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位于廊坊的新绎美术馆正式开馆,这也标志着京津地带的美术馆版图中再添一座机构。新绎美术馆的三大开馆展,分别聚焦当代艺术中坚力量、梳理当代艺术学术脉络以及扶持当代青年艺术家三个角度,回应着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命题。
其中“新绎·青年艺术年度国际项目”旨在与青年艺术家共同成长,一同打破艺术的界限,推动艺术与社会的交融。该项目包含了艺术家提名展、青年策展人计划、艺术驻地等内容。
经过半年的筹备,新绎美术馆首届“青年策展人计划”获选项目诞生。“青策”计划为面向40周岁以下的国际策展人公开征集展览方案,经过筛选与评委评选,为获奖方案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最终1994年出生的张嘉伟的策展方案“班味剧场:如何更好地工作”获此荣誉。
“班味剧场:如何更好地工作”开幕式表演现场
新绎美术馆
新绎美术馆四层展厅入口处,一个写着“进步方向”的路线指示牌映入我的眼帘。再往前走,在并不算明亮的光线下,一个由马赛克瓷砖、老式电脑和喷头构成的游戏场景,似乎有种让人梦回1990年代的感觉。也由此开启了展览的第一单元“候场,城乡之变”。
展览现场的指示牌
zzyw(汪洋 & 漆贞贞)、李茜霖、刘宗鹰、李骄阳《下海》
点击互动游戏、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23
艺术家惠允
再向里走,犹如到了一间“工厂”内部:女工宿舍中的日记、影音和道具,勾勒出一位女工在“异乡”与“家乡”、“线上”与“线下”面临的困境与矛盾;
彭文彪、一米,《彩云追月》
图像、文本、影音装置 尺寸可变 2022
艺术家和巽美术馆惠允
五位从事纺织业的阿姨,口述着各自的从业记忆,她们的身影被投影在以江浙沪地图为原型的织物作品上,重新唤起20世纪末期家庭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记忆;
袁可如《螺蛳壳里做秀场 》
江浙沪地图、织物、单频影像(彩色,有声) 尺寸可变,13分51秒 2023
艺术家惠允
东莞工厂的工人,谈论着工作、爱情、梦想和未来的音频,讲述了一个虚实难辨的故事,这些被规训的城乡劳动者们,正是城市“前现代化”时期的参与者。
谢燚《罗密欧与朱丽叶》
音箱及支架、显示器及支架、椅子、三频影像(黑白、有声) 尺寸可变 2015
艺术家惠允
谢燚《被塑造的色块》
摄影,艺术微喷于广告喷绘布 尺寸可变 2015
艺术家惠允
在第二章节“摩登时代”中,使人想起由卓别林饰出演的无声喜剧电影。剧中卓别林饰演的工人成天挣扎在生产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地拧紧着每一个螺丝帽,在机械化的劳动中逐渐失去了光彩……
在这一章节呈现的两组件影像作品,都上演了重复性的劳作场景:艺术家张聪聪的《Keeper》,参照了健身软件Keep的训练动作,设计了一套上班打卡、粘贴标签、点按鼠标等行为的动作“标准”;泰国女性艺术家卡葳塔·瓦塔娜嫣恩将目光投向了女性在家庭生活和体力劳动中的角色。在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人正在去人性化,变得更像机器……
张聪聪《Keeper》
影像(彩色,有声)、PoseNet算法 7分21秒 2020
艺术家惠允
卡葳塔·瓦塔娜嫣恩《被家务化》《天平 II》《吸尘 I(卧室)
》《印刷》《盥洗》艺术家惠允
据策展人张嘉伟介绍,“班味剧场:如何更好地工作”的策展方案最初的名字命名为是“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句多年前的网络热梗,也指向了无数“社畜”的心声:“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
于是,在通过工作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道路上,我们见到了很多与初衷背道而驰的结局。正如展览第三个章节“在幕间循环”对困境的隐喻:胡伟的作品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困境;松郎的作品则讨论了希望与失望、人们对城市与乡村向往的“围城”……
胡伟《父亲:“明天不要再去跟老板叫板,先想想他到底要什么。”》静帧
三频影像装置、丙烯印字 25分22秒 20018
艺术家惠允
