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苗图”西南少数民族纺织材料
和机具考
陶 波 刘一萍
陶波,六盘水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理论研究科科长。主要从事乌蒙山区民族文化与民俗研究。
刘一萍,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专家,重庆市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重庆市服装设计师协会科学研究专委会主任,重庆梁明玉服装设计研究中心主创设计师。研究方向为染织艺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服装,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社科基金项目3项。发表SCI、SSCI、CSSCI、北大核心收录等论文8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摘 要
“百苗图”文献中有一些图像和文字较好地描绘、保存了不同历史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纺织材料、机具和纺织场域的面貌,对于我们研究、复原西南少数民族纺织技艺,挖掘、传承西南少数民族纺织文化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文以杨庭硕、潘盛之编著的《百苗图抄本汇编》、乐怡整理的《百苗图八种》和田中和子、木津祐子主编的《京都大学藏苗图五种》等文献资料为依据,梳理其中涉及西南少数民族纺织的图像、文字,对图像、文字中的纺织材料、机具和纺织技艺进行一一考证,探究西南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历史传承情况。
关 键 词
百苗图 西南少数民族 纺织机具 纺织技艺
一、“百苗图”研究现状
学术界一般将描绘清代西南少数民族的图册称为“百苗图”,其描绘的主要内容涉及少数民族族称、民族服饰、渔猎生活、耕种生活、民居建筑以及丧葬祭祀、婚姻嫁娶等民俗生活场景。
关于“百苗图”的研究,著作类有以杨庭硕教授及其团队为代表编著出版的“百苗图研究丛书”,包括杨庭硕、潘盛之编著《百苗图抄本汇编》,刘锋著《百苗图疏证》,杜薇著《百苗图汇考》,李汉林著《百苗图校释》等代表作。
期刊论文有近百篇,研究成果大概有两大类。一是“百苗图”文献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百苗图”文献的传世版本、流传情况、研究综述等。代表性成果有李汉林《九种〈百苗图〉版本概说》,杨庭硕《“百苗图”贵州现存抄本述评》,张宝元《意大利地理学会图书馆所藏“百苗图”抄本述论》,谭卫华、罗康隆《〈百苗图〉传世抄本收藏情况概说》,马国君、张振兴《近二十年来“百苗图”研究文献综述》等。二是“百苗图”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与民俗研究,研究涉及民族传统体育、民族生活场景、渔猎生活、民居建筑、民族音乐、民族服饰等,研究角度和领域最广、相关成果最多。代表性成果有韩璐《清代“百苗图”花苗服饰的色彩规律及其特征研究》,彭兵、徐婷《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贵州传统渔具的当代启示——以“百苗图”各抄临本中所绘渔具为对象》,张宝元《论耒耜之耕在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延续与创新——以“百苗图”中“克孟牯羊苗”为例》等。
关于“百苗图”资料汇编的文献有三种:杨庭硕、潘盛之编著的《百苗图抄本汇编》,乐怡整理的《百苗图八种》和田中和子、木津祐子主编的《京都大学藏苗图五种》。
