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风: “把房梁抬高,木匠们”

时尚   2024-11-04 08:15   北京  


2024年11月,由建筑师孙大勇设计的蜂巢北京总部全新亮相
‍‍
摄影:董林

回到798艺术区E06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地址。10月中旬,它还被高耸的绿色围挡遮得严严实实。在主打“降本增效”的经济下行期,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一反其道,在金九银十的黄金档期里,大刀阔斧地改造起了空间。

蜂巢北京空间的改造计划早已酝酿多年,直到去年6月蜂巢上海空间落户外滩历史风貌区,夏季风才下定决心开干。


蜂巢上海外观和内景‍‍‍‍

林寿宇同名个展,2023



蜂巢上海所在的中一大楼,是一幢介于新古典主义和近现代主义风格之间的历史保护建筑。大门口对列的变体爱奥尼巨柱、内部巨大的彩色玻璃穹顶都让夏季风一见倾心。他喜欢空间里弥漫的形而上气息,“会对作品气质有无形中的提升”。

夏季风希望将这种感受延伸至蜂巢北京总部的空间。他心里有一个憧憬的模样:理性主义风格和古罗马建筑气质融为一体,类似于意大利罗马的文明宫。这也符合798艺术区高大厂房的格局和包豪斯的基因属性。他的想法与建筑师孙大勇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改造后的蜂巢北京总部外景和入口处
摄影:夏至


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了近100天后,一个既古典又现代的德系极简风格建筑问世,依然是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画廊空间,整体高挑而厚重,高级感拉满的浅灰色门面以及方型立柱,巨大的超白高透落地玻璃,一切都长在了夏季风的审美上。




改造后的整体建筑就像一件

巨大无比的近似极简风格的雕塑作品

摄影:夏至

事实上,改造前的蜂巢空间条件,也可说是有口皆碑。

为什么要在此时大费周章的重新改造和装修?


“把房梁抬高,木匠们。”夏季风借用 J.D. 塞林格的话调侃道,“房梁是一切上升的汇合处和标杆,建筑是这个道理,作为一家艺术机构同样如此。在精神普遍下沉的时代,我们试探一下当代艺术有没有抬高标准的可能。


为了抬高房梁,蜂巢在过去的十一年里做了哪些努力?



夏禹:此时此地
蜂巢北京,2021

费亦宁:飞飞的网
蜂巢北京,2022


拥有50多位密切合作的艺术家,80、90后占到60%的比例,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青年艺术家矩阵。11年前启动的“蜂巢·生成项目”,为新一代年轻艺术家登台亮相做足了铺垫。当下活跃的年轻面孔,蜂巢系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


然而“年轻”并非蜂巢的全部。中国当代艺术脉络里的遗珠,具象、抽象、水墨、雕塑、装置、影像等等都可以在蜂巢的版图里找到。起初几年,蜂巢针对不同媒介和门类,做了一系列的梳理性展览;最近几年又强化了“战后”“亚洲”等概念,蜂巢的艺术线索愈发严谨和明确。


蜂巢北京空间改造升级后的“空中走廊”区域‍‍

摄影:董林



改造后的文献区,位于一楼进门右侧
摄影:董林

蜂巢生成 第九回 季鑫个展
蜂巢北京E厅 ,2014

季鑫:出神午后

蜂巢北京,2021



在多层级的艺术家结构之外,蜂巢也在不断开疆拓土。去年入驻上海外滩历史风貌区,开辟了“蜂巢|上海”和“蜂巢·生成”两个全新独立的空间,抱以“陆上行舟”的心态开启长三角地区的深耕。


这并不是蜂巢第一次走出北京。早在2017年就落户深圳,成为这个新兴城市画廊行业的先行者。尽管因为疫情原因在2020年关闭了位于华侨城文化创意园的空间,但并不意味着今后不会返场。“大湾区是北京和上海之外的中国另一个重要区域,香港、深圳、广州都是艺术的应许之地,等待未来合适的时机,”夏季风说。




蜂巢(深圳)当代艺术中心空间外景
2017-2020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团队合影,2022‍‍



对外,蜂巢的艺术家在美术馆的项目接连不断,建立展览、收藏合作;对内,招贤纳士,组建起一支国际化精英队伍。采访中,夏季风不止一次提到令他引以为豪的团队,“他们就像我的家人”。


