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其著作中明确将人们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原始社会后期到封建社会后期。马克思认为在原始社会自然形成的人们共同体,是通过血缘关系来进行维系的,可以称之为“血缘共同体”,或者“自然形成的共同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基本概念,这其中就包括了基于当时部落所有制的“自然形成共同体”、基于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的“古代共同体”、基于封建等级所有制的“中世纪共同体”或者“封建的共同体”的人们共同体的不同类型。

第二阶段是从封建社会后期到资本主义社会时期。马克思明确指出在商品经济形成和不断发展之后,社会环境的根本变化导致自然形成的人们共同体逐渐走向消亡。此时被包装和粉饰成普遍利益而凌驾于全体国民利益之上的国家,号召人们要努力维护基于阶级基础的共同利益,马克思称之为“政治共同体”。但是这种政治共同体本身没有能力去调解不同阶级之间尖锐的利益矛盾,因而又被马克思称之为“虚幻的共同体。”

第三个阶段是后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时期。马克思提出,为了维护无产者的共同的阶级利益,不断巩固和扩大无产阶级的共同体,以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全面胜利,呼吁全世界无产阶级在实现超越单一民族的界限并自由联合基础上,通过推翻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使劳动者共处于一个共同体之中,进而真正实现劳动者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此共同体就是马克思多次倡导构建的真正的人们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具象化、直观化和生动化的表述。马克思强调,要通过人的政治解放、经济解放与人自身的解放来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以全面彻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一方面,从现阶段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来看,只有在充分实现中国各项事业不断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实现全体国民的全面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现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所必须依托的最庞大的人们共同体和最强大的力量源泉,是单一民族共同体向“自由人的联合体”过渡的桥梁与纽带。另一方面,只有全面、充分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够使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全体国人的全面发展,其两者之间是互为表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对于我们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共同性无疑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在国外,传统社会共同体理论代表为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滕尼斯,他认为,传统社会中存在着三种不同形态的共同体,“血缘共同体作为行为的统一体发展和分离为地缘共同体,而地缘共同体又发展为精神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在同从前的各种共同体的结合中,可以被理解为真正的人的和最高形式的共同体。”其观点充分重视了传统社会相关因素对人们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也关注到了人们共同体的演进过程与赓续脉络,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费迪南·滕尼斯在一定程度上夸大精神共同体的作用以及精神因素的作用,并不承认人们共同体始终存在的客观物质性,其观点是存在明显理论瑕疵的。

在20世纪,国外学界关于共同体的研究又达到了一个高潮。此间,民族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通过对民族主义思潮不断的研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明确指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他认为这种想象的人们共同体的出现,与文化根源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但是,他只着眼于民族现象与民族问题有关精神领域的一个侧面,显然忽视或者无视单一民族共同体或者其他人们共同体所固有的物质客观性,其在认识论方面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民族形成与发展本身就包含了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因素,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工作中,只片面强调精神方面的因素而忽视物质方面的因素,或者只片面强调物质方面的因素而忽视精神方面的因素,都是失之偏颇的。

由于现代电子通信技术的高速发达,社会流动性普遍增强,单一民族之间的封闭性逐渐被打破,其内部结构和外部生存环境都发生了一系列明显变化,其中一些变化是不可逆的。社会的不可知、不可控与不确定因素与以往相比较有明显增加,新旧社会问题及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的程度也较高。为了有效应对诸多单一民族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跨单一民族聚居地域或者界限的人们共同体的重要性就明显凸显,这种人们共同体超越了单一民族共同体的局限与不足,其社会适应能力更加显著,与单一民族相比,其包容性则更大,其综合实力也更强。

