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到有声片转型期欧美电影的ASL趋势

文摘   2025-01-27 18:27   山西  

我今天没有出门,人生伴侣明天才放假,一个人在家留守。

上午看了半集《百年孤独》,下午把最后一集追完了,洋洋洒洒地在豆瓣写了感动自己的矫情短评。无聊才读书,我就继续读巴里·索特的专著。为了防止忘记,我做了点笔记。

第15章主要关注有声技术和色彩技术。有声技术出现后,电影的平均镜头时长出现了短暂的猛增趋势——声音似乎让剪辑师们束手束脚。但技术限制很快就被克服,于是,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型期前后,ASL有了复杂变化。

1928到1934年,261部美国电影的平均镜头时长为10.0秒,而1934-1939年的336部美国电影样本的ASL降到了8.6秒。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中期,大多数导演都在一个场景中进行更多剪辑。但到了1939年,一种新的反向操作趋势逐渐出现:使用长镜头的趋势,这种趋势直到40年代得到充分发展。

与美国的情况不同,欧洲大陆在这10年的后半期并没有加快剪辑速度。1934年至1939年期间,欧洲大陆(不包括英国电影——1933年至1939年期间,其平均镜头长度的平均值为8.5秒,逼近同期美国电影的数值。)制作的172部电影样本的平均ASL为10.3秒,尤其是在这一时期制作的64部法国电影中,ASL为6秒和7秒的只有4部。这批法国电影的平均值为12.6秒。
从有声电影诞生的最初几年开始,法国人就越来越喜欢长镜头。德国的情况与之相类似,20世纪30年代后期,其他欧洲国家的情况似乎也差不多。
总的来说,1930年代初世界主流电影的趋势是:一旦电影制作的各种技术限制得到缓解,电影界就试图回归到1928年最后一部无声电影的主要特征——快速剪辑风格。然而,到1930年代的末期,一种新的长镜头趋势悄然出现,不受任何技术压力的影响。这种趋势在19世纪40年代蓬勃发展。   


电影史与电影理论
1.主要做电影史与电影理论史文献的翻译、引介和传播; 2.学术兴趣以早期中国电影史、电影理论史、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和计量电影学为主; 3.推文主要用作戏文本科生和电影学硕士生的教学素材;4.偶尔发一些文献单杂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