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计量电影学小白的心路历程

文摘   2024-12-04 14:35   山西  

因本人的文本解读能力不强,今年三月搜索“电影定量研究”时,发现“计量电影学”这一领域,于是决定进行深入研究。从最初的探索到后来自己动手开发工具,一路走来,有很多感悟和思考想要分享。

起步:
开始时发现市面上的工具普遍不好用,不是打不开就是运行卡顿。于是我下定决心自己写程序。研发工具1.0非常顺利,但问题也很快显现出来:因为过于急功近利,很多细节没有考虑周全。生成的图片虽然漂亮,但常常是“为了生成而生成”,完全没有深思生成的意义和研究的本质。

深入:
反思后,我开始大量查阅论文,推出了2.0版本。功能确实增强了一些,但问题依旧:运行速度非常慢,且无法进行综合分析。

后来偶然发现了一本大佬无私挂在互联网的书,跟着学习了不少思路。加之结合其他论文进行改进,推出3.0版本。即使相比之前更接近理想状态,但仍然面临许多现实问题:

  1. 色彩分析的帧数选择:理论上逐帧分析效果最佳,但一部120分钟的电影有17万帧,数据量大到难以承受。即使跳过相似帧,数据也非常庞大。所以目前研究中大多采取关键帧法,但这意味着一定程度的信息损失。
  2. 自动化分析的局限:自动化识别的精度和效率都不理想。即便能实现自动化,最终结果仍需要人工检查,效率极低。遇到号称“全自动化”的软件,使用时需要保持警惕。
  3. 声音分析的困难:声音与画面不同,无法“看见摸着”,分析思路难以明确。即使想自动对对白和音乐的密度进行统计,技术也尚不成熟,很难实现对白、音乐、音效的分离。付费的声音分离软件效果有限,建议慎用。
  4. 研究规模的瓶颈:很多学者一言不合研究几十上百部电影,但单枪匹马的个人研究者,光看完几部电影就要耗费几个月时间,这是个大问题。
  5. 国内文献引用局限:国内的研究有点“内循环”,就十几篇文章被反复引用,很少有研究真正参考国外文献(北大的一些研究是个例外)。


过程中还有很多现实问题让我感到压力:

1、自己一个人独自研发,耗费大量精力,时常陷入自我怀疑。

2、软件发布后,原本期待大家交流想法,但很多人上来就是“伸手党”,只想直接要软件,根本没有交流的意思,让人很无奈。

3、大部分同学使用的是配置较低的笔记本,程序在我的电脑上能运行,但在别人的电脑上可能根本跑不动。

4、工具只是手段,研究的思路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清晰的分析框架,工具再好也无济于事。


未来:
为更好地推进计量电影学的研究,我计划在公众号分享一些翻译的论文、书籍,以及自己的研究思路供大家参考。目前计划翻译以下书籍:

《MOVING INTO PICTURES: MORE ON FILM HISTORY, STYLE, AND ANALYSIS》、《Film Style and Technology: History and Analysis》(这两本书很多人很明显是没看的);

《Computational Film Analysis with R》(这本书为我的工具研发提供了很多启发)


  • 同时我也会不定期翻译其他相关英文文献,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学习,另一方面方便大家参考。如果工具有进一步更新或发布,也会第一时间在公众号通知。

计量电影学的路还有很长,与君共勉!

电影史与电影理论
1.主要做电影史与电影理论史文献的翻译、引介和传播; 2.学术兴趣以早期中国电影史、电影理论史、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和计量电影学为主; 3.推文主要用作戏文本科生和电影学硕士生的教学素材;4.偶尔发一些文献单杂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