杨庭硕、潘盛之编著的《百苗图抄本汇编》,是在陈浩《八十二种苗图并说》的基础上,收录了刘雍先生收藏的 3 个抄本(本文称为《刘甲本》《刘乙本》《刘丙本》)、贵州省博物馆藏的 2 个抄本(本文称为《博甲本》《博乙本》)、贵州民族学院(今贵州民族大学)的 1 个抄本(《民院本》)、贵州省图书馆的 1 个抄本(《省图本》)、贵州师范大学的 1 个抄本(《师大本》)、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百苗图册》《番苗画册》影印资料(本文分别称其为《台甲本》《台乙本》)以及法国法兰西博物馆藏本(《法藏本》)等 11 个抄本,最终汇编成的资料集成。
乐怡整理的《百苗图八种》,汇集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夷人图说》《苗蛮图说》《黔苗图说》《滇苗图说》等八种文献。其中,《夷人图说》1 种,一卷二册,图一百零八幅;《苗蛮图说》5 种,一卷图八十二幅、一卷图四十一幅、一卷图四十幅、一卷图三十八幅、一卷图五十四幅;《黔苗图说》1 种,一卷,图五十七幅;《滇苗图说》1 种,一卷二册,图三十六幅。
田中和子、木津祐子主编的《京都大学藏苗图五种》,收录《进贡苗蛮图》《苗族画谱》《滇省苗图》《黔省苗图》《苗图》五种文献。《进贡苗蛮图》一帙三册,折帖装,共 144 页,其中彩绘 68 幅;《苗族画谱》四册,蝴蝶装,共 98 页,其中图绘 40 张;《滇省苗图》一册,蝴蝶装,共 78 页,其中图绘 68 张;《黔省苗图》一册,经折式册页装,收录黔省苗图 40 幅;《苗图》一册,蝴蝶装,共92 页,其中图绘 41 幅。
“百苗图”文献资料中有一些图像和文字较好地描绘、保存了历史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纺织机具、纺织材料和纺织场域的面貌,对于我们研究、复原西南少数民族纺织技艺,挖掘、传承西南少数民族纺织文化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由此,我们将对“百苗图”文献中的西南少数民族纺织图像进行梳理研究。
二、“百苗图”文献资料中的西南少数民族纺织机具图像
(一)谷蔺苗
在定番州,性剽悍,善击刺,出入携带利刀、镖、弩,诸苗皆畏之。今亦男耕女织,其布精细,入市人争购之。俗云:欲作汗衫裤,须得谷蔺布。婚姻亦用媒妁。
《百苗图抄本汇编》(《刘甲本》)谷蔺苗“上门贩布图”展示了两女一男共计三个人物:其中男子为贩布者,身背弩弓,腰挂长刀,手里抱着布匹;女子为谷蔺苗织布女,其中一个女子手执“工”字形绕线器进行绕线,另外一个女子纺线,纺线机具为高架手摇式“┣”字形纺线机,地面上还放着一个装纱锭的圆筐。
资料来源:《刘甲本》谷蔺苗“上门贩布图”,出自杨庭硕、潘盛之编著《百苗图抄本汇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第 280 页。
《台甲本》《博甲本》《法藏本》都有图像展示了谷蔺苗纺线场景,其中的纺线机具均相同,只是人物数量和场景布局略有不同。另外《博乙本》《省图本》《师大本》图像则展示了一谷蔺苗女子在卷棉纱用于纺线。
《百苗图八种》《苗蛮图说》(图八十二幅本)第四十贰种谷蔺苗图像,展示了一男四女共计五个人物:男子为贩卖谷蔺布的,另外四名女子一人手执“工”字形纺纱器纺纱、一人在手摇式纺线机前纺线、一人在拉经线、一人双手捧着盒子。《苗蛮图说》谷蔺苗(图四十一幅本)图像,展示了两男两女和一个小孩共计五个人物:两名男子为谷蔺苗男子,手持长镖枪;小孩牵着一条狗在玩耍;一谷蔺苗女子在拉经线,经线一端绑在钉在地上的木桩上,另一端在经架上;另外一女子手端着一盒纱锭。《苗蛮图说》谷蔺苗(图四十幅本)图像与《苗蛮图说》(图八十二幅本)图像基本上一样,多了狗和拿棍子驱赶狗的小孩。
(二)阳洞罗汉苗
在黎平府,男耕作、贸易,妇人发鬓散绾,插木梳于额。富者以金银作连环耳坠,衣短结双带于胸背,前刺绣一方,饰以银铜,长裤短裙或长裙无裤。养蚕织锦。常以香水沃发,力勤可爱,为苗蛮中特出者。
