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崔灿灿用诺奖作家彼得·汉德克的纪录片《我在森林,也许迟到》为韩建宇在松美术馆的个展命名,汉德克住在巴黎郊外,一个被森林包围的“无人湾”。影片中作家大量的林间踱步的镜头,贯穿四季。
“我在森林,也许迟到”,像一个迷恋森林奇观的人对约好见面的朋友的一句抱歉,暗示了森林的某种特质——令人忘记时间。
步入展厅,策展人和艺术家试图以一种散落、交错的方式,呼应森林中的丛生结构。悬吊的素描、油画、倒地的树干、木屋,使展览变成一个相对立体的空间,需要穿行而无法直进,一张大画的背后有什么仍然是未知的,正如没有一片森林能够一目了然。
1981年生于广东湛江,韩建宇拥有一个放养式的、未被城市化浪潮波及的童年。和小伙伴们从家出发,绕过一条小河,到达一座无名的野山林,幸福的探险便开始了。捉蜥蜴、钓鱼、搭木屋、采果子……阳光下,森林中万物并容,在尚未认得“活力”“自由”等抽象的词语时,韩建宇已经在自然中领悟到了它们的含义。
韩建宇个展“我在森林,也许迟到”
松美术馆东区2号馆展览现场,2024
摄影:郑垚
正如策展人崔灿灿所说:“森林中的空间有着自己的脉络,只是我们的目光与经验要通过漫长的研究来掌握。持续了近200年的现代科学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小部分自然的奥秘,在那些树冠、树叶、缠枝间,我们自以为的杂木丛生,横向、竖向、环绕的错综之中,有着自身如此清晰的脉络,有着远比我们复杂、智性的对“关系”的处理。它们从不是人类诗歌中“以物言志”的潦潦生长,卑如草芥,它们的顽强、脆弱与纤细,竟如此有机的成为生命体的结合。以至于,我们只能以歌颂造物主的方式,来歌颂未解的神奇与难题。”
韩建宇个展“我在森林,也许迟到”
松美术馆东区2号馆展览现场,2024
摄影:郑垚
2013年,韩建宇在北京做过一个叫做“术林”的个展,当时森林作为画面的背景出现。后来又经过抽象、装置和综合材料的种种实验和多年来的沉淀,兜兜转转再后头去看,有些内在的东西并未发生变化,冥冥之中韩建宇又画起了树林。
《森林深处NO.34》150×200cm
180克康颂素描纸 碳棒 2024
《森林深处NO.35》150×200cm
180克康颂素描纸 碳棒 2024
《森林深处NO.36》200×150cm
180克康颂素描纸 碳棒 2024
在记忆中发酵数年,森林的形象时不时地出现于韩建宇的绘画中,并渐渐从背景升级为画面的主角。
他描绘的森林常常介于梦幻与现实之间,通过细腻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神秘且宁静的氛围。森林既像是真实存在的自然景象,又如同进入了某种幻境,具有一种超现实的美感,仿佛将观者带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静寂空间。画面中的森林常常没有明确的焦点或活动的生命体,给人一种远离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感受,同时也透露出孤独的哲思。
《森林深处NO.37》200×150cm
180克康颂素描纸 碳棒 2024
《森林深处NO.39》200×150cm
180克康颂素描纸 碳棒 2024
而经过两年多的素描试验,韩建宇回归到最熟悉和最擅长的油画,秋日般的暖色,视角渐渐缩小,从一片林聚焦到一棵树、几根树枝上的鸟巢、蜂窝或木屋,从全然的野景到加入人类的痕迹,是自然,也是栖息地。
尽管韩建宇的森林场景很少直接描绘人物,但在其作品中,森林往往成为人类内心世界的隐喻。森林象征着自然的力量、未知的领域以及生命的本质,与人类的情感和存在状态产生共鸣,传达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思考。因此,韩建宇笔下的森林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再现,更是情感和哲学思考的载体。
《森林深处NO. 42》150x×200cm
180克康颂素描纸 碳棒 2024
《森林深处NO.44》150×200cm
180克康颂素描纸 碳棒 2024
《森林深处NO.45》150×200cm
180克康颂素描纸 碳棒 2024
韩建宇善于通过简约的构图与意象,探讨人与自然、时间与永恒、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画面充满宁静感,仿佛在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瞬间诗意。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视觉的营造,更是对存在与时间的冥想。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森林”作为展览的核心隐喻,在你的创作中代表了什么?
