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张钊瀛,肖全摄
右:肖全,张钊瀛摄
章文姬(以下简写为章):请两位谈一谈这次合作的缘起。
肖全(以下简写为肖):我与吕澎是相识超过三十载的老朋友,也是因为吕澎的缘故,我的镜头中多了艺术家的身影。2024年12月吕澎在意大利策划了“全球性绘画:中国新一代艺术家”展览,艺术家都是出生于80,90后的中国年轻艺术家。我被那次展览中张钊瀛的作品所吸引。因为那次展览我和张钊瀛逐渐熟悉起来,也是在这次展览上萌生了合作的想法。
张钊瀛(以下简写为张):这次跟肖全老师合作,最重要的一个节点确实是我们参加吕澎老师在意大利策划的“全球性绘画:中国新一代艺术家”展览。我对肖全老师《我们这一代人》非常熟悉,他那么多年拍摄了许多不同领域的人:艺术家,诗人,摇滚音乐前辈,电影人,而我希望自己能找到另一种绘画语言,利用公共图像去传递这种语言,也希望和不同领域制作图像的人去合作,就像肖老师,他提供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公共图像, 而我的作品中需要公共图像的介入,我希望这些公共图像的重新传世,把时间性的概念呈现在绘画中,能够让大家对时间的概念有一个延展,这个也是我做作品一个重要的点。
张钊瀛与肖全在意大利“全球性绘画:中国新一代艺术家”展览现场
章:《我们这一代》系列作品是对80-90年代中国文化界精英的群像记录,肖全捕捉了作家三毛、诗人北岛、导演张艺谋等人的经典形象。如今,如张钊瀛所说的当年的“我们这一代”已经成为新生代艺术家眼中的“您们这一代”。你们认为在不同时代的群体之间是否存在着有效对话?不同时代的人类境遇是否本质上是相通的?
肖:80-90年代是特别好的时代,那个时代过去了也回不来了。我必须面对未来,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生活姿态。现在的年轻人对过去是没有太多了解的通道的,当然也许他们也不需要了解,因为他们一直在面对新的东西,需要自己去成长和接受信息、去感悟的,我觉得老天对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是非常的公平的,就看你自己。但同时,两代人又都处在当下,共同面对一些问题: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问题,人类与AI的相处可能性等等。从张钊瀛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今天年轻人的样子,看到了他们的视野,表达自我的方式,特别有活力,有个性。我也很欣喜,《我们这一代》系列作品被现在的年轻人重新接纳。80-90年代的我拍的那些人,曾经给人带来温暖和启示,我特别希望这种精神能够继续传下去。
另一个层面,“全球性绘画:中国新一代艺术家”展览中,来自意大利米兰、罗马、威尼斯,以及荷兰、德国、捷克的观众与学术界专家都提到从这个展览中看到了年轻一代的中国艺术家,脱离了地域限制,更自由、更真实和多元的艺术创作。人跟人这个时候就是能量相通的。
肖全与张钊瀛
图片来源:艺术家
张:《这一代—艺术岛A—C》是我和肖全老师形成了一个历史对话,两代人之间的对话。这里的两代人不是说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而是作为一种摄影图像的公共性的传播,转化成绘画中的经典性传播,从而形成了一种绘画历史。肖全老师是知名的摄影师,他的很多作品是用特写的近距离去描绘,我希望把这些肖老师拍摄过的艺术前辈们放置到“艺术岛”上,让他们在这个“岛”里面去形成一个语言版图,包括形象的图像的视觉版图,希望把这些人重新凝聚在一个空间当中,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历史关系,他们之间的领域关系,来宏观组织成一个画面。我现在也在规划,例如艺术岛之后,后面我有可能还会做关于摇滚岛、关于诗人的岛、关于电影的岛等等。
张钊瀛、肖全 《这一代——艺术岛A》
160×200cm(绘画)80×100cm(摄影)
布面油画、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 独版 2024
章:布面油画和收藏级相纸结合,展现两代艺术家对话。绘画的色彩与摄影的黑白形成鲜明对比,历史与现代融合,给人“熟悉的陌生感”。肖全拍摄的黑白影像往往带有一种“历史的重量感”,与张钊瀛的绘画产生了戏剧性的对比。两位如何理解这种艺术语言的跨时空交流?