松郎《被鸭迫者剧场》静帧
行为、影像(彩色、有声) 2分钟 2019
艺术家惠允
在接下来的“玩乐时间”章节,工作场景也从城乡之间,进入了高级办公室。在“鸡汤”“画饼”“摸鱼”“社畜文化”的间隙里,当代打工人终于能从“班味”中暂时摆脱出来。
赵邦《上班摸鱼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抵抗方式吗?》
切割贴纸、垃圾桶、A4纸 尺寸可变 2021
艺术家惠允
袁可如《电影课》静帧
11分钟 2022
艺术家惠允
朱冰心《社畜生态圈》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22
艺术家惠允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工作形式被改变:一些机械化、简单重复的流水线工作传统工作岗位被取代,“人机协作”的新型工作方式被运用到多个行业:机器管理着人类,而人类则在补足机器做不到的事情。展览的第五章节“银翼杀手”,围绕着算法、技术、网络、人工智能等关键词展开。
林博彦《你今天想到哪里去?(薄暮)》
200×160cm 摄影 2021
艺术家和Vanguard画廊惠允
任一飞《外卖计划》
社会介入、图像、文本、多频影像 尺寸可变 2020-2021
艺术家惠允
2020年11月,艺术家任一飞注册成为一名众包外卖骑手,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实践️和研究
徐正月《迁云》
双屏4K影像(彩色,有声) 18分31秒 2022
艺术家惠允
展览尾声,便来到了一间黑暗的展厅。曾经一度风靡网络、充满调侃意味的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演唱的《感觉身体被掏空》,被置进入美术馆展厅后竟然显得有几分庄严。
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感觉身体被掏空》
音乐表演影像 5分48秒 2016
艺术家惠允
“起来征战北五环/我家住在回龙观/沙发是我港湾/肚子空空 画饼做梦/如何放轻松/天天KPI /不如现在/收起你的匠人情怀……”在这段略显辛辣的歌词结束之际,也意味着来到了展览尾声。但当走出展厅时,我却发现展览的出入口竟然是同一处。和墙上“班味剧场:如何更好地工作”的字被排版成圆形一样,我的“进步方向”竟然也只是一次循环。
“班味剧场:如何更好地工作”展览现场
新绎美术馆
工作,从最初“工厂时代”的 劳动规训开始,如今已进迈入了人机互补的AI时代。尽管技术和手段越来越先进,但压力也进入了“next level”。凌晨四点的街道,和凌晨四点的办公桌前,也许本质上没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工作”?或许可以尝试下暂停脚步,苦中作乐。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你的教育背景、从业经历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关注到这个策展议题?
张嘉伟(以下简写为张):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毕业前,我就开始在北京的各大艺术机构实习,并借经营自媒体账号持续关注艺术行业的最新动态。2022年毕业后,我在北京开始工作。几乎每天,我都能接收到身边朋友和同事们对工作的负面情绪。尽管他们的家庭背景和学历各不相同,但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感到极度疲惫,或者认为工作毫无意义。这种压力也影响了我,促使我对“工作”这一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研究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一个荒谬的现象:人类已经存在了数万年甚至数百万年,不断改变生产模式、解放生产力,但为什么今天仍然有很多人,甚至是办公室的白领,还在谈论“生存问题”?因此,人类为什么仍然需要工作,以及每个人工作动机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成为了我研究的议题。
展览邀请艺术家和工作人员填写了一份简历表格
试图了解他们复杂的身份和工作现状
Hi:据悉这个策展方案最早成型于2022年上半年,经过两年打磨,你的认识有何不一样?