韩建宇(以下简写为韩):自然的力量是很强大的,高耸茂密的树林给人的压迫感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力量,当你置身森林之中,反观人在其中显得极其渺小。在时间的长河里,人类生命顽强,有挑战自然的一面,但在灾难和生老病死面前,却是难以抵抗,显现出生命脆弱的一面。这次展览制造了森林的场域,把素描放大为和森林等比例的观感,让观者在展览中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的强大力量。在作品中,森林不断生长,无数的生命体在其中生死交替,是对人生的一种反思,作品中画了很多的尖锐物象征着人类的顽强,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对这个世界的感受,都会在作品里面去体现,既代表人生的一种状态,也是对社会和现实思考的一种指向,它是一个综合体。
韩建宇在松美术馆东区2号馆展览现场
摄影:郑垚
Hi:“森林”这一意象是否有更广泛的象征意义,比如对生态危机或现代社会状态的反思?
韩:我们生活在当下,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面,你所受的教育,你的成长经历,你所面对的处境跟现实相关,每个人都逃不开你所成长语境的认知,和当代社会或所处的文化背景有关。我们现在这个城市化的进程是将很多自然的东西,人为的破坏之后再去重建,尤其是中国前面这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是以牺牲这个环境为代价的,之后我们再又重新亡羊补牢。开始注重环保和生态的重建,这里面是有矛盾的。我们作为人,作为人类社会,寻求发展,同时也需要面对它所带来的后果,在矛盾中发展与进步。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就是说我们可能鄙视一些东西啊,但是,你又离不开这些东西,比如说物质的欲望等。
《林中景观NO.1》50×60cm
布面油画 丙烯 2024
Hi:森林里不仅有树木,还有其他植物、动物,河流、真菌,也有人类的足迹……你如何选择描绘的对象?
韩:很多绘画对象的选择都和我的真实经历有关。比如在我的作品中出现的马蜂窝,我们小时候经常去捅马蜂窝,被盯得满头是包;包括小木屋,我和几个小伙伴也在森林中搭过木屋,用钉子把模板钉起来,再拿一些茅草当屋顶,可以挡些小雨,大雨就不行了。
Hi:在自然中的成长经历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韩:现在我还保留了一些在野外生存的能力,也让我从小的性格相对独立,以及对于植物有种天然的亲近感。我始终觉得植物和动物一样,是有灵性的。就像我工作室门口的植物,你关心它们,好好地照顾它们,它们就会长得非常好,焕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也会感染你。反之如果你对它们不理不睬,放在那里十几天任其自生自灭,它们就会枯黄萎蔫,毫无生机。
《林中景观NO.4》60×50cm
布面油画 丙烯 2024
Hi:你的素描和油画之间呈现怎样的关系?
韩:十几张小尺幅的油画和大尺幅的素描穿插在空间中,形成互补式的关系。素描展现的是大场景,而油画则聚焦在微观和局部,观众走到展厅中时可能像探险一样,发现不同视角下的森林结构。
Hi:为什么从素描的实验回归到油画?
韩:我一直在画油画,也是油画专业出身,之所以会从去年7月份开始画素描,是因为素描作为一种纸质的、相对单纯的表现材料,让我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掉对于油画媒介的熟悉感和惯性,也让我找到了绘画感性的那部分,我觉得目的已经达到了,所以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比较擅长的油画上面来。
《林中景观NO.7》50×60cm
布面油画 丙烯 2024
Hi:在你的艺术生涯中,创作风格和艺术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了这些转变?
Hi:你关注森林这个题材也超过10年了,这期间在心态和创作上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韩:2013年我在空间站做过一个叫做“术林”的个展,当时森林作为画面的背景出现。后来我也我也做了抽象、装置和综合材料的种种实验,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兜兜转转再后头去看,好像有些内在的东西并未发生变化,冥冥之中我又画起了树林。
现在会比之前更松弛一些,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经历了身边人的生老病死,心态上发生了转变,很多事情没有年轻时看得那么重。对于艺术也是,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平视它,自然地面对。
《林中景观NO.10》50×60cm
布面油画 丙烯 2024
Hi:在你看来,绘画艺术的核心是情感表达、哲学思考还是视觉形式的实验?