虽然是一家商业画廊,但蜂巢少见地拥有自己的策展团队,其工作能力绝不亚于一般的美术馆,如年轻策展人杨鉴、于非、赵小丹、唐一菲等,他们对于同龄的80、90一代艺术家的推动尤为显著。其中也包括曾经供职蜂巢,之后分别在大卫·柯丹斯基、阿尔敏·莱西、卓纳画廊履新的蔡珺珺、王若琳、邵依洋等,她们在这些国际画廊中各自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黄宇兴:穹顶之下

龙美术馆,2023


谭永勍:范特西

Longlati基金会,2022

如果说蜂巢的1.0是立足本土,2.0是辐射亚洲,而最近官宣的人事任命,则释放了3.0版开始迈向全球的重要信号——曾担任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萨拉索塔艺术博物馆(Sarasota Art Museum)馆长助理的莎拉·青·马尔科维茨(Sarah Qing Markovitz),出任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国际交流推广部总监。夏季风透露,最快明年,或许就能在美国一些重要美术馆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面孔。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二十余年风雨的亲历者,夏季风强烈地意识到今天走出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文化艺术的交流始终是凿空地缘政治壁垒的最佳途径”。虽然道阻且长,但目标是明确的,要做的就是一步步去实现,至于结果如何交由时间去检验。



卜镝:小园就尺 
蜂巢北京,2020

阿修罗净界:宋琨个展
蜂巢北京,2015


在夏季风看来,相较于成熟的西方艺术市场,历史短暂的中国画廊行业需要做的基础性工作数不胜数,既要依仗于整体的生态坏境,又要助力生态坏境的建设,其中最特殊的是商业和学术一起往前推。但也正是这些因素,让中国的艺术市场具备了无可估量的增长空间和前景。

时间的进度条再往前拖动一点。


798艺术区E06,这处地址对夏季风的意义,远不止11年的时间厚度。17年前,他在这里亲历了从厂房到非营利机构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蜕变的全过程,彼时机器从车间里搬出来的情形还历历在目。2012年,伊比利亚撤出,他凭一己之力租下了原址空间。2013年,中国经营当代艺术的商业画廊名单里又多了一个名字——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2007年,原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建筑工地
摄影:杨羽‍‍‍‍



“蜂巢”,意喻人类聚集性生存方式及其思想繁杂性的存在状况,与社会结构和当代艺术的现状尤为契合。了解夏季风“前传”的人,或许对他给出如此宏大的释义并不会感到意外。


在2005年创办《艺术与投资》系列杂志之前,夏季风的身份是作家、诗人,还曾担任过体制内一家期刊的主编;出版过两本诗集《学习写作》、《感伤言辞》,一部中短篇小说集《罪少年》,发表过数十万字的评论文章。这位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文学青年,对当代艺术的热情和关注,几乎与他的文学生涯同步生长。



2008年5月
时值原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开馆一个月后



文学、媒体、非营利机构、商业机构,每个赛道都没有白走。多种身份之于夏季风,都是不断理解和深度参与画廊这个特殊行业的路径。他喜欢T.S.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里谈论的“传统”。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它包含历史的意识,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历史意识能使自己敏锐地意识到在时间中的位置,自己和当代的关系。对于未来艺术的流变,正如以往对于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判断,夏季风希望自己具有的历史意识是准确和有效的。



零度之维:抽象艺术的理性表达
蜂巢北京,2017


作为窄门的绘画 80后艺术家邀请展

蜂巢北京,2016

回到开头的“出神和恍惚”。


相比务实,务虚或许更重要,尤其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这是夏季风的画廊经营理念。他认为过多信息的接纳貌似一个人什么都知道,实际上很容易陷入认知的另一道“窄门”。它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多余脂肪和毒素,需要时不时清空一下。


“所以,偶尔让自己的灵魂出窍,不去理会沉重的肉身,出神和恍惚,冥思,是我在日常工作中乐于享受的一个环节。它是奢侈的,似乎是不必要的,甚至是可笑的,但显然没有什么比这种状态更加契合和接近艺术的本质了”。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 夏季风
摄影:董林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为什么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去进行大规模改造?