《百苗图抄本汇编》(《刘甲本》)阳洞罗汉苗“居家生活图”展示了两女一男共计三个人物:一名男子腋下夹着阳洞罗汉苗织就的锦,腰部挂着长刀;两名女子一名临盆洗头发,一名在织锦,织布机为坐式架子“L”形织机(平织机),织布机上的经线五彩斑斓,织布女胸前织好的部分花纹明显,实为锦。
《刘乙本》图像显示的织布机比其他版本复杂,应该为坐式架子脚踏织布机(平织机),织布机有提经线的装置,似乎还可以看到脚踏板,这种织布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刘乙本》织布机上的经线为“一”字形,没有起伏;《台甲本》织布机上的经线为“Λ”字形,从一端的经线轴起,先上升,后下降;《刘甲本》《博甲本》《民院本》织布机上的经线与织布机一样,为“L”字形状。
《百苗图八种》《苗蛮图说》(图八十二幅本)第四十三种阳洞罗汉苗图像,展示三女一男共计四个人物:其中男子为贩布者,背着弩弓,腋下夹着一卷花纹斑斑的阳洞苗布;一女一手拿着梳子,一手握着头发,对着盆洗头发;一女
资料来源:《刘甲本》阳洞罗汉苗“居家生活图”,出自杨庭硕、潘盛之编著《百苗图抄本汇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第 288 页。
在给织布女子束发;一女在织布,织布机为坐式架子机具(平织机),经线上有一个弯月梳子刷经线,织出的布花纹斑斑,所织应该为锦。《苗蛮图说》阳洞罗汉苗(图十四一幅本)图像,展示三女一男共计四个人物:其中男子应该为贩布者;一女子一手拿着梳子,一手握着头发,对着盆洗头发;一女子在织布,织布机为坐式架子机(平织机),架子顶端与经线之间有两根线连接,应该是提经线的设备,织布女子手里拿着或是梭子或是画蜡的笔;另外一女子穿着阳洞罗汉苗传统服饰,头插梳子,背部有大块刺绣图案,背着手,在看女子织布。
(三)洞苗
在天柱、锦屏二县所属,择平坦近水处而居,以种棉花为务。男子衣着与汉人同,故多与汉人佣工。女人戴蓝布角巾,着花边衣裙。织洞帕颇精美,通汉语,听约束,楚省亦多有之。
《百苗图抄本汇编》(《刘甲本》)洞苗“居家纺织图”展示了两女一男共计三个人物:其中男子倚门看着院子里的女人纺织;一女子在绩棉线,两手扯着棉线,将棉线含在嘴里,利用唾液进行湿润,以方便绩棉线;另外一女子在织布,织布机为架子半固定坐式腰机(半框架腰机),经线一端固定在架子机具上,另外一端固定在织布人的腰上,借助梭子进行织布。《台甲本》图像与其他图像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一扛着弹棉花弓的女子在院内。除《法藏本》图像显示的织布机上的经线只有一面,呈“\”形外,其他图本资料织布机上的经线为“Λ”字形;《民院本》《台甲本》《法藏本》图像显示织出的布花纹斑斑,应该是文字描述的洞帕,属于锦类织物。
资料来源:《刘甲本》洞苗“居家纺织图”,出自杨庭硕、潘盛之编著《百苗图抄本汇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第 304 页。
《百苗图八种》《苗蛮图说》(图八十二幅本)第四十五种洞苗图像,展示了两女一男共计三个人物:其中男子临门观看女人纺织;一女子在绩棉线;另外一女子在织布机上画蜡,女子手执蜡笔(或蜡刀)在布匹上画着花纹,应该是文字描述的洞锦。《黔苗图说》洞苗(图五十七幅本)图像,展示了四个人物:院外一女子手执“8”字形纺纱器纺纱,准备进入院内;院内一老者坐着,手里拄着一杖,正在驱赶院内的狗,不让狗咬纺纱女子;家里小孩也手拿棍子驱赶狗;另外一女子在纺线,纺线机具为手摇纺车。《苗蛮图说》洞苗(图四十一幅本)展示了一男三女共计四个人物:一男子一手握着烟斗,一手扶着织布机在看一女子织布,织布机为坐式架子机(平织机);另外两名女子在纺线,她们两手拉着线,嘴里还含着线,借助唾液润湿纺线。
(四)含武
一种含武,一名含乌,性弱,俗俭,耕牧之暇,结网罗以佃渔,寒暑皆衣麻,见人辄畏避,开化府属有之。
资料来源:乐怡整理《百苗图八种》(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第 77 页。