张:两年前,我的方案名为“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个标题源自一位盗窃者对自己现状的评价,曾被网友们追捧和传播。随着这两年的思考和阅读,我不免产生了一些退让,批判性和抗拒的态度有所减弱。因为我发现,无论身处哪个行业,即使不去“坐班”,也不得不面对“工作”和“劳动”。工作填补了现代人类从毕业到死亡这几十年里除了吃饭睡觉的空余时间。但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调节工作与我们自身的矛盾,这也是展览主题的后半句所点明的:“如何更好地工作”。
袁可如《关于“不在其位”的几种 》展览现场
Hi:你是如何准备这个方案的?尤其是艺术家的选择上。
张:这两年,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我在看展览时都会特别留意那些与劳动和就业相关的作品。我会先积累一个作品的“池子”,然后从中挑选出合适的作品。实际上,有很多更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也让我非常触动,比如大尾象工作组、王庆松、曹斐和李燎的作品。但由于这次展览方案规定参展者必须是“40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我也对方案进行了相应调整。对于一个青年策展项目来说,这样的规定实际上并非坏事。它不仅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为策展人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本次选择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并且我认为它们都能很好地诠释这个主题,能够与喜欢的艺术家合作完成这个展览是作为策展人非常幸福的时刻。
赵邦《界面寺》
屏幕表演 15分50秒 2019-2020
艺术家惠允
Hi:根据你的研究,60、70这代艺术家,和80、90后在面对“工作”时,他们的作品会存在代际特征吗?
张:有。比如大尾象工作组,他们处在一个经济腾飞转型的时代,并且又是在一个很重要的地域,他们的作品也就呈现出了一种与时代的对抗。但如今的一代艺术家本身成长在这个年代,或者说被迫融入了这个时代,他们所发出的批判也更立足于当下的新的变化。
相比于从宏大的时代角度,当下的艺术家能够关注到更细微、更具体的点,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症候。在展览的倒数第二章中,艺术家们将目光投向了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历程中出现的新工作形式。例如,任一飞的作品聚焦于外卖行业,而林博彦和徐正月的作品则探讨了数字劳工和网络零工。
松郎《希望的田野上》
34×60cm 摄影 2019
艺术家惠允
Hi:展出的作品几乎都是摄影、影像、装置,还包括游戏和设计等,唯独没有绘画,你是如何考虑的?
张:作为一个刚入行不久的从业者,我目前还没有发现哪些绘画作品能够完整地表达一些社会性的议题,除了历史上的教堂壁画和穹顶画。然而,影像却成为了当下极具包容性的一种媒介。
在这次展览中,影像作品包括了艺术家拍摄的具有叙事性的影片、现场行为或田野调查的记录,以及镜头拍摄下的表演。这些拍摄场景也很多样,从工厂、剧院、展厅到生活空间,甚至在艺术家自己的电脑屏幕上。结合影音装置的现场表现力,它们共同构成了这次的“班味‘剧场’”。特别是许多艺术家希望通过社会介入的方式探讨深层议题,而影像作为一种省力且直观的选择,能够很好地记录并展示这一切。
张聪聪《Keeper》
艺术家惠允
Hi:展览的六个章节的设置逻辑是什么?
张:展览的每一个章节都与“剧场”这一关键词相关,整体遵循时间发展的逻辑:首先回顾历史上的经济转型,还有生产力解放的过程;接着进入工业化时代,探讨人的身体如何被规训;然后,探讨现代工作方法、工作伦理、工作者自我激励与个人追求等议题;最后,对即将到来的智能化时代进行预想和警示。
实际上,这些看似不同时代工作类型,在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中是并存的,所以在展览的中间我也设置了一个章节叫做“在幕间循环”,作为内容和空间上的“十字路口”,同时也暗示人类始终也逃不过工作带来的困扰,一切都像是一个循环。
松郎《靠土豆行走的女人》静帧
行为、影像(彩色、有声) 9分06秒 2019
艺术家惠允
Hi:你用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感觉身体被掏空》作为结尾,其实这并非一件艺术作品。你是如何考虑的?这件作品是“点题”作用吗?