夏季风(以下简写为夏):很多人可能会依赖年景的好坏来决定多做还是少做事情,但我试着把这个因素撇开,遵从自己计划和内心诉求。我是属于那种固执类型,也容易做一些反其道而行的事。想来年景好的时候似乎也不是所有画廊、所有艺术家都好,虽然好的概率可能会大一些。反倒是年景不好的时候,整合一些平时难以企及的资源变得更容易。


与其期待外部环境变好,不如行动起来改变自己。对蜂巢来说,空间改造升级的根本原因,是觉得唯有这么做才能对得起众多合作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既不愧对自己的用心,也不辜负他们的优秀,包括众多藏家的支持。当然,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觉得时候到了。俗话说从来不存在最好的时机,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在这个经济普遍下行的环境中,希望借此提振一下精气神,顺便提升一下自身以及行业的标准。把房梁抬高一点,期待让上升的一切在更高处汇合。


   办公区域的过道设计也相当讲究
上图摄影:夏至
下图摄影:董林


Hi:重新装修后的蜂巢在空间的功能上有什么变化?


夏:上一次大规模改造还是2007年这栋建筑落成的时候,希望这次的升级能支持蜂巢下一个十年的前进步伐,期待它像一双合脚的靴子,能让蜂巢走得快捷而又稳健。改造涉及了作为一家艺术机构理应具备的各个部分,包括办公区、库房、VIP室甚至卫生间,以及与之配套的中央空调、照明系统、水电网络等。


最核心的依然是五个公共展厅。此外,我们在前厅设置了一个文献阅览区,二楼增加了一个具有景观意味的廊桥区,站在这个区域既可以俯瞰主展厅的内部,也可以观看空间的外部。改造后的整体建筑就像一件巨大无比的近似极简风格的雕塑作品。这得感谢建筑师孙大勇先生,空间气质充分体现了他的内敛、严谨和审慎的态度。



HBP XXXIX 夏乔伊:旧事如新
蜂巢北京C厅,2021



改造后的B、C展厅,未来依然会留给更多的年轻艺术家

摄影:董林



新空间的首个活动是提供给一个国际奢侈品牌做一场新品发布,相当于新房暖灶十天。之后开始常规的展览计划。作为今年最后的收官项目,11月中旬将在主展厅A厅推出备受瞩目的“80后”艺术家张英楠的个展,B、C厅是艺术家黄含康的个展,D、E厅及廊桥区则展示一个概念宽泛的群展,作品涉及不同媒介、不同美学的古今中外艺术品,包括设计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张英楠的创作题材一直以来与空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特地邀请孙大勇先生担当他这次个展的展陈设计,希望两位优秀艺术家/建筑师的作品彼此加持,能让这个展览呈现出珠联璧合的预期效果。



曹舒怡:软流
“蜂巢·生成”上海空间首展,2023



Hi:给我们介绍一下建筑师孙大勇?


夏:作为近些年来建筑界备受瞩目的新秀,孙大勇参与设计了不少的艺术空间,最新的一个项目是他担任日本轻井泽一个小镇整体改造的总建筑师。这在建筑师辈出的日本,作为一位年轻的中国建筑师能在日本建筑项目中脱颖而出,可见他不凡的实力。对他来说,蜂巢空间改造是他欣于接受的一个项目,他希望以创造一件建筑作品的态度来对待它。

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概括为三个W,第一个是“White”白,白是抽象的,美术馆是艺术作品的背景,白盒子是理想的美术馆空间原型。通常白色是轻盈的、虚无的,但是建筑师想反其道行之,这样引出第二个W,“Weight”重量。建筑师希望创造有体量的白,体量感来源于蜂巢原始空间序列的启发,逐层递进的线性空间序列让建筑师联想到了神庙,所以在门厅处设计了一组硕大体量的立柱,增强空间的尺度感,就像是卡纳克神庙中的柱廊,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穿过前厅,当进入主展厅时,方格状的屋顶结构建立了严谨的空间秩序,光从上面洒下来,人仿佛至于艺术的圣殿之中。因此第三个W是“Will”意志。建筑是一种精神意志,在建筑中人能找到力量和精神性的对话。所以在建筑师孙大勇心中,他希望把蜂巢艺术空间打造成“798的万神殿”。

Hi:蜂巢合作的艺术家面貌跨度很大,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夏:总体上或许可以归纳概括为一条脉络,即以艺术本体讨论作为创作出发点和方向的艺术家,大约都是蜂巢尝试争取与合作的对象。


Hi:先从年轻艺术家谈谈?