《百苗图八种》《夷人图说》(图一百零八幅本)含武图像,展示了四人一狗的家庭院落场景:其中两名男子在制作“钱镈”(一种类似耒耜的耕种器具,主要用于麻的耕种);一个小孩在门口玩耍;一名妇女在门口织布,织布机为“井”字形站立架式脚踏织布机,女子站立织布,通过脚踏控制两个提经装置,然后用梭子穿纬线进行织布。
(五)犵獞
犵獞男子善耕织,妇女工纺织,短衣短裙谨以遮膝。亲死不置棺木,以板殓而停之,互相歌唱至葬,子女哭必出血,守坟三日而返,在荔波县。
内纺外织谨勤耕,男女衣裙以短衡;板殓丧亲歌且唱,翻於子女动哀情。
《百苗图八种》《黔苗图说》(图五十七幅本)犵獞图展现了少数民族砍麻、劈麻、晒麻的场景。图像展示了五个人:一女子在溪水边砍麻,另外一女子坐着劈麻,一长者拄杖跟劈麻者交谈,另外两个在晾晒麻。《苗蛮图说》(图八十二幅本)犵獞图像,展示了一男两女共计三个人物:其中男子荷锄准备去耕种;一女子背筐提竹篮;另外一女子织布,其织布机为坐式架子机(平织机),经线上有一把弯月梳子(也叫筘)用于刷经线,所织布花纹斑斑,应该是织锦。《苗蛮图说》犵獞(图四十幅本)图像与《苗蛮图说》(图八十二幅本)图像基本上一样,唯一的差别是织布机上不见《苗蛮图说》(图八十二幅本)上的弯月梳子。
《台甲本》犵獞图像展示了四个人物,其中一男子手执长竿,背背篓;一女子抱着小孩在窗口与男子谈话;另有一女子在织布。织布机为坐式架子织布机(平织机),经线沿着织布机架子先上升,再下降,再拉平整,所织出的布花纹斑斑,应该为织锦技艺。《博乙本》、《省图本》和《师大本》均展示了一纺线老妪,纺线机具为“T”字形状底座手摇架子纺线机,机具结构完全相同。
资料来源:乐怡整理《百苗图八种》(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第 103 页。
(六) 家苗
在都匀府荔波县二处,男善渔猎,女善织纺,有 家布之名,穿桶裙短衣,四围縀花布,岁首歌舞苟合。
《百苗图八种》《苗蛮图说》(图八十二幅本)第四十九种 家苗图像共计展示人物六个:三名男子扛着渔网、鱼篓、鱼罩等渔具;两个孩子在房檐下玩耍;一名女子在织布,织布机为坐式架子机(平织机),经线上有一把弯月梳,用于刷经线。《苗蛮图说》(图四十一幅本) 家苗图像,共计展示人物七个:一男子荷锄;三女子在一起谈话,其中一个背负小孩;另外还有一女子怀抱小孩正在纺线,纺线机为手摇式纺车,女子一手摇纺车,一手拿棉团,旁边还放着一筐纺好的线锭。
资料来源:乐怡整理《百苗图八种》(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第 213 页。
(七)洪州苗
在黎平,男子与汉人无异,耕作为业,妇人善织棉葛二布,故有洪州葛布之名。
《百苗图抄本汇编》《刘甲本》洪州苗图像展示了三个人物:其中一女子在坐式架子机(平织机)上织布;一女子手拿梭子(也可能是线锤)在边上与织布女子交谈;后面还有一名拄着棍子的老妪,似乎在与两名女子交谈。织布机上的经线,《刘甲本》、《台甲本》、《博甲本》与《民院本》一样,顺着织布机先呈“Π”形,后又平铺开来;《博甲本》织布机有脚踏装置,用于织布时分经。《法藏本》图像展示的织布机架子较其他图像描绘的矮小,为坐式脚踏织布机(平织机),经线呈“一”字形,经线中间有个分经筒将经线分开。另外《博乙本》《省图本》《师大本》图像还有整经备织场景:一洪州苗女子在经架前整理、准备织布所需经线。
出处:《刘甲本》洪州苗“教习织造图”,出自杨庭硕、潘盛之编著《百苗图抄本汇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第 522 页。
《百苗图八种》《苗蛮图说》(图八十二幅本)第七十贰种洪州苗图像展示人物三个:一老妇手拄棍,远远看着两名女子织布、纺线,织布机为坐式架子机(平织机),有提经线的装置在织布机上,所织布即为葛布。《黔苗图说》(图五十七幅本)洪州苗图像,是一幅纺织图,展示了五个人物:屋檐下一女子正在织布,经线五彩斑斓,女子面前织好的布花纹斑斑,非常精美;屋外三名女子各持布匹,布匹均有色彩,花纹斑斑,应该是文本所说的洪州葛布。
(八)㺜苗
在永丰、罗斛、册亨州等处,雍正五年自粤西改隶黔省,其俗、衣服、雉发俱效汉人,妇人短衣长裙,首蒙青花布手巾,犹循苗俗,性犷悍,嗜杀。自改土归流渐遵礼法,勤耕织,地有瘴气,多雨少雪,近岁颇得雪。