张:彩虹合唱团的这件作品是他们在2016年的合唱表演,当时可以说是风靡网络,至今我都觉得它丝毫没有落后于时代现状。歌曲中描绘的场景和传达的情绪几乎能让所有“打工人”产生共鸣。通过层层情绪的递进,作曲者最终将歌曲推向一个充满力量的高潮。熬夜布展阶段,每次走进这个展厅我都会热泪盈眶。我深刻地感受到这是音乐的力量,也一定是艺术的力量。
策展人张嘉伟在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感觉身体被掏空》作品前
我特别希望这种能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能被纳入展览中,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能够给予人们力量。将它放在展览的结尾,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工作”,我认为这是最合适不过的。
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感觉身体被掏空》静帧
艺术家惠允
Hi:“如何更好地工作”听起来有点像职场PUA,又像自我鼓励的“鸡汤”。
张:使用一个问句作为展览标题,首先是想激发观众的思考。许多看似理所当然的问题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一旦你开始认真思考并解开这些疑惑,你的生活也可能因此而更进一步。
卡葳塔·瓦塔娜嫣恩《吸尘 I(卧室)》静帧
单频影像(彩色,有声) 10分43秒 2021
艺术家惠允
同时,这句话引用自艺术家组合彼得·费茨利和大卫·威斯的同名作品,源于他们在泰国一家陶瓷工厂发现的告示,告示的内容是通过10条鸡汤式的话语教导工人提高工作效率。本次参展的许多艺术家也像他们一样,亲自前往工厂、办公室和产业园区等工作环境,通过他们的介入来收集创作素材,并针对社会议题进行表达。我使用这句话也是想引出艺术家的这种创作方法,这次展览并不是策展人个人的社会调研成果,而是策展人和艺术家们分别深入到各个社会工作的现场,最终汇集而来的。
林博彦《没想到这就是未来》和《人类劳动力的高速公路》,新绎美术馆展览现场
Hi:作为策展人,你平时最关心的方向是什么?
张: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平常的小事,它们并非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长期社会文化积淀的结果。比如小时候就会被教育你要好好上学,长大找一份好工作。类似这样的观念,背后都隐藏着一套根深蒂固的逻辑。但我对这些雷打不动、约定俗成的事情其实有质疑,这是经常会引起我注意的话题。
袁可如《皮肤衣》静帧
6分30秒 2022
艺术家惠允
Hi:其实你之前也获选过其他机构的“青年策展人”计划,你如何看待如今的“青策”计划?
张:“青策”无疑是青年策展人崭露头角和实现自己方案的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途径,作为“吃着了葡萄的人”我非常感激它们的存在,也期待有更多机构愿意支持青年策展人。但同时我也会感觉它们在逐渐贬值和变得死板,一方面获得了这些奖并不会像“2007年快乐男声”出道一样让策展人直接走入大众的视野,同时由于策展人们缺乏引导和讨论,也经常模仿市面上的成功范式去做一些雷同的方案。
策展人张嘉伟在新绎美术馆“班味很浓的布展现场”
Hi:那你觉得有意义的“青策”计划是怎样的?
张:或许有这样一种可能:除了评选环节之外,还可以安排一两个月的工作坊,让每位青年策展人与评审们进行多次深入交流,同时也去促进拥有相同时代背景的策展人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持续的讨论和反馈,不断完善策展方案,直至最终的评选和展览落地。我觉得这种方法可能很值得尝试,因为比起最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对“什么是好的展览”的全面认知。
Hi:青年策展人面前最大的困境是什么?
张:据我观察,在艺术行业工作的人,大家都是对这个行业感兴趣,觉得这个行业很能够自我实现才进入的,而不是为了挣钱。青年策展人也是如此,收入少是一个基本状况但也许还称不上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