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看了距今已经90年前的老片子《渔光曲》。
起因是,跟研究过蔡楚生的朋友聊天时,我想知道蔡楚生导演在几十年的电影生涯里,他的电影风格(主要是拍摄和剪辑方面)有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我朋友说他也印象不太深了。
于是我就又看了一遍配乐超好听的残片。然后我就发现,韩兰根依旧延续了他的银幕形象:小丑。
这就很巧妙地呼应了最近在上映的《小丑2》。
崴了脚搁家里歇着的我,也算是一个Joker了。
中午11点多我就点了外卖,想着看完片子刚好吃饭。
点的第一单,商家做好了饭,没有骑手愿意接单,取消了单子。
于是点第二单,骑手师傅一声不吭给放到门卫室门口,然后私自点了已收货。我打电话问他,我外卖呢?他说在门卫那里你自己取吧。
天爷啊!只有我自己瘸着腿在家。
我又联系到物业说我瘸着腿去不了楼下,他帮我拿了上来。作为答谢,我塞给物业哥哥一颗玉露香梨。吃上饭2点20了。
崴脚何其苦也~
在等外卖的时候,我下载了几篇论文看。可以说,这三篇论文让我感佩得不行,个案研究做到这个水平,何愁中国电影学派建立不起来。
1.朱天纬. 《渔光曲》: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奖的影片——驳《中国第一部国际获奖的电影〈农人之春 〉》
朱老师考证了中国电影人参赛莫斯科电影节和比利时农村题材电影节的始末,尤其找到了确认“国片影史第一国际奖”的证据。
2.宫浩宇. 首轮放映前后的《渔光曲》
文章试图还原《渔光曲》的放映语境,这让电影史活了起来。
问一个小问题:1934年6月“暑期档”里,在酷热的上海看电影,要不要吹冷气?
联华公司所宣传的只拍精品的口号是不是骗局?公司导演为何成为拍片慢的背锅侠?《渔光曲》连映84天霸榜,仅仅是因为影片品质好么?宫老师的考据会给出答案。
3.袁庆丰. 新市民电影:超阶级的人性观照和新电影视听模式的构建——配音片《渔光曲》(1934年)再读解
袁老师的文章对《渔光曲》进行了再评判,无情地把它从多数人所认为的“左翼电影”中剔除,我是比较认同的。这也让我们思考,典型意义上的左翼电影应该有那些必备特征,“非典型”左翼电影值得研究不?
读完3篇文章,我觉得我似乎掌握了电影个案研究的方法。
新版歌曲也好听,让我想起2014年我和室友一起看《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