韩:我觉得三者都包含,在不同阶段,侧重点会不一样。艺术是一个不断思考、并不断完善、自我建构的过程。随着你对艺术认知的变化,视觉表现形式也会在变化。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视觉的实验方式,以及每个阶段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也会在跟着转变。比如说有大十字尖状物体的作品,它象征一个实质的物体,但把它放置在茂密的丛林当中,就是突兀的存在,之间构成了一种视觉的冲突,那么这种尖状的东西跟松散的外部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的丛林跟人造的尖锐物体的对立,会引发观者们产生哲学的思考。
艺术家通常会通过作品进行感官、情感和情绪的表达,比如说,因为尖的东西它是让人有种刺痛感,或者说不安全的感觉。而这种刺痛感往往是我们在现当下社会环境之下,心里和生理上都会遇到的,通过视觉形式的表现到情感表达,再给观者带来哲学上的思考。
《林中景观NO.13》50×60cm
布面油画 丙烯 2024
Hi:在你的作品中,似乎能感受到某种时间的流动。如何通过静态的画面来表现时间感的?
韩: 作品中森林里四季的变化,还有倒下的枯树、腐朽的枝叶、流淌的溪流、荒废的木屋、遗弃的鸟窝等,无不述说着时间的逝去。我们的人生,世事无常,生老病死,用画面中营造的时间感,述说我们自己的人生。
Hi:你的作品常常体现出某种孤独感和神秘感,这些情感与当代人类的生存状态是否有关?
韩:我觉得孤独感是一个艺术家比较珍贵的东西,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关键你怎么去面对和转化它。在当下,感觉我们其实都活得挺孤独的,为什么呢?因为,自从有了互联网之后,人们有了手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快速短视频或短文章的视觉环境里,我们变得越来越难以静下心去阅读一本书,观看一部长片,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一种正常的沟通。我们之所以每天拼命的去刷这些短视频,其实恰恰是体现了我们人类一种孤独的状态,因为现实让我们的内心无处安放。
我们只能寄托在虚拟的现实里面,去打发无聊时间,打发日常的这种苦闷。这可能是我的对孤独的一种理解,可能也是当下人的一种状态。
Hi:作为艺术家,你如何看待观众对你作品的理解?
韩:我觉得一个好的作品,首先它是开放性的,让观众可以进入,可以带着他的情绪去解读。作品是艺术家创造的一个场域,我希望每个人看我的作品是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去理解,产生新的意义去丰富作品。当然,我在创作作品时有自己的内在创作逻辑和思想,这批素描作品超出了对传统素描的定义,传统素描很少会画这么大尺幅。在视觉语言的表现上,我尽量一遍过,不去重复和修改,保持它的绘画性和松动感,在视觉上让人保持一种浸式感,这是我创作这批作品的一个动机。
Hi:你对当前艺术界的新兴趋势,比如科技对艺术的影响?这些趋势对你的创作是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韩:科技的飞速发展肯定会带动新的产业发展,我觉得这是不可否认的。作为艺术家,如果新的技术和媒介,能够促进你的创作,大可以借用新兴的技术媒介去创作。因为,自始至终,媒介都不是问题,只有适不适合。我对新兴的技术一直保持一种好奇,但没有迫切需要使用它来作为创作,保持观察,不断关注当下艺术发展的新动向,保持对艺术新的理念和认知的敏感性,我觉得这个是很有意义且重要的。
《林中景观NO.16》60×50cm
布面油画 丙烯 2024
Hi:本次展览之后,你下一阶段的创作有什么计划?
韩:这次展览收获很大,也把近两年的工作做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收获最大的是,在布展中,在策展人和团队的整体协力下,在作品的视觉呈现和空间维度的理解上产生新的认知,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接下来我还会把森林这个概念继续深挖和延展,也明确和计划好了下阶段创作计划。接下来第一会延续素描这种工作方法,继续推进,因为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同时,油画创作安排好下了一阶段的项目计划。我对新的计划充满期待,希望把内心中的想法逐渐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