肖:一开始我有所顾虑与担心,就像你说的,黑白影像常常带来一种严肃的“历史的重量感”,张钊瀛作品中的“剧场感”与“图像狂欢”,或者夸张的变形会不会产生问题?我甚至去咨询过程守泰律师作品中人物的版权问题。但是很快我就打消了顾虑。余华和苏童的著作都被不同的人改编过,然后搬上了荧幕,我曾经问过他们在意不在意,他们说不在意。每个人都是在借一个作品表达自己,能从那个东西里感受到什么,是造化,当然也可以选择不看不理会。摄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工具?还是应该去反映自己的内心。摄影和绘画都是工具,都在描述这个世界,你想说什么,形式与情感的控制在于你,载体不同而已。包括在这次的作品上,我写了一些简短的文字。这些文字都是我内心非常真实与切肤的感受。
张钊瀛、肖全 《这一代——艺术岛B》
144×240cm(绘画)60×100cm(摄影)
布面油画、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 独版 2024
张:很多艺术家都用并置、挪用、重组、剧场化这样的方式来完成作品,但是我更多注重的是图像背后的逻辑关系和他们形成的图像库带来的全新的叙事性。《这一代—艺术岛A—C》中的前辈艺术家们,有些人说为什么看起来不太像?我在创作的时候削弱每个人的形象,但又能略略认出这些形象,是希望回到一种绘画的质感,一种精神性的绘画,而不是照抄图片。把这些人物放置到一个绘画性的语境当中,形成一个艺术的精神岛屿。
张钊瀛、肖全 《这一代——艺术岛C》
142×200cm(绘画)71×100cm(摄影)
布面油画、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 独版
2024
章:肖全的摄影作品常被视为一面“镜子”,通过这些肖像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变迁。这些影像现在“艺术岛”中似乎面对了另一面“镜子”(张钊瀛创作的图像之镜),您如何理解这种多重的镜像关系?
肖:何多苓与毛焰是神交30余年的艺术挚友。80年代初,十四五岁的毛焰在《美术》杂志上看到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无以名状地激动。经典的绘画作品与摄影作品,过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它们散发的光芒能带领一代一代的观者回到所处的那个时代。当你回看达芬奇、梵高、奥古斯特·桑德、布列松、马克·吕布等艺术家的作品,便会发觉人文艺术光辉是不朽的。我常常在说《我们这一代》里照片的故事,又在说这一代人那一代人,我的感受是进进出出的,看到这个时代,又看到自己,这个状态非常好玩。就拿我拍过的崔健来说,他的作用就是让很多人的脑子在不断改变,不断升级版本。张钊瀛创作的“图像之镜”也可以说是一次升级。一个好的人像摄影师,他应当是特别懂得理解我们人类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人。从特定的历史时间到现在,我自己的视野也比以前大了,在社会有些虚无的状态下,需要重新反哺出一种新的精神力量。
由左至右:张钊瀛 、肖全 、吕彭
章:张钊瀛通常采用“挪用” 手法将不同历史符号与当代语境结合,通过“图像狂欢”表现、重组来自艺术史、新闻、广告等不同来源的素材。这次的作品则是与另一个艺术家的“互动”,这是否预示着您未来的创作方向?另,今天的艺术家很难创造原创的图像了吗?
张:这一次的挪用不仅仅停留在艺术史的经典当中,同时卷入到与另一个艺术家的互动当中。肖全老师作为摄影师对于图像或者人物的捕捉和我们绘画中的捕捉的差异和变化,形成了新的可能性。都说今天的艺术家就很难创造出原创的图像,我希望更多的是从公共图像当中形成一个新的图像,更多的眼光放在新的图像的解析中。很多东西都是我们经验以内的熟知之物,或者我们熟悉的人物图像语境,不言自明,当把它们加在一起放置在另外一个时空或者时间性中的时候,图像跟图像会形成逻辑关系,焕发新的生机。这是我看重的点。
这个作品从酝酿有差不多一年时间。这次和肖全老师的合作非常愉快,感谢肖老师一直以来的信任,我和肖全老师有非常多契合的点。这对我和肖全老师来说是一次创新的体验与尝试,希望给观众带来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和观看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