夏:十余年前,当我们决定设立“蜂巢·生成”项目,计划系统性推出年轻艺术家个案的时候,事实上是看到他们身上一些令人兴奋的迹象在逐渐显现,那不是我们以往所熟悉的主流艺术样式的表达,而是一种脱离日常经验的陌生感让人着迷。未来是不确定的,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在书写不可知的艺术未来。如果未来的艺术面貌是确定的,是以往经验的复述,那将会是多么令人沮丧的一件事。



方媛:激浪 

龙美术馆,2024


张季:火焰
龙美术馆,2023


Hi:蜂巢与许多90后艺术家都有过合作,在你看来他们有什么特点?


夏:他们是有史以来最具有国际视野和经验的一代中国艺术家。


Hi:蜂巢还选择了几位成长于“85新潮时期”的非主流艺术家。


夏:他们不以当时流行的社会性、政治性为主要特征的创作,而是忠实地遵循自己内心的艺术主张,体现出近乎某种信仰般的“不合时宜”。比如吕楠、段建伟、孔千、朱小禾等艺术家,他们作品中蕴含着的纯粹和沉默力量令我动容和尊重。就像中国艺术传统脉络中的转换器,他们既承接了过去又传递到未来,不易察觉地起到了艺术生态恒定和平衡的作用。



段建伟:到新店去
龙美术馆,2023

朱小禾:针芒

蜂巢北京,2024



Hi:为什么后来又推出“战后艺术家”概念?


夏:虽然这个概念来自于西方艺术市场,但我认为适用于早期华人艺术家身上同样准确和有效。比如林寿宇、林飞龙、赵无极、朱德群、林风眠等人,他们创作的时间和经历以及作品产生的影响力,与国际上其他“战后艺术家”类似。

有意思的是,许多80、90后新一代艺术家国际化留学经历、视野和经验,与这些前辈艺术家的背景特别吻合。去年,我们在蜂巢上海空间推出的林寿宇个展,即是这条线索梳理的开始。以此期望这些战后华人艺术家能成为蜂巢学术方向的尺度,是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榜样和标杆,同时也对于国内一直以来统称“近现代艺术家”、“二十世纪艺术家”的含糊概念,试探性做一个更为清晰明确的厘清。


蜂巢只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并认为有意义的艺术脉络来推进,立体全方位地囊括所有的艺术线索,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也无法做到。正如弗洛斯特在《林中路》中说的那样,“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孔千:荒腔人曲

蜂巢北京,2024



Hi:跟这么多艺术家合作,每个人的工作室都去过吗?


夏:这是理应的工作。一旦和艺术家展开合作,必须得非常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创作。反之,我认为艺术家也一样。


Hi:如何去了解?


夏:漫无边际地聊天。通过交流,我会知道他们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点、创作的上下文关系,甚至品行、脾气和性格,凡此种种,我都特别希望能有所了解。事在人为,人本身太重要了,态度决定一个人能站多高,能走多远。另一方面,双方确定合作后,就是一种紧密的合伙人关系,有点像世俗中的婚姻关系,彼此了解是必须的。如果你对合作的艺术家不了解,就意味着将来不知道该提供怎样的配套工作。



夏禹:浮光与沉璧 
松美术馆 2023

宋琨:无尽藏 

松美术馆 2024



Hi:你认为当下时代的艺术面貌有什么样的特点?


