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火焰”围绕着“能量”的关键词,回溯从认知生命到设计生命的跨越。吴珏辉从生命驯化的过程出发,以赛博朋克的形式塑造拟生形态。沈少民的《我睡在自己身上》是一系列动物的硅胶模型,翕动的肚皮模拟生命的呼吸,关于真实的讨论唤醒对生命的理解。
吴珏辉《响尾蛇》最大直径260cm
动态装置,金属结构、机械系统、电机、程序 2013
“记忆的消逝”是对今日注意力涣散的反思。马泉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实验室合作,将一粒细沙切割成60片,逐帧扫描,见微知著,沙粒与沙漠的关系以景喻人。就像被叫做文化沙漠的深圳,每一个个体的到来,都带着原生的文化基因为城市注入多元的活力。边云翔的作品通过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关联起法国和阿尔及利亚之间经济、人文、政治的宏大叙事,以崇高感的画面重构这段漫长的历史。
边云翔《内陆》电脑生成动画 5'18'' 2023
“数字寄生”单元6位艺术家(小组)的作品更像是一个隐喻。沉浸于数字生活中的一代创作者在技术、形式、观念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异于前辈的特点。
高郁韬与Siri对读“春江花月夜”,抚慰他在杜塞尔多夫的思乡之情,借用扫描仪在“洞穴”之中放大了自己对微观世界的想象;黄河山在虚拟世界构建了一座“秃力城”(Too Rich City),城市被拼贴成一个纯粹的消费景观。
高郁韬《对白系列:春江花月夜》数字影像 2'23'' 2020
黄河山《秃力城》网络艺术项目 2020
宋婷是一个技术的狂热者,她使用AI重新演绎了自己心中的“悉达多”和“牡丹幻梦”。宋兮则用智能的处理实现了自己对生命边界与浪漫诗意的追问;武子杨和马克·拉莫斯基于数字感官构成了对生态系统的实时模拟;法国新媒体艺术小组U2P050授权人工智能代理小组的美学意识,图像景观随着AI算法从一处抵达另一处,实现“意识的漂流”。
这些作品并非全是近年的创作,执行策展方雨卉大胆选用了跨度十年间的作品。艺术家带着不同的视角审视数字现实,展开从物理意义上的人造生命到反思将数字ID视为生命体的讨论。“返序现场”更像是一场立足于数字身份视角的展览,当我们义无反顾地拥抱数字时代的到来,驻足“现场”回望“人”的价值,哪个是更真实的存在?
艺术家邱志杰在《重要的是现场》中提出“现场艺术”的概念,强调作品的现场性、互动性和即时性,以及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性。数字艺术项目屏幕间在创立之初也提出了“屏幕就是数字艺术的现场”的口号。与十年前,甚至五年前,我们面对的数字生活方式都截然不同,今天讨论“现场”,是一个混杂了人工智能、显示技术、多媒体装置和社交媒体的复杂环境。
刘晓都在展览策划之初就明确地认为“一个线下的展览不能是满屋子的屏幕。”沙场的布景不仅呼应了多位艺术家作品中的元素和概念,同时也为社交媒体的传播留有了余地。“现场”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同样是数字生活的延伸。
走出展厅,龙城CC创意街区CIC创新创意中心的小喷泉哗哗作响,将我们从充斥着电子信号的展厅中带入到真实世界。
深圳将便利让步给城市发展的效率,如果你有机会在深圳散步,你会发现这里很难找到一个舒适的街区。龙城CC是深圳市龙岗区数字创意创产走廊上唯一的文化街区,这个以华为为龙头的产业带上集合了1.2万家科技企业。这里聚集了大量的以程序员为主体的产业工人,数字艺术也是针对街区人群属性的针对性服务。
近年来,文化街区的发展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势,龙城CC创始人陈晓芳在描述街区愿景的时候说:“既要保持美学的水准,又要给观众呈现前沿的作品。对于园区发展我们没有对标的案例,这里就要做成龙城CC的样子。”这是一个深圳本土企业家对生活美学的理解和信心。
龙城CC园区景观
新的技术范式尚未形成,但趋势已然显现。SeeD数字创意种子领航计划(SeeD Pilot Project Exhibition)作为龙城CC的品牌艺术项目,2023年举办了第一季“无限真实实验室”,第二季“返序现场”是在生长过程中的回望。
SeeD计划用五年的时间来呈现一颗数字艺术种子的生长。“始终围绕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而故事只有结局没有答案! ”在展览前言中,策展人抛出问题,但并没有给出答案。关于未来,刘晓都并不确定,但他秉承着一个艺术的信念:“我们能呈现的就是现场,艺术会在持续的呈现中逐渐清晰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