共同体的共同性是指共同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特性或者有别于其他共同体成员的相同属性,或者共同体内不同成员所共同具有的普遍性,是衡量共同体诸多方面一致性程度高或低的重要尺度。共同体成员因具有共同认同意识、共同意愿、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共同行为等,这往往决定了共同体的发展状态、趋势与结果。人们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其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巨系统中的子系统。共同体的规模、社会与经济发展程度、人口构成、技术特征、经济特点、文化特质、共同体社会与自然环境等,都会对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共同体内往往是共同性与差异性并存的,一些共同性存在于差异性之中,一些差异性从侧面表现了共同性并丰富了共同性。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首要原则。我们必须要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而言,我们一方面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目标与任务出发来努力增进其共同性,团结一致、同思共想、同行共进、来共同克服所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以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决反对和抵制以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名义去弱化、损害、取代共同性,或者强化、扩大、固化差异性。我们还要注意不能简单认为只要人为取消差异性,从内在逻辑来说就一定能够增强其共同性,而实际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总而言之,共同性是主导、方向、前提和根本,差异性不能减少和损害共同性;保护差异也是需要的,差异性丰富多彩,共同体才能展示包容性和活力。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有序、有形、有感、有道、有理、有效构建认同度更高、向心力更大、凝聚力更强、共同性更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二、共同体与多维共同性


人与人们共同体属于永久运动中拥有巨大机体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与人类及人们共同体既属于物质存在形态,这源于其具有物质实体及客观物质性,也属于精神存在形态,其源于人拥有典型的思维器官——大脑及其功能和主观精神性。因此,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人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存在形态,即物质的人(实体形态的人)和精神的人(观念形态的人)。

人们共同体存在基本形态也同人的存在基本形态一样,可以分为物质的共同体(实体形态共同体)和精神的共同体(观念形态的共同体)两大类型。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的基本形态也可以分为物质的共同体(实体形态共同体)和精神的共同体(观念形态的共同体)两大类,是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相辅相成的人们共同体,前者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物质存在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而后者是标志中华民族共同体高度发达的精神产物,成为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精神基础,也是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共同精神基础。上述重要基础,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性的学理基础。

共同体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意识、意志、行为都受到特定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进而使共同体成员为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保持或者巩固共同体的共同性,共同地对内与对外发挥相应作用等。在共同体的内部影响与外部影响相互作用下,共同体可以成为现实与有机的群体,也可以成为人类生命形态的一种存在形式。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存在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人们共同体。理想的人们共同体的生活是认同、共识、祥和、亲睦、互助、进步。

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往往具有多维共同性,这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续方式的多维性、发展环境的多维性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多维性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续方式至少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发展变化等多个维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也是多维度的,包括了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不同维度。不可否认,不存在脱离自然环境或者社会环境的人们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共同性皆源于上述的多维性。

另外,共同体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体积、质量和特性等。时间(时刻与时长)往往是反映物质运动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维度,空间(位置与体积)往往反映物质存在广延性的维度,存在与运动体现的是物质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空间与时间,不存在离开空间与时间的共同体。因此,共同体的共同性就自然而然地具有多维的基本特征。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多维共同性


我们一定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角度来正确认识与整体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多维共同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正义性、正确性、正当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承担着伟大复兴、繁荣富强、文化创新、应对挑战、克服困难、战胜险阻、维护和平等一系列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相当程度的国际反华势力联合起来共同遏制和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色彩,其对华制裁、脱钩、断供、增税、围堵、迁厂的叫嚣与狂吠不绝于耳,中华民族共同体所面临的恶邻不断环伺挑衅、逆远持续虎视鹰瞵的生存环境依旧。只有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才能够正确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具有自发的关系、自觉的关系、自信的关系、自强的关系、自兴的关系、联合与团结的关系,以及共同命运、共同利益、共同意识形态、共同目标、共同任务等密切联系,要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确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突破单一民族共同体的局限性,才能够进一步维护和巩固其多维共同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属于典型的內群体一种类型,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增强“五个认同”、树立“四个与共”理念的重要学理基础之一,共同体从群体归属与群体意识等方面对共同体成员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反过来,共同体成员的言行也会对共同体的认同与维护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共同体成员之间必须有自觉的认同与共同归属感,对本共同体有共同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义务与权力,并相互关心、爱护、团结、友爱、帮助、合作。