资料来源:乐怡整理《百苗图八种》(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第 269 页。
《百苗图八种》《苗蛮图说》(图三十八幅本) 苗图像,展示了五个人物:一女子在织布机边对着盆洗头发,边上一小孩在玩耍;一女子在坐式架子脚踏式织布机(平织机)上织布,手拿梭子脚踏踏板换着纬线;另外一女子站在织布女后观看女子织布,女子穿着民族服饰,用背带背着一个小孩;地面上还有两个盒子,盒子里装着满满的线锭。
(九)青苗
出修文县、镇宁州、黔西州等处,衣尚青,妇人以青布覆首,男子顶竹笠,蹑草履,出入佩刀,性强悍好斗,颇同猓猡,然犹知畏法,不敢为盗,其出平远州者又曰箐苗,居依山箐,迁徙无常,不善治田禾,惟种荞麦稗粱,衣麻衣,皆其自织,男子未婚者剪脑后发,娶妻乃留之。
资料来源:乐怡整理《百苗图八种》(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第 291 页。
《百苗图八种》《苗蛮图说》(图三十八幅本)青苗图像展示了两女一男共计三个人物:男子戴竹笠穿草鞋;两个女子在纺纱,其中一个坐在石头上用手摇式纺车纺纱,另外一个女子用纺锤纺纱;地面上有两个六角纺轮。
(十)白人
白人古白国之支流也,其先有西海阿育王奉佛茹素,不为采染不杀生命,号白饭王,治崖,传至仁果,以慈性治国,国人戴之。汉元狩间武帝恶滇王,当以果代王,其地仍号白国,传世十五至凤龙佑那,不变其旧。诸葛亮定南中仍封佑那于其故地,赐姓张氏,沿至唐时,其十七代孙张乐进求,以国让蒙氏而隐其他酋长,张氏子孙,今之白人即其后也。旧讹僰为白,遂称为一类,其实不相通,云南诸郡皆有之,习俗与华人不甚远。
资料来源:乐怡整理《百苗图八种》(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第 379 页。
《百苗图八种》《滇苗图说》(图三十六幅本)白人图说,展示了一幅读书、织布、农耕图景:图像上部一男子在书房读书;图像中部是两个女子,一女子用“┣”形手摇式纺纱机纺纱,一女子在“井”字形状织布机上织布;图像下部是“二牛抬犁”图,两名男子在耕水田,其中一男子扬鞭驱赶牛,另一男子在后扶犁。
通过对《百苗图抄本汇编》《百苗图八种》《京都大学藏苗图五种》文献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三个问题。
问题一:“百苗图”绘制的纺织机具和纺织场景不是原真性的写实场景,甚至很多纺织机具根本不能织布,因此在西南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研究中,这些图像资料只能作为参考,并不能视作实际纺织技艺历史场景的真实还原。
问题二:《百苗图八种》文献资料中的《苗蛮图说》(图八十二幅本)与《苗蛮图说》(图四十幅本)两个版本的图像布局、人物衣着、人物数量、生活场景等相似度达到 90% 以上,应该系一个母本派生的。两个图本的排序略有不同,可能是临摹装帧时出现的问题,也可能是后期文献在流传中被打散,重新整理装帧时出现的问题。
问题三:《百苗图八种》文献资料中的《苗蛮图说》(图四十一幅本)文献资料第三图应该为洞苗,文字错配为“克孟牯羊苗”,系文献影印排版错误。
整体来看,《百苗图抄本汇编》《百苗图八种》《京都大学藏苗图五种》涉及西南少数民族纺织场景(含纺线、纺纱、拉经等场景)的图像有 61 幅,包含洪州苗、洞苗、谷蔺苗、阳洞罗汉苗、里民子、犵獞、 家苗、 苗、青苗、白人、 兜苗、狪家苗、峩昌、马镫龙家、夭苗、罗汉苗、含武等17 种。其中洪州苗 10 幅、洞苗 9 幅、谷蔺苗 9 幅、阳洞罗汉苗 8 幅、里民子 8 幅、犵獞 5 幅、 家苗 2 幅、 苗 1 幅、青苗 1 幅、白人 1 幅、 兜苗1 幅、狪家苗 1 幅、峩昌 1 幅、马镫龙家 1 幅、夭苗 1 幅、罗汉苗 1 幅、含武 1 幅。图像展示的纺织相关机具有“井”字形织布机、半框腰机、平织机等 3 种织布机;此外还有“┣”形手摇纺车、“工”字形绕线器、“8”字形绕线器、经床(也叫经架)、梭子、打纬刀、筘等,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纺织机具。
