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的时候,有位国外的电影学学者到传媒大学西配楼开讲座,我就慕名去听。这个头发已经白了的老头,精气神特别好。自己带着苹果电脑,PPT做得,咋说呢,基本合格的水平。讲话很有逻辑,声音洪亮。
中场休息时,去卫生间我俩刚好并排小便,我尴尬地对他呲牙,他跟我哈喽了一下。后来我发现,国外很多60/70岁以上的学者,无论男女,都是独立自主,自己背包端茶倒水,紧跟时代,用比较潮流的电子产品,也玩儿社交网络。
怎么到了国内,老年人就落后于时代了呢?国内的老年知识分子,PPT不会做,或者做得很差,软件不会用,APP不会装,活像互联网、智能设备时代的贱民一样。学校最近让40岁以下教师参加“基于教师数字素养”的数字技术研修,40岁以上的线上自主学(我猜,他们大概率不会自愿地学)。意思是40岁以上年纪的老师本来就不太懂计算机,基本已经被视为互联网、手持智能终端和AI时代的弃子了。
我就想,有些有知识的老年人在科技面前一窍不通,可能是被惯出来的。
一是,他们自己不思进取,失去了对AI、手机APP和智能设备的好奇心和兴趣;二是,公司和单位把中老年人供起来,不敢得罪,反正也管不了,那就放任自流;三是,他们总是找各种各样繁忙的理由——身体不好拖家带口没时间进修。自己惯着自己,别人又不敢冒犯他们的资历。
于是跟不上技术新趋势,等求助别人了,只能谦虚说“我不太懂这个玩意儿”。
羞羞,丢死人了。
我可不愿意做这样的中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