其多维共同性包括:第一,从时间与空间关系维度看,具有共同参与性。长期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自从近代以来,在亡国灭种的巨大民族灾难面前,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各族儿女共同浴血奋战,坚决抵御各种外来侵略与奴役,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歌泣悲壮的历史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流血与牺牲,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面构建了各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族际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面貌因此而焕然一新,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

第二,从立体结构维度看,具有结构层次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三个层次性结构,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共同组成,即在宏观层次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观层次上的单一民族共同体、微观层次上的单一民族成员个体。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民族工作的实效性与时效性。如在实际工作中,就分为铸牢单一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铸牢单一民族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两个不同层次,我们绝不能混淆、对立、取代上述两个层次的铸牢工作,前者是属于群体性铸牢范畴,后者是属于个体性铸牢范畴,两者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精心谋策、精致定策、精博成策、精准施策、精彩用策、精密行策,在实际工作中有效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一刀切”现象,这也是不断推进我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非常重要举措之一。

第三,从物质基础维度看,具有存在的客观性。在其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不同形式、不同特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的交流、交往、交融从未中断,才逐渐汇聚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可谓是多源归流,多源纳流,多源共流,多源一流,多元一体,相互依存,互助和睦,共同奋斗,共同繁荣,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绝不是一些学者所谓的“想象的共同体”,其存在的客观物质性是不容否定、不容置疑。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充分依靠自身的强大力量与无穷智慧,经过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才得以岿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第四,从精神基础维度来看,具有认同普遍性。各个成员的普遍认同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正确引领,努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全体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普遍认同。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兼顾物质与精神两个重要方面,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物质的进步可以促进精神的提升,精神的提升可以进一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整体性、全面性的复兴,只强调物质复兴而忽视文化复兴,那么物质复兴就会失去灵魂。

第五,从共同体行为维度看,具有行动一致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共同体,也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共同体,共同意识是共同行动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共同行动,是一面深刻反映共同体精神面貌和实际状况的镜子。无论是在救亡图存反抗外来侵略与奴役的浴血奋战过程中,还是在建设富强美丽的国家的艰辛奋斗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都能够达成团结一心,行动一致,奋斗一体,共进共行,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走向自立自强基本前提条件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今天所取得的各项辉煌成就,是中华儿女共同艰苦奋斗出来的,不是靠别人施舍得来的,更不是靠侵略他国掠夺来的。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通过一致行动来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六,从共同体发展维度看,具有凝聚一体性。各民族间通过长期以来的交流交往交融途径,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包容性的多元向心、凝聚归一的功能,恰似奔腾不息的江河归入海,磅礴壮观,势不可挡,进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了“天下一统”的政治理念、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优势互补的经济格局、和睦为贵的社会氛围,并体现出典型的一体联动属性。上述不断凝聚的过程,是降低单一民族局限性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性的良性互动过程。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凝聚来巩固一体,通过维护一体来促进凝聚,两者间是双向的良性互动关系。凝聚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诸多功能,通过不断的凝聚、一体、共想、共识、共鸣、共谋、共行等,达到全面共融。

第七,从人与自然关系相和谐的维度看,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可否认,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全面包括其他单一民族的共同体,都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独存单活的人们共同体。因此,自然环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须臾不可或缺的生存与发展基本条件之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而不可避免地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和谐相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在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全面高质量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括:国家之强、民族之盛、经济之昌、政治之睦、文化之荣、山河之靓、人性之丽。

多维度的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要与基本的条件之一。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纲”,在兼顾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过程中,举全社会之力,汇全社会之智,聚全社会之心,合全社会之意,规全社会之行,不断努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共同性,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的战略性、基础性、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为方便阅读 已删除所有脚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 费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3.

[4]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5]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

转自   杨昌儒民族学导师工作室 公号

社会深描
铸牢,学术,前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