三、“百苗图”文献资料中反映的西南少数民族纺织材料
(一)麻纤维纺织
麻纤维是西南少数民族使用最多的天然纤维之一,西南少数民族种植和使用的主要有苎麻、火麻和荨麻三种。《百苗图抄本汇编》和《百苗图八种》中描绘了很多人物衣着麻布或者其服饰使用了麻纤维,还展示有种麻、割麻、剐麻、晒麻的场景。《百苗图八种》《苗蛮图说》(图五十四幅本)洒摩一条记载:“洒摩性驯谨,善种麻,沤且绩之,负以入市,有农而士者,尤彬彬矣,楚雄府属有之。”另外《黔苗图说》(图五十七幅本)箐苗一条记载:“箐苗居依山箐即青苗类也,不善耕,惟种山粮麻子为食,男子衣服均以麻皮自织,在平远州属。”另外《黔苗图说》(图五十七幅本)犵獞图是一幅“砍麻、劈麻、晒麻”图。图像展示了五个人物:一女子在溪水边砍麻;另外一女子坐着劈麻;一长者拄杖跟劈麻者交谈;另外两个在晾晒麻。时至今日,西南少数民族中彝族、苗族、布依族、壮族、白族等还有种麻、纺织麻布等技艺流传。
(二)毛纤维纺织
西南少数民族有放牧的传统,通过放牧获取羊毛等天然纤维进行纺织,织成羊毛布或擀成羊毛毡等遮风挡雨的材料用来制作衣服,抵御云贵高原的寒冷和湿气。《百苗图八种》《黔苗图说》(图五十七幅本)里民子条记载:
里民子,男子贸易为生,妇女穿细耳草鞋,勤于耕,工作余闲则纺羊毛布为衣,好养牲畜,常带入山,节候岁时与汉同,在贵阳、黔西、大定、清镇等处。
男儿贸易作生涯,妇女芒鞋俗不奢;耕作稍闲勤纺织,每逢庆节似汉家。
里民子一图展示了四个人物和一只羊、一头猪:其中男子手执剪刀剪羊毛;一女子一手拿纺轮,一手吊纺锤;另外一女子手执“8”字形纺纱器在纺纱。云贵高原多山,由羊毛制成的羊毛布和羊毛毡等产品,是高寒山区少数民族抵御寒冷、潮湿的最好材料。今天在乌蒙山区的威宁、东川、会泽、昭通等地依旧可以看到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纺织羊毛来制作披肩、斗篷等服饰。
资料来源:乐怡整理《百苗图八种》(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第 52 页。
(三)葛纤维纺织
我国最早记录葛纤维使用的是《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 为 ,服之无斁。”这里面不仅描绘了葛的形态,也展示了把葛收割回来用煮的办法进行脱胶,最后把得到的葛纤维按粗细不同,加工成 或 的场景。
葛是天然的纺织材料,西南地区山林间到处生长有野生的葛根,少数民族采集葛藤用于纺织,织出了适用于夏天的凉爽葛布。《百苗图八种》《黔苗图说》(图五十七幅本)洪州苗条记载:
洪州苗男子与汉人同,勤耕力作,女子善纺织棉葛布,颇精细,多售于市,故有洪州葛布之名,在黎平府。
勤耕力作志不休,少女称丝技更优;适市平交多得售,迄今葛布美洪州。
随着时间的流逝,葛纺织技艺濒临失传,目前西南地区也很难见到葛纺织技艺了。
(四)棉纤维纺织(棉花、木棉)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较早进行棉花种植并熟练掌握棉纺织技艺,西南地区的棉花包括木棉和草棉两种。用木棉和草棉纺织的布匹,比较有名的有橦布、洞帕、谷蔺布等。《百苗图八种》《黔苗图说》(图五十七幅本)洞苗条记载:
洞苗近水而居,多择平坦地也,以种棉花为业。男子衣着与汉同,故多与汉人佣工。女人戴蓝布角巾,案花边衣裙,织洞帕颇精工,通汉语,在天柱、锦屏。
近水种棉多古风,苗巾自织颇精工;花裙蓝帕虽夷俗,男子衣衫与汉同。
《百苗图八种》《苗蛮图说》(图四十一幅本)谷蔺苗条记载:
青帕蒙头织妇妆,木棉初绽采花忙;布成入市人争购,土产如斯俗最良。
《百苗图八种》《夷人图说》(图一百零八幅本)拇鸡条记载:
一种拇鸡,性野,男子蓬首女衣绣,长不过腹,耕山好猎,于隙地植木棉花,累累如桃,广西州属有之。
《京都大学藏苗图五种》《滇省苗图》 喇条记载:
临安、广西、广南、元江等处有此种,男子束发裹头插鸡羽,身穿青布短衣裤,披羊皮,跣足,耕山种木棉,捕猎禽鸟为生。