夏:一个时代的症候与精神特质迟早都会反映和体现在艺术创作的面貌上。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现在好像又站到了数字时代的门槛上。时代更替转变所带来的震荡和冲击,导致每个人都会试图做出恰当的回应。比如工业时代降临时卡夫卡的变形,艾略特的绝望,卓别林的荒诞,艺术家同样如此。


数字时代的大门正在打开,然而未来的美好图景又似乎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恍惚,缺乏安全感,不确定,是我对于这个时代的个人感受。我觉得这既是个精神普遍下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人寻求慰藉的时代。所以,艺术创作在总体上呈现出精致、唯美、甜腻、安魂的趋势,想必是这个时期的需求和特征。况且艺术的表现也不只是某种单一的维度。时常听到有人抱怨现在的作品缺乏宏大的叙述、崇高的理念,甚至英雄主义的气势,这并不是艺术家的问题而是时代本身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时期不会太长,也相信艺术发展方向不会折返至“85时期”那种亢奋的泥淖。



蒲英玮:新世纪百科
和美术馆,2024

李维伊:三合一 
Fotografiska,2024


Hi:你会面临趣味的纠结吗?当个人趣味和画廊生意的选择出现矛盾的时候,你怎么调和?


夏:我尽量让个人的趣味和画廊的经营保持适当的距离,偏狭的审美显现会导致市场的广度变得越来越窄。然而这又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矛盾,一家画廊总归带有画廊主本身挥之不去的气息。好在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其本身是具有某种难以言说的标准。我试图让这个标准来调和个人与机构之间的偏差和矛盾。这时候一个好团队的重要性也会充分体现出来,

他们通常不会迁就我的错误固执,而是及时予以纠偏。


Hi:作为画廊主,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夏:对我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最为重要


Hi:会有一种使命感?


夏:谈不上使命感。更多是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当中成长和增量的巨大空间。中国没有百年画廊,连五十年的也没有,更不必说像西方那种超级画廊。这是一个危险的诱惑,但也是一个以身试法的机会。我当然希望我们所做工作,将来能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构成部分,哪怕只有碎片大小的作用。



王迈:绘画山

蜂巢北京,2024


王赫:极目之游
蜂巢北京,2023
Hi:蜂巢未来十年的目标是什么?


夏:作为一家中国画廊,核心的目标肯定是与众多艺术机构一起,共同构建和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力。想必十年的时间未必够。

Hi:会有在海外开设空间的计划吗?


夏:如果说没有,似乎也对不住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计划肯定有,但大概率不会为了开空间而开空间,追求表面的所谓国际化。我觉得在海外开一个空间事实并不难,只不过在合适的地方找到一个经营的场地而已。


我所理解的海外是指那些有着全球影响力的西方国家。但你希望在当地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一个近乎拷问灵魂的问题。坦率地说,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在整体上尚未达到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结局很有可能沦为西方艺术市场中多样性的一个点缀,一道具有异域情调的开胃小菜。或许在商业和交易上不一定失败。直觉告诉我这还需要时间,需要做许多必须要做的工作,不管是基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还是画廊自身品牌的建设。


另一个尴尬的现实是,比起全球性流通的其他商品,艺术品似乎更加具有依赖本土文化和情感认同的属性,它类似于宗教,亨廷顿在他的文明冲突论中早就无情地指出了这个痛点。所以,从本质上说,本土的市场才是中国当代艺术真正的市场,它不仅仅是交易地,也是艺术灵魂的归宿地。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在本土做得好,事实上同样会获得相应的国际影响力,这是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好处。我们一心想着国际化,却往往容易忽略了我们已然身处其中,本身就是全球化进程中重要的组成环节。我说的这些与在海外开空间,好像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问题。



陆上行舟
蜂巢|上海”空间开馆展,2023


Hi:上海空间运营了一年半了,对它的艺术生态有什么感受?


夏:中国的商业中心、国际化大都市、江南的核心……上海的影响力不止于上海,它辐射和涵盖到周边同样富裕的地区,如浙江、江苏、安徽等省份。所谓的江南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自古以来江南就是最有文化和最富庶的地区。在这个区域,已有许多重要藏家长期关注蜂巢,落地上海后,我们可以为他们带来了更直接、更广泛和便捷的服务。我觉得我们应该更早落地上海。


Hi:对你来说,心目中的完美藏家画像是什么样的?


夏:佩姬·古根海姆,有足够的资金来匹配她超群的艺术品位。她不仅是收藏家,她就是一座美术馆,一部现当代艺术史。我相信中国迟早也会出现这样的有识之士。


Hi:这十年有遗憾吗?

夏:如果单从画廊经营角度来讲,想合作的艺术家还没有合作。



Hi艺术
当代艺术资讯专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