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读书,读得很慢,半个多月了才到坑坑巴巴读到第15章。我做了点笔记和不严谨的总结。
以后写论文可能用到,也分享给朋友们。
如果不发推文,我很可能只是标记一下而已,肯定懒得总结。独学而无友是比较没意思的,昨天我读到某一页的时候感到欣喜,忍不住发了个朋友圈,但跟我讨论的人很少。
巴里·索特在统计美国和欧洲电影的视听语言惯例时,经常怀疑某些既定的说法或者主流学术界的观点,尤其是一些似乎是定论但实际上只是猜测的假设。
比如视线匹配
学界多说1915-1920年左右是视线匹配规则确定期。这个阶段,视线匹配、交叉剪辑和反角度镜头的使用在美国表现得较为明显。但即使在美国也会有人用错这些规则。而在欧洲,导演们根本就不晓得上述规则的要求,更没有主动使用它们的意识。在缺少反角度或者用错视线匹配的场景中,所谓的“非常规”手法,并无特殊的含义。欧洲和其他地区,尚未发展出自觉的连贯性剪辑意识和视觉语言体系。
甚至,轴线规则在美国早期电影中也只是一种拍摄的参考,并非铁律,20年代中期前后的电影学校未必把它当不可打破的规则教给学员;于是它在当时是观众不怎么在意,创作者也未必完全遵循的规则。
电影研究者把尚未成熟的它当做一种圣经讨论,不界定具体时间,不考虑技术条件和横向比较,不用数据证明自己的猜测,就不合适。
总结:1.所谓遵循轴线规则的电影场景,很可能是无意间遵守了这个规则,因为场景本身简单,不太容易越轴;2.而只在某些场景中才采用反角度剪辑的影片,却错误地使用了视线匹配规则,视线意识薄弱。
Barry Salti,Film Style and Technology History and Analysis,第三版,第190页