《百苗图八种》《苗蛮图说》(图四十一幅本)谷蔺苗条明确记载谷蔺布的原材料是木棉。另外杨庭硕、张宝元、耿中耀《协和众志 同步中华:意大利所藏中国西南民族图志整理与研究》一文中,F.cin_60《百苗图》谷蔺苗条明确指出该种布匹的原材料乃是木棉纤维,即早年汉文典籍中所称的“吉贝”,此条目揭示的重要信息在此前的抄本中只字未提。《百苗图八种》《苗蛮图说》(图四十一幅本)谷蔺苗条目可作为补充,再次证明谷蔺布的纤维是木棉。
而关于木棉称谓和栽培起源问题,李伟良在《云南棉花:历史文献中的“娑罗”及此称谓的由来》中认为:“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云南地区在很早以前就出产棉花和棉布,故有些学者认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云南可能是亚洲棉花的起源地之一。”关于贵州少数民族草棉种植情况,余满晖在《“百苗图”的农业生态思想探赜》中讲述:“贵州淫雨多阴特别是秋雨连绵的气候特征并不适宜棉花的栽培……不过,‘青瑶’近水而居河谷。当附近潮湿空气涌上高山,从山上沿河谷向下吹时,常在河谷的迎风坡面成云致雨,而在背风坡面山麓地带形成干燥高温的气流,称作‘焚风效应’。‘青瑶’尊重棉花的生长习性,顺应自己所居地势,在他们的生息地专门选择河谷的‘焚风’地带半干旱区域开荒垦地,由此趋利避害,使棉花种植得以实现并推广”。
(五)丝纤维纺织(柞蚕、桑蚕)
棉、麻、丝、毛是西南少数民族常用的四种天然纤维,丝纤维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使用不太多。丝纤维的来源有柞蚕和桑蚕两种,“百苗图”中有两处关于桑蚕(家蚕)的记录。其一为《百苗图抄本汇编》《刘乙本》花苗条所展示的“交流蚕艺图”。图中绘有三个人物,其中两个在蚕室内交流养蚕的技艺,蚕室内搭好的一层一层的架子上养着蚕,蚕室外一女子扛着长镰刀,背着一箩桑叶,似乎是刚采桑回来。其二为《百苗图八种》《苗蛮图说》(图四十一幅本)阳洞罗汉苗:
阳洞罗汉苗男子耕作、贸易,女子发鬓散绾于额前,插木梳,养蚕织锦,衣短衫,胸前刺绣一方,以银器结双带于背,长裤而短裙或裙而无裤,加绣布一幅为衣尾,其发数日必沃之,勤而好洁,苗中之良者也,在黎平府。
养蚕织锦女工专,发鬓鬅松绾额前;刺绣贴胸衣挂尾,双垂彩带更翩翩。
《蛮书》记载:
蛮地无桑,悉养柘蚕绕树,村邑人家柘林多者数顷,耸杆数丈。二月初茧已生,三月中茧出,抽丝法稍异中土。
清代田雯《黔书》记载:
花仡佬又名仡兜苗,在施秉、龙泉及黄平等处。男子懒耕作,好猎,逐鹿罗雀为事。妇女两袖绣五彩,周身饰以蚕茧,累累如贯珠。
目前在西南地区的壮族、苗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中,还有丝纤维纺织技艺传承。各色丝线的使用,增加了织物的色彩,丰富了织物的图案。
(六)火草纤维纺织
火草是西南地区特有的山地植物,其叶子像车前草,叶子表面青色,叶底白色,主要采集叶底白色部分纤维进行纺线。织布时以麻线为经线、火草线为纬线,或经纬线均为火草线,因此织成的布称为“火草麻布”或“火草布”。
《京都大学藏苗图五种》《滇省苗图》窝泥、罗婺条记载:
窝泥,云南、临安、景东、镇沅、元江五处所属有此种,面赤黑,头戴麦秸草帽,身衣火草麻布,男女俱短衣长裤,种山地、养猪,常入市贸易,有与汉人杂处村寨者,性朴鲁安分。
罗婺,云南、武定、大理、楚雄、姚安、永昌、景东等七处所属有此种,男子挽发戴笠,穿火草布短衣裤,披毡衫、跣足,耳带大环,腰系短刀,勤耕种。
火草主要生长在山地,其叶片较小、纤维较短,采集有季节性限制,纺织技艺传承相对比较困难,传承状况不太理想;目前仅在曲靖马龙、大理鹤庆、楚雄南华、大姚、禄丰、昆明石林、凉山德昌、丽江永胜等地的彝族、傣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中还有传承。
除了麻纤维、毛纤维、葛纤维、棉纤维、丝纤维、火草纤维等纺织材料外,“百苗图”中还记载有采集野草编织蓑衣、采集芦花御寒等记录。总之,“百苗图”基本上翔实记录了西南少数民族纺织涉及的所有材料,对于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四 、“百苗图”文献资料中反映的西南少数民族纺织机与田野调研情况
2019 年以来,课题组深入西南地区的黔东南、黔西北、黔西南、滇东北、滇东、滇中、滇西北等地进行田野调研,实地调研了盘州彝族“井”字形织机、黔西北苗族半框架腰机、黔西北民族地区平织机等纺织机具及其纺织技艺。课题组将田野调研情况与《百苗图抄本汇编》、《百苗图八种》和《京都大学藏苗图五种》所绘图像展示的织布机具进行了比较,梳理了西南少数民族织布机具和技艺流传情况,并考察了“百苗图”图像描摹的织布机具和织布场域的真实情况。
(一)“井”字形织布机
这种织布机因其织机外部框架像“井”字而得名,《百苗图八种》《夷人图说》(图一百零八幅本)含武图像和《滇苗图说》(图三十六幅本)白人图说绘制的就是“井”字形织布机。含武,分布于云南,为彝族的一支;白人,分布于云南大多数地方,主要聚居于滇西,为今天的白族。通过田野调研和“百苗图”文献梳理,可以推断“井”字形织布机具的使用民族主要为彝族和白族等民族,机具使用分布地区包括滇西、滇东和贵州西部。课题组调研的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彝族乡麻郎垤村较好地传承了这一织机及其技艺。另外调研组在滇东南罗平、泸西、师宗一带的彝族村寨中发现了一种更为简易的“井”字形织机机具,其一端固定在地面,另一端和盘州市淤泥彝族乡的“井”字形织布机基本相同,可以说是“井”字形织布机的原始版。
(二)半框架腰机
半框架腰机即框架和腰机结合的织布机具。课题组调研的黔西北七星关区、大方县等地苗族村寨,此机具及其纺织技艺传承得较好,部分地方文献资料显示彝族过去也使用这一织布机具。例如《黔西北苗族彝族社会历史综合调查》记录:“织布,苗族有织布机,一天可织一尺二寸宽的布一丈。彝族的织布机比较简单,一头系于墙,一头系于腰,用一个梭子,效率很低,不及苗族三分之一。”半框架腰机是黔西北地区曾经使用比较广泛的织布机具,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技艺的改进,目前这一织布机具的使用范围已经大大减少。
(三)平织机
此种机具是当前西南地区流传和使用最广泛的织布机具。我们调研的黔东南凯里、锦屏、丹寨的苗族、侗族,黔西北六枝特区、水城区、钟山区、纳雍县,黔西的苗族、彝族、布依族,滇东的沾益区、马龙区的苗族等,皆使用平织机进行织布。“百苗图”中大部分图像绘制的织布机也为平织机,但并非写实的描画,实际上达不到纺织要求,因而并不能同今天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纺织机具和纺织技艺进行一对一的比较研究。
五、结语
“百苗图”文献资料可谓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的绘图本百科全书。《百苗图抄本汇编》、《百苗图八种》和《京都大学藏苗图五种》所绘纺织图像中包含了今天的侗族、布依族、苗族、彝族、水族、白族、仡佬族、阿昌族、穿青人(未识别民族)等族群,展示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井”字形织布机、半框架腰机(坐式架子半固定腰机织布机)、平织机(坐式架子织布机)等三种织布机具;还出现了手摇纺车、“工”字形纺纱器、“8”字形纺纱器、经床(经架)、梭子、打纬刀等重要的纺织工具,为我们提供了比较直观的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纺织机具及其材料的图像和文字资料,从中可以看到西南少数民族纺织机具的演进历史。
此外,这些文献资料还介绍了西南少数民族用麻、羊毛、葛、棉、丝、火草等纺织材料进行织布、织锦、染织等技艺,从中可以窥见西南少数民族纺织材料的变迁以及民族服饰的多样性。
原文刊于《西南学术》(第3辑),为方便阅读,注释与参考文献从略,引用/转